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材瘦高,面貌清癯的王天德,虽然已经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了,但骨子里却仍然透露着传统知识分子特有的执着和灵动。大半生在教育界担任行政工作的他,对书法始终有着一份不解之缘。
出生在秦安县王尹乡的王天德,爷爷是前清监生,父亲写得一笔好字,全乡无人企及。受他们的熏陶,王天德自幼便对书画颇具灵性,极为钟爱。一次,他在一座庙里看到一幅壁画,便默记在心里,回家后凭记忆画了出来,老师非常惊讶,让他当场画一个虎头,不一会儿,一幅栩栩如生的虎头在他的画笔下出现了,从此老师便对他刮目相看。
上学时,大楷、小楷是他时时练习、揣摩的“必修课”,良好的悟性加上勤奋的苦练,使王天德练就了扎实的书法功底,
这也为他今后的书法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54年,初中毕业后的王天德以秦安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天水师范。在只有七名成员的学校美术小组中,王天德就是其中之一。张琮老师在上课时,王天德用钢笔偷偷的为他绘制了一幅肖像画,被人发现后,看过画的张琮对他大加赞赏。
师范毕业后,王天德被分配到清水县白驼中心小学代理教导主任,一年后被任命为校长。当时全省在礼县举办了诗歌现场会,王天德见到了著名诗人李季、闻捷。回来后,他创办了以编发诗歌为主的《清水文艺》刊物。此后,王天德先后任清水县教育局副局长、副县长、礼县师范校长、天水第二师范校长等职,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他从未间断过书法练习,在下乡时,还经常为农民撰写对联。他觉得,书法对于一跨出校门就为人师表的师范生而言,应该是掌握的基本技能。在天水第二师范工作时,他大力推动师生书法创作,积极培养书法人才队伍,吴恒泰、陈怀羲、陶永吉、王岗、李云川、张贵荣、张应生等都是师生中的书法佼佼者。此外,王天德还在我市举办了“天水市第二师范师生书法展”,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二师”的书法创作在全省教育界名噪一时,并被评为全国书法教学先进单位,确立为甘肃省书法教学基地。
在着力扶持和培养书法爱好者的同时,他自己也在书法的天地里辛勤地耕耘。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他始终怀着敬畏的心情。对欧阳询、柳公权、赵孟(fu
)、
启功、赵朴初的书法作品,皆广泛涉猎。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见古学古,见今学今,古今大贤,皆为吾师”。一有时间,他便“意临”各种碑帖,用心揣摩其特色,直至熟记于心。他总结出了练习书法的四项基本要素--“没有天赋悟性不行,没有基本功夫不行,没有理论指导不行,没有宽厚学养不行”。
王天德从天水第二师范校长的职务上退休后,一边伺候卧病在床的妻子,一边苦练书法。就在大家对王天德的书法作品大加赞誉的时候,他却冷静地认为自己的书法是在60岁以后才走上正轨。他说,书法是性情的产物,只有胸怀坦荡,心无杂念,才能创作出令人满意的作品。
1999年,王天德在市群艺馆举办了一次个人书法展。100余幅展品全是自己的精品之作。天水书画界给予了王天德极高的评价。著名书画家董晴野先生如此评价王天德和他的作品:“先生博读经史,学书良苦,长夜孤灯,困裕无辍,得柳书之筋骨,取欧书之古奥,草书似学过庭,而终以王书定格,盖兼传统之精华,蕴诸家之专擅,然后赋之以性情之真,故其书风俊逸,极乎自然。”
王天德是一个很传统的知识分子,虽然和兰州、天水两地的子女生活在一起,但他每年都要回乡下老家居住一段时间。和亲朋好友欢聚一起,把酒话桑麻,煮茶论日月。他觉得自己在书法上能有一点成绩,就在于自己没有功利之心。从事书法创作多年,他没有加入任何专业组织,对于在报刊上发表的作品也没有刻意保留,他在书法上始终是云卷云舒,去留无意的一种心境。
2006年10月,王天德在朋友相助下,精选近百幅作品刊印成册,他没有为之起名《书法集》,而是称之为《王天德写字辑》,其谦谦之态由此可见一斑。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已过古稀之年的王天德不仅没有颐养天年,饱享清福,而是仍以一个小学生的认真态度在书法艺术的山峰上不断攀登,因为在他心目中,艺术是永远无止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