分类: 移动增值 |
<移动增值>封闭的移动上网市场(七)使用族群的迷思
2002/08/11 - By 数位之墙黄芳宇 - 关键字/标签:手机 增值服务 门户网站 移动上网 ISP 无在线网 ICQ 交友
使用手机在上网的人,和使用个人电脑在固定地点(家里或者办公室或者网吧等等地方)上网的人,到底是不是同一批人?很多人会不加思索的回答:「当然是!」有的人可能还会用奇怪的眼神反问笔者:「为什么不是?」。这个看起来理所当然的答案,恐怕也是无在线网无法成功普及的原因之一。
在触及无在线网这个议题之前,先让我们看看其他无线通讯增值服务 的使用状况,之后您对于上述问题的答案可能不会再这么肯定:
- 从手机发送短信的人多,还是从网站发送的人多?
从手机可以发送短信,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但是因为从手机发送简讯,打字并不是这么容易(特别是输入汉字),于是大部分的无线通讯业者都会在自己的网站上提供发送短信服务。
在网站上打完了字,就可以直接发发送去。当然,下次帐单来的时候,就必须要缴交费用。网站的介面特性可以做到一次发送给很多人,比手机要方便多了。
于是很多门户网站也跟移动运营商合作,提供发送各家短信的服务。台湾的雅虎奇摩,蕃薯藤,新浪网,网络家庭等等都有类似服务。网友在网站上发送短信必须缴费给移动运营商,这些门户网站业者就回过头去跟移动运营商拆帐。
你一定想不到,每年从手机直接发发送去的短信数量,是从网站发出的短信数量的百倍以上。换言之从手机发短信的人远超过从网站发送的人。
- 使用手机电话交友服务的,跟在网络上聊天交友的,是同一批人?
透过手机的电话交友服务来聊天(不管是一对一聊,还是多对多聊),配对,直接留言在语音留言板上,这些无线增值服务几乎每个无线通讯业者都有提供,功能大同小异只是名称不同罢了。
相类似的服务在网络上也是很普遍,交友网站提供配对机制,也有留言版聊天室等等功能。有趣的是,当网络泡沫化的时候,一些入口网站想到利用既有的网络聊天室人潮,导入电话聊天的机制,从话费上面赚钱。
这样的做法是基于下列假设:在网络上聊天的人,可能会想要进一步互动,但又不方便互留电话号码。于是可以利用门户网站提供的电话号码,输入密码之后与对方通电话。
服务推出之后的结局是很有趣的:第一,使用这个服务的人不多,大部分在网络上聊天的的人选择在网络上继续聊。第二,会使用该功能以电话聊天的人,呈现出很少使用网络聊天室的特性。
回过头来看看移动运营商所推出的手机聊天交友服务,这些业者也通常会提供相对应的网站介面,让平日以手机交友的人能上网去留言或者认识新朋友。
有趣的发现是:会用手机聊天交友的人,与在网络上活动的人,虽然是使用同一个服务的不同介面,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族群,而且这两个族群不太往来。
你一定没想过,惯用网络的人,和惯用手机增值服务的人,是不同的两种人,即使他们都是 20~30岁的年轻人。
- 人们习惯在手机上玩ICQ ,还是在电脑上?
知名的网络传讯软件 ICQ目前与全球的移动运营商合作,新推出的服务让网络用户可以从电脑上直接发讯息到手机上。当然,这个讯息到最后会转换成手机短信传出去。
而手机收到之后,可以直接回覆这个讯息,讯息经过转换之后会传回到原先电脑的发讯者ICQ 上面。
看起来是个棒透了的服务是吗?你一定想不到,从电脑发ICQ 讯息到手机上的比例,远高于从手机上直接回覆ICQ 讯息到电脑。前者的行为是免费的大家拼命用,后者每一通短信都要钱,没事不会乱发。
- 换个方式问:目前移动电话的用户当中,有多少比例是网络族?
目前全台湾的移动电话用户大约2000万(这当然是个高估的数字,因为有很多人有一个以上的电话号码),而全台湾上网人口目前有700 万人(这当然也是高估的数字,很多人有两个以上的ISP 用户名)。
换言之,移动电话用户中只有1/3 的人是网络族群,无怪乎整体来看,其使用行为与网络用户的行为有相当落差。看看前面的例子,若还以为移动上网就是先前互联网行为的延伸,那可就要大错特错了!
或许有人会问,2000万移动电话用户中,年龄在 20~30岁的年轻人,其中有上网经验的人比例一定会比较高吧?这点确实无庸置疑,但正如前面所举的电话交友例子一样,习惯用手机增值服务的人,与习惯用电脑上网的人,是截然不同的两群人。
且让我们回到原点想一下,如果要针对所有的移动电话用户,推销一个概念叫做移动上网,其中1/3 的人有从电脑上网的经验(经历过电脑操作的方便性,以及电脑无法带著到处跑的烦恼),其中有2/3 的人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上网。你会怎么做?
你能告诉那1/3 的人说,现在用手机也可以上ICQ 了吗?(你知道这群人死守在网络上根本不想碰手机)你能告诉那2/3 的人说,现在用手机也可以收发电子邮件了吗?(你知道这群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电子邮件)
日本NTT DoCoMo所推出的i-mode服务是个典范。根据当初的想法,在广告诉求上根本不提所谓的上网,尽管骨子里把个人电脑上的网际网路完全搬移到手机上去。她们希望让消费者感觉到:「哇,原来这么简单啊」。
日本以外的地区,因为互联网普遍高度发展,而且发展时间点都在移动上网开始以前,所以不容易跳脱互联网的既有框框来想事情。能跳脱对族群的迷思,才能够在移动上网的推广上推出合适的服务以及正确的诉求。 http://china.digitalwall.com/scripts/readcount.asp?UID=160(文:黄芳宇)
http://china.digitalwall.com/images/next.gif 针对本文发表意见
http://china.digitalwall.com/images/prev.gif 上一篇:封闭的移动上网市场(六)网络思维与电信思维
http://china.digitalwall.com/images/next.gif
下一篇:封闭的移动上网市场(八)有线与无线的接轨
■ 历史上的今天 |
■ 带宽饥渴症是一种假性疾病? - 2005/08/14
■ PDA 腹背受敌(上)笔记本电脑的夹杀 - 2004/08/15
■ 宽带,到底意味著什么(三)网络电视台之有线篇 - 2003/08/17
■ 宽带,到底意味著什么(二)下一波媒体业的变革 - 2003/08/10
■ 互联网是爱,分享,与融合 - 2001/08/19
■ 一个人头多少钱? - 2001/08/12
■ 网络媒体的生意经(三)利基市场的哑铃模式 - 2000/08/13
黄芳宇,数位之墙总编,资深电信/互联网/科技行业工作者。本文著作权为数位之墙所有,欢迎传阅。如欲用于商业用途请先来信取得授权,数位之墙保留一切权利。
因为梦想,数位之墙于1998年 4月诞生,以独立站点的型态营运。希望能发挥微薄的力量,让人们对于科技营销议题有更多面向的思考。
|
个人.家庭.数字化 - 数位之墙 |
|
欲引用本站图文,请先取得授权。本站保留一切权利 〤opyright 2006,
DigitalW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uestion ? Please mail to webmaster@digitalwall.com http://extreme-dm.com/z/?tag=dwmaster&j=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