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往事
(2022-08-04 14:16:14)闫学
一位青年教师在上一节公开课,讲的是寓言故事《自相矛盾》。但这节课只上了二十分钟就不得不下课了——她是第一次登上公开课的讲台,过于紧张,以至遗漏了几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课堂逻辑因此被切断、被打乱,只能草草收场。
这位青年教师就是我。
转眼间三十年光阴逝去,我已经成为一名“资深”教师。我有时候会想,除了自己,还有谁会记得那节课,记得那位青年教师的尴尬时刻?某些对自己来说刻骨铭心的记忆,在别人眼里只不过是平常一瞬。
不只是我,许多青年教师都是这样踉踉跄跄出发的。正是这样的经历激励着我们,不断锤炼自己的基本功,不断积淀自己的专业底气,逐渐在课堂上自信地站立起来。
其实,“课”就是“人”。一节不成功的公开课,铭记了我初登教坛时的青涩,也激发了我不肯服输、不甘沉沦的倔强追求。我始终坚信自己能上好语文课,坚信自己可以成为一名好老师。
初中时代,教我语文的是于长才老师,他让我第一次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于老师写一手非常漂亮的粉笔字,而且喜欢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强调重点,增加美感,让我们不舍得擦掉他的板书。他亲自动手刻版印发了许多经典美文,课堂上由他先范读一遍,再让我们大声诵读,并且要逐个背给他听。直到现在,我似乎还能闻见那油墨的芳香,还能听到他诵读刘白羽散文时浑厚的声音:“雨啊,我歌颂你的狂暴,也赞美你的温柔……”
也许我对教学和文学的热爱,就是在那个时候扎下的根。后来,我选择做一名语文老师——我觉得语文老师这个职业,能最大限度地兼顾我对教学和文学的热爱。
但真正开始做语文老师,并非一帆风顺,我在公开课上的“惨败”就是一个实证。为了帮助我尽快成长,学校请王建霞老师做我的师父。王老师当年四十多岁,为人善良淳朴,教学经验丰富。有一次她看了我批改的学生作业,没说什么,只拿出她班的学生作业让我看。我看了几本,不觉羞愧不已:相比之下,我班的学生作业字迹潦草,我的批改也马马虎虎,多有错漏……她虽未直接批评我,却让我明白了她的用意:认真备课,认真批改作业,严于律己,也严格要求学生,这是为人师的本分。
多年之后,我也做了青年教师的“师父”。我常常跟青年教师们讲语文教学的方法与策略,有时也会讲起自己这些往事:讲自己那节上得乱七八糟的公开课;讲于长才老师那美得让我们心折的板书,讲他如何督促我们诵读经典美文,如何激发我们对语言、对文学的热爱;讲王建霞老师当年对我的帮助和教诲;讲一位合格的语文老师应如何坚守自己的初心、尽为人师的本分。
在我眼里,这些“语文往事”就是宝贵的财富,里面蕴藏着教育教学的根本法则,不断给自己警示和启迪。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未来科技城海曙小学)
选自《小学语文教师》2022年06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