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81年9月从南演初中调任天城中学的,2002年因为工作变动,调离了天中,2003年举家搬离天中,一共在天中生活了23个年头。见证了天城中学从当初的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几间平房,成长为省示范高中。看到公众号“天中人在北京”为天中120周年校庆所开展的“最忆是天城·我与母校的故事”征文活动。不禁想起我在天城中学的点点滴滴。回首在天城中学走过的岁月,我有一种兴奋与满足:我为之献出了青春和热血,洒下了辛劳的汗水,一路风雨一路歌,汗水和泪水齐飞,辛劳与快乐共享,收获了自已的成功,也见证了她的辉煌崛起。值此天城中学120周年庆典,回忆多多,感动多多,我打开时间的闸门,让记忆在笔端流淌,但最想说的是无限的感恩:
感恩,时任校长朱泽先生。我是于1981年9月中旬到学校报到的,具体哪天不记得了。当年交通是非常的不方便,一天仅两个班次的客车从桐城汽车站到罗岭,标准座位是39座,往往都是挤上80多人。从南演初中到汽车站有10里来路,为了方便,是学校派手扶拖拉机到南演初中接我及运行李的。当天下午,到学校后,朱校长即领我到学校各处室,转了一圈,并带我熟悉学校环境。连什么时候打水打饭的生活细节也一一交待。现在想起依然温馨不已。我当时刚满19岁,所以,朱校长特地和相关领导以及同事打招呼,要照顾好我这个小伙子。
感恩,曾任教导主任和校长的曹耀祖前辈,教导年轻的我要以学习为重,还主动向时任校长龙精耀先生建议,让我外出学习进修、参观和考察,并在时间上给予充分保证。80年代天城中学学生宿舍的电灯是集中控制的,是他支持我创新,允许我购买电子元器件组装电灯自动控制装置。在任校长期间,曹先生1989年就让我用计算机来做辅助教学管理。
感恩,物理教学前辈戴癸北先生。他在病重之际(最后住院的前夜),还坚持给我修改了论文。我一生也无法忘怀当时的场面,这一见也就成了永诀。我在自制教具方面所取得的成绩都有赖于他的引领,他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他的热情与执着至今影响着我。
感恩,帮助和指导我的时任物理组长后任校长的胡鸣歧先生。我发表的第一篇论文正是我们共同实验的结晶。正是有领导和同事的支持和帮助,在校期间我在国家和省级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
感恩,在我的事业发展时期给予我关怀的校长杨红先生,是他创新的思维,他的远见卓识,才使我有更多的机会外出参加业务研讨方面的交流与学习。除公派外,教师个人外出进修他也给予一定资助(当时叫“自费公助”)。也是在他的亲自带领下,天城中学一批电脑高手脱颖而出,计算机在桐城学校中率先进入教师的家庭。
感恩,在我事业转折点上给予大力支持的时任校长占峰先生。他在天城中学大力倡导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让我主持省级教研课题《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物理教学的探索》。在经费紧缺的情况下,他破例提供一台电脑及打印机等全套设备,并优先安排我参加相关的培训和交流会。他还给予我另一项特权,只要拍照了与学校有关的相片,底片胶卷和冲印费都由学校报销。
感恩,时任校长潘承建先生,也是我当年进行教学研究的知音,由于他的支持,天城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及应用始终走在兄弟学校的前列。
感恩,我的物理组诸多战友:马芳洲、汪安发、杨掘平、王小林、潘世义、江寒阳、郑杰友、方树辉、马玉荣、徐尚祥、汪汤湖、高峰、严忠明、杨胜英和黄飞等,他们对工作的热忱,对我的鼓励与支持,至今仍历历在目。
还要感恩的是当时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严永胜先生,在上世纪90年代初实验室建设的一次现场会,他把名额让给了我,让我直接到外地学习经验。正是这次宝贵的学习,带回了很多新的思想。当时天城中学的实验室建设在桐城市及安庆市乃至全省范围内享有较高声誉,实验建设和实验教学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赞扬。当时安庆市分管教育的副市长殷幼华还亲临视察过。
感恩,还有图书馆的各位老师在资料提供方面也给予我全力支持。
还有叶诗雅、杨舜琴夫妇,方华珍老师,甘雅生老师……太多太多的老师给了我指导和帮助。
还有……还有……从食堂师傅到校医,给我的帮助,时刻在心中荡起波澜……
还不能忘记共同工作的李爱武老师。我们在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方面共同探讨,她在仪器使用上给予了有力支持。大至精密仪器分析天平的使用,小到蒸馏水的提供。
最后,还得说说我们共同探讨计算机在教学上应用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余正明、桂国友、蒋胡明、黄飞等诸位先生。
感恩,天城人在我离开学校后,仍然对我的工作给予大力支持与关心。
天中华诞在即,我虽身处外地,但我的心永远和天中在一起。
祝愿天城中学更新更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