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居杨——影像,由心而来(下)

(2007-08-22 17:43:08)
标签:

社会/纪实

点击阅读《居杨——影像,由心而来(上)》

 

法制新闻的拍摄可以让人们辨别真善美

 

[主持人]这一段段故事真的让我震撼。那您回头看生活中的新闻照片,吸毒者、重刑犯、卖淫女,他们都是我们社会中比较边缘化的事和人,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容易碰到的事情。有很多人看法制新闻是为了满足某种好奇心的。那您在拍摄法制新闻的照片的时候是抱有什么样的目的呢?您希望看到这些照片的人能看到什么样的东西呢? 

[居杨]其实摄影记者的工作是这样的,他是用他的图片记录他所看到的东西,然后用他的图片来表达观点。也就是说他用他的图片感受这个时代,记录这个历史,我们都说今天的图片也有可能就是明天的历史。我也很容幸能够在法制日报这样的报社里面,他有着非常丰富的新闻资源,能够让我接触到你刚才所说的社会边缘的人群,能够有机会拍摄到这些。

    当然,在拍摄这些新闻故事,进行采访的时候,说是用镜头来拍,但是我觉得我们是用我们的心,把生活中表面的东西去除,去展示生活中最真实、最本质的东西。其实我们是在做这样的事情。我们给读者展示的可能是他们没有接触到了另外的生活,另外的一些人的喜怒哀乐,生活的真实层面。当然也包括像处于社会边缘的这些人的生存。

    我觉得包括我在内的摄影记者用图片呈现这一切,其实也是为了能够唤起这种能够改变这些情况的力量。另外也可以使一些悲剧不再重演,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主持人]也就是说透过表层的图象探究后面更深层的意义。尤其像法制新闻,其实是让我们知道,让所有看到照片的人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

 

[居杨]对,也可以唤起大家的爱。比如像丢丢,大家通过《丢丢的故事》了解到毒品的危害,也愿意救像丢丢在内的成千上万的被毒品危害的人。全社会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可能会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改变一些东西。

 

假新闻损害公信力拍摄需要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主持人]现在传媒业竞争十分激烈,很多记者、编辑为了吸引眼球,提高收视率、报纸发行率而编辑刊发或播出很多耸人听闻的消息,甚至是假新闻来,你是怎么看待这样的问题?您觉得法制新闻该如何报道?

 

[居杨]正如你所说的,可能是新闻竞争的结果,在法制新闻当中也开始出现一些赤裸裸的照片,让我们有时候看到这些照片觉得好像天天都有跳楼的,动辄就是血肉模糊的。但是我觉得这些照片其实起到的是一种负面的作用,他忽视了受众的承受力,尤其是比如像妇女、儿童,他们看到这些照片会不会受到伤害和刺激。另外,这些照片这么赤裸裸的表现,那对灾难中的受害者和案件中的受害者也是不人道、不负责任的。

    假照片是更不能让人容忍的事情,也许摄影者是想画面更强烈一点,更有视觉冲击力一点,但是这样其实破坏了法制新闻本身的严肃性,也使图片真实性的原则受到了侵害。所以我觉得虚假的法制新闻不但误导了读者,因为有时候法制新闻不像公众事件,可能摄影者就是唯一在场的人,他所拍摄的照片就是大家认知这件事情的根据,如果他造假的话就会误导读者。而且这种造假的照片也会使法制新闻照片的公信力普遍降低,所以我觉得确实是有违职业道德的行为。

    你谈到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法制新闻的问题。我觉得我们要在做新闻的时候想到我们为什么做这些新闻。我觉得我们还是要对读者负责,当这种案件和灾难发生的时候,我们传播信息的时候就要考虑到怎么样传播才能正面引导,这才是媒体真正的立场;我们如何改变这件事情才是媒体的立场,而不是用我们的镜头把血腥放大,我们的目的不是这个。

    刚才我也在提法制新闻摄影里面需要有人文关怀的精神,我觉得不光是在采访和拍摄的时候,即使是在编辑、编发的时候也要有人文关怀的精神。我们说照片好不好要大家说距离越近越好,而我理解的这种距离应该是心灵的距离,是摄影者和被摄者的距离,读者和摄影者之间的距离也应该是越近越好。另外对于我们采访的时候,比如我们拍一些苦难者,我们不是逼近人家,我们是不逼近、不侵犯的有节制性的采访反倒能够令人尊重,这样我觉得他体现出来的真情反倒也能更打动读者。

 

学会在职业和生活中置换角色采访经历逐渐沉淀为人生的财富

 

[主持人]您从年1991年开始实习参加工作到现在已经十几年过去了,那么长时间,您拍了那么多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时间久了会不会人心有点麻木呢?人的眼睛会不会也像照相机只是“咔嚓”按下快门单纯的记录?您如何保持自己对新闻事件的敏感和对镜头前这些人的同情和关注?是因为女人的天性关怀吗?

