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网络媒体 |
<网络媒体>地震来了,网络能做什么?
1999/10/03 - By 数位之墙黄芳宇 - 关键字/标签:电子商务 笔记本电脑 门户网站 网络媒体 品牌
地震来了,网络能做什么?这个问题,笔者在集集地震发生之后一个多星期以来反覆的在想著。对于这个百年来最严重的地震灾情,我们看见台湾社会整个动了起来。不同的单位有不同的反应,不论是马上动员,卷起袖子到第一线去帮忙救灾,还是传播媒体发挥力量报导灾情,发动捐款。艺人们带头募捐,专家学者忙著提供意见,民意代表忙著批判政府,社工团体协助进行心理重建等等。反正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大家都把救灾视为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们来看看媒体的表现。在这次的灾难当中,电视媒体,报纸媒体,广播媒体都各自发挥功能。但是在这个当头,网络媒体的角色居然表现的有些尴尬。首先是地震当天晚上以及第二天大停电,在电视电脑都不能使用的状况底下,唯一可以依赖的传播媒介只剩下收音机,那个只要几颗电池就可以收听的传统媒体。当地震后大停电时,守著烛光守著收音机,时光彷佛一下子倒退了几十年。当笔者用收音机收听灾情的时候,心中百感交集。这是个老方法,但是老方法总是有效。而平常与我互相依慰的网络,在最急难的关头却是全然的帮不上忙。
再来是群众对于电视媒体的依赖,当电力恢复时,大家想到要看目前最即时的地震消息,第一选择就是电视。只要拿起遥控器不需要等候长时间开机,也不需要拨接,马上就有讯息源源不断的发送。简单,有效。至于网络最擅长的项目,互动,也并没有在这次的事件中让人明显感受到有优于传统媒体的地方。电视台的现场节目也是可以让观众立即Call In 进去抒发意见。甚至是各地的灾民,只要有电话还可以通的,随手一通电话回报灾情不是太难的事情。广播也是一样,笔者听过几次关于地震灾情的Call In ,那种互动的感觉非常的即时非常的棒。至于网络,现场的灾民必须有电脑,至少是笔记本电脑,外加拨接用户名,然后外接大哥大才能够上网,匆匆忙忙发个电子邮件出去或者是在网络讨论区里贴一个讯息上去,就要下线,那种互动反而不是最即时的。更不要谈上网所需的设备不是一个灾民可以轻易拥有的。
附带一提,笔者曾经接到一封朋友转记过来的邮件,发信者是一个受灾户,用笔记本电脑外接大哥大上网,将讯息发布在BBS 上面,内容是希望大家停止无谓的争吵指责了,快救灾吧!笔者在此向这位朋友致意。至少他排除了万难,将真实的声音反映到网络上,相较于国内可能受到控制的媒体,网络的自由更显得可贵。
由此谈到灾难现场的讯息传递,以传统媒体的编制可以马上就应付这种紧急需求。而且这些传统媒体身经百战,处理起来驾轻就熟。台湾的电视台SNG 车子很多,动不动就开出去做现场卫星联机,这种速度任谁都无法与之匹敌。网络媒体公司小本经营,编制有限,再加上还是媒体新手,自然比不上其他的媒体。而且在网络上想要跟电视台比谁的新闻快,这件事情本身的意义不大。电视台肯砸钱下去抢速度,是因为观众群多,收视率足以让他负担这个成本。网络User目前还是小众,这样的投资会让人吃不消。说穿了,网络媒体到目前为止没有人自己生产新闻内容,就算有,也都是偏重在电脑行业方面的经营,这种属于民生社会的新闻,没有人力配置,也没有经验。每个门户网站的新闻都是由传统媒体提供,这怎么可能与传统媒体抢快?
电视台公开募款,网络媒体也发挥爱心,而且更好的是,很多电子商务的网站,马上可以让大家在网络上刷卡捐款,这的确是电视台所做不到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几个募捐网站,捐款的数字加起来和电视台所发动的捐款数字相比,真的是天差地壤。一方面是网络族群其实真的很小众,一方面是网友对网络刷卡的疑虑其实还没有完全排除,再来就是品牌的问题,一个小网站出来号招募款,与上一个历史悠久的电视台或者报社站出来公开募款,谁的公信力比较够,用户比较放心?
