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家乡的----雪窦山弥勒大佛

标签:
奉化溪口雪窦山弥勒大佛杂谈 |
分类: 亲子旅游记录 |
据史料记载,布袋和尚法名契此,因长于奉化长汀村,故号“长汀子”,后人传其为弥勒佛的化身。布袋和尚出家后,常来风景秀美的雪窦山,并与雪窦寺结下了深厚的历史渊源。雪窦山位于"蒋氏故里"浙江省奉化市,素有“四明第一山”之誉,宋代仁宗皇帝曾梦游此山,因故取名为“应梦名山”。弥勒佛道场雪窦古刹在南宋时被称为“天下禅宗十刹之一”。1984年,雪窦山被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赴朴初居士指定为:五大佛教名山。
雨中的弥勒
寺庙的左方是一块足有几百米的狭长平坦山谷,这里北面三山环抱,竹林如海,恰似神佛殿榻;南面空旷深远直达百米悬崖,悬崖边上有着观景的妙高台、自然湖面和七座灯塔,妙高台周围松樟翠锁,阴翳蔽日,游者来此犹如站在半空云雾之中,这是雪窦山景最胜之处。这一块宝地如此绝妙,真是天造,我们把弥勒大佛整体规划于此,那简直就是别无它选,再也合适不过的地方了。四十米左右高度的大佛就斜依在北面的三山交接处,如斜靠在山体之上,极其和谐与大气。弥勒大佛坐北朝南,头颈向右微倾,眼望寺院与空旷的南方。这样的位置无论是从风水上讲还是从语意上说都达到了一个最佳、最协调的意境。
弥勒大佛下面是一座近十米高的双层莲花宝台,前面是几百米长的台阶景观通道。通道上有三处巧妙景观构想,从南面入口向北依次是布袋和尚典型故事的浮雕带,布袋和尚转世弥勒和弥勒佛从小变大行走的脚印,然后到了最终的斜坐莲台之上。整个构思按照由布袋和尚到弥勒的叙事性转变进行,巧妙而又出满创意。通道入口的对面是一个灯塔状的水池,这里蕴涵着放生池与佛的灵性。这个池子地处景观入口广场,它的左面是一个大型的停车场和一个综合服务区,服务区建筑与寺庙建筑风格一致,交辉相应。
通道以外的景观规划是按照一个篆体的“佛”字进行,“佛”的中轴就是台阶景观大道,其它笔画设计成植物带、河面、曲径、景观小品等等,象征着佛造化万物,普度众生的含义。我们要是从“佛”中转来转去走到大佛的莲花高台,再回头向下望去,我们不仅能看到一个偌大的“佛”字而且还能深刻的感受到成佛的曲折与艰难。我们站在大佛前看着“佛”字,顾不上全身的汗水与劳累,我们喜悦,此时,我们仿佛也成了佛。
整个规划设计我们遵循“巧妙利用原有环境,增添新有经典景观,尊重自然,和谐自然”的原则,使美丽的雪窦寺风景更加迷人,文化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