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商业银行管理学导论
(2009-04-06 16:50:52)
标签:
教育 |
第二节 商业银行管理的目标
一、最终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
目标模式可表述如下:
其中PV为商业银行的价值,πt为商业银行在第t年的利润,i为适当的折现率。
这一目标模式提出了这样一种经营理念:商业银行价值最大化是在长期经营过程中(时间上可至无穷)形成的。
二、基本目标:“三性”平衡
§资金来源与运用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三性”平衡。
§基本目标与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商业银行只有围绕基本目标开展日常的经营活动才能实现其最终目标
1.效益性
(1)决策指标上,银行在配置每一笔资金时,都要考虑在一定的收入水平上,选取机会成本最低的资产项目,或者在一定的机会成本水平上,选取收入最高的资产项目,以期取得最大的经济利润。
(2)会计指标上,银行在某一考核期内,表现出较高的资本收益率、资产收益率、运营净收入率和每股利润等等。
2.安全性
商业银行资金的“安全性”包含两重意义:一是银行投入的信用资金在不受损失的情况下如期收回,能保持和发展银行的经营规模和业务能力;二是银行不会出现因贷款本息不能按期收回而影响客户提取存款的情况。
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性主要表现在:将资产分散化,降低资金运营中的风险。加强对客户的资信调查和经营预测,从制度上保证信用资金的及时回笼。资产负债清偿期限合理匹配,时刻保持银行的清偿能力。保持一定比例的流动性较高的资产,如活期贷款、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等等。
3.流动性
商业银行经营的流动性主要表现在:时刻满足资金的流动性需求。根据资金流动性变化规律,运用一定的预测分析工具对未来的流动性需求和供给做出正确估计并做出适当的资金安排。
三、“三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1.“三性”之间存在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2.资金的效益性是核心,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是实现效益性的基础。离开资金的效益性,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就失去存在的价值;离开了这两个基础,资金的效益性就成了空中楼阁。
3.短期:“三性”在短时期内既相关又矛盾,彼此可能相消又相长。
4.长期:动态的“三性”平衡能保证商业银行取得最大利润。
商业银行管理的最终目标、基本目标与“三性”之间的关系可见图示如下(1-1):
|
|
|
|
|
|
|
图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