捐款的金额大小不代表什么,因为那是大家的爱心,即使有人只捐了一块钱,都值得我们尊敬。笔者只是指出,抢新闻没有电视快,募款不如其他媒体多,技术问题让一般人敬而远之,网络媒体在这次的地震事件当中,想要不尴尬都很难。笔者身为网络界从业人员,这阵子老是听到大家在问,地震了,网络能做什么?真是蛮尴尬的问题。
这次地震每个门户网站几乎都做了专题报导,我相信大家也都尽了心力。然而,大家会发现,网络上对于地震事件能做的事情,也就是如此了,所以大家做出来的东西其实都差不多。网络太过虚拟,虚拟到对于现实生活的帮助实在有限。唯一笔者看到比较正面的一点是,有大量的海外华人透过网络探寻亲友的安危。在那阵子所有的国际电话线路都塞车的时候,这其实是个很好的管道。
所以看起来,网络对于非灾民的帮助是比灾民要多的。感觉上好像是没有帮到真正急需帮助的人是吗?在地震发生的一个多星期,很多文章在网络上被大家用e-mail传来传去,包含防震的绝招,如何检查家中建筑结构,预言下次地震的时间,连署谴责政府处理不当等等,网站讨论区大家争相发言。网络的力量其实不是在于由上而下的,像传统媒体的大量广播的威力网络远远不及。网络的真正力量是在于由下而上的。可惜的是,这个力量在这次的事件当中,并没有得到适当的导引,甚至还被指责说网络是造谣的祸首。而且,因为用户数量在社会上还是少数,那股由下而上的力量还没有大到可以推动社会改革的地步。而传统媒体登高一呼,可以推动社会改革,也可以因为政府高层的关切,马上闭口不谈。我们多希望那股由下而上的力量真的可以为社会做一点事情。然而在那股里量还未形成之前,网络媒体的角色还真是尴尬阿。
笔者从网站的流量看出来,民众对于地震关心的热度已经在减退当中。简单的来说,还能够上网的人,必定不是受灾户,甚至是远离受灾环境的,在这个议题上自然很难持续的关注。然而,对于网站经营者来说,却留下了一个值得深思的议题,未来网络该怎么样摆脱这样尴尬的角色?只有做到传统媒体做不到的事情,网络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 http://china.digitalwall.com/scripts/readcount.asp?UID=20(文:黄芳宇)
http://china.digitalwall.com/images/next.gif 针对本文发表意见
http://china.digitalwall.com/images/prev.gif 上一篇:网络公司为什么要股票上市
http://china.digitalwall.com/images/next.gif 下一篇:电子商务硝烟四起
■ 历史上的今天 |
■ 品牌是网络营销最后依归 - 2005/10/09
■ P2P 的罪与罚(二)贪婪的火焰 - 2005/10/02
■ 数字内容经营三要件(四)依照消费预算订价 - 2004/10/03
■ 公司网站真棘手(中)部门踢皮球? - 2003/10/05
■ 从在线冲印谈数码商品的价值链(一) - 2002/10/06
■ PDA 市场蹲下去,因为快跳起来了 - 2001/10/07
■ 网络教学市场 - 2000/10/08
■ 重新检视B2B 与B2C 电子商务 - 2000/10/01
■ 电子商务:传统的延伸还是全新的型态【趋势篇】 - 1998/10/05
■ HTML会成为便携式文件标准 - 1996/10/05
黄芳宇,数位之墙总编,资深电信/互联网/科技行业工作者。本文著作权为数位之墙所有,欢迎传阅。如欲用于商业用途请先来信取得授权,数位之墙保留一切权利。
因为梦想,数位之墙于1998年 4月诞生,以独立站点的型态营运。希望能发挥微薄的力量,让人们对于科技营销议题有更多面向的思考。
|
个人.家庭.数字化 - 数位之墙 |
|
欲引用本站图文,请先取得授权。本站保留一切权利 〤opyright 2006,
DigitalW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uestion ? Please mail to webmaster@digitalwall.com
http://extreme-dm.com/z/?tag=dwmaster&j=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