[居杨]我们拍照片的时候眼睛当然不可能你所的就像快门一样简单地记录几张,绝对不会是这样子的。我觉得每一次采访的的确确会让摄影者留下很强烈的摄影冲击,这是一定的。那么我觉得作为法制记者必须要学会一种角色的置换,就是你的生活和工作之间的置换。我其实也是在慢慢学习的。

    我举一个例子,比如我在生活当中其实是有一点晕血的,比如我看到流血的事情我可能都会不舒服,或者本能地我会避开这个事情,但是我要采访一个灾难的现场,我面对那些血肉模糊的人和事情的时候我又必须要在那里待很长时间,要不停地去找角度,不停地想我怎么去把它拍出来,怎么样琢磨着能够把它表现得更好。这其实就是一种角色的置换。

    我记得有一次我去贵州采访山体滑坡,那时候不停地会救出受伤的人,三天三夜几乎都休息,当那三天采访的时候我现在想起来觉得是很英勇的时候,当采访以后回到现实生活当中我有连续很多天都无法入睡,想起那些我都很难入睡,但是那时候你一定要有一个角色置换,不能让自身的弱势的东西影响你的工作。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我也在慢慢地努力学会一种调整,调整自己的心态,因为法制题材有些东西的阴暗面确实是比较大的,你在采访中确实也会形成一种强烈的心理冲击,如果不调整好自己也会造成心理的失衡。

    所以每次在我完成一个我们所谓的“艰难的采访”之后,比如像重刑犯,比如像金三角这样的报道之后,我可能都会尽量地想办法让自己更多地接触一些美好的或者喜乐的事情。比如我可以听听音乐,看一些我喜欢的书,甚至我可以去购购物。让自己心理的东西慢慢地、慢慢地淡下来。当然了,因为从事这个职业差不多有十二年的时间了,很多东西在人的记忆中实际上是不会消失的,我当时采取的置换也好、调节也好的方法可能会冲淡一些,但是是不会消失的,会留下很多东西。

    现在我再回头看来,我觉得那其实也是我人生的一种财富,因为我看到了不同的人生,看到了很多不同的人生,在这里面我看到了很多的喜怒哀乐,如果我从事其它职业,可能是我一生都不可能接触到也不可能理解到的东西。这些悲欢离合也好、喜怒哀乐也好,我觉得随着时间的流失,它不但没有褪色,反倒更清晰了,沉淀了,而且这些经历会使我的心慢慢地更加安宁下来了,而且我觉得这些经历让我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坚强起来了。

 

面对诱惑绝对不能动心保持公平公正的心态

 

[网友]作为一名女摄影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也一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诱惑,您是怎么处理的?

 

[居杨]法制记者可能会有一些诱惑,比如说像利益的诱惑。我印象当中有一次1997年的时候在河北,我和另外一个记者两个人去采访一次滥用耕地的事情,当时卖地的村长就纠结了几十个人把我们围起来,揪衣服抢相机,坚决不让报道。更甚者,我们在小旅馆住着的时候,他们几十个人就把旅馆给围起来了。我记得我们最后是找了一辆车,把头都藏起来,在人家眼皮子底下溜过去的。在这种艰苦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完成了报道。

    对方一看硬得不成了就开始来软的,我也不知道他们怎么那么灵通,能到报社找到我,也能到家里找到我,说要坐下来说说具体的情况。我也愿意了解两方面的情况,他们就坐在我那里聊,后来走了以后我就发现在我的摄影包里面有一个硬硬的红包,这种情况下我就直接把这个红包直接交给了报社,都没有打开。我觉得这样的诱惑也会比较多。

[主持人]那在这种情况下您怎么处理呢?

 

[居杨]我觉得在一个敏感题材,或者说是一个曝光性质的采访当中我们还是应该有一个公平、公正的心态。我们要听双方的意见,另外也要想办法减少这种人家能给你好处的机会。

    比如在2005年的时候,也是一次这种采访,我和另外一个女记者两个人一起去,去了以后人家当我们俩分开的时候就把我们一个人叫到屋子里说“你们别采访了,给你们点钱就解决了得了”,我们俩就商量既然是有这种情况那我们在采访的时候尽量不单独行动,不单独采访,采访的时候就共同进行,这也就减少了他们向我们提诱惑的机会。如果实在我们规避不了,那就只有和上级单位,也就是我们所属的报社直接汇报了,越快越好。

 

[主持人]那还是需要智力和体力相结合的。

 

[居杨]还有就是你绝对不能动心。

 

[END]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