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清华梦的粉碎—写给清华大学的退学申请—王垠(二)

(2006-12-12 15:41:36)
分类: 红头文摘
我们也有讨论,原来是这个样子

上完课,就该开始搞研究啦。可是研究什么呢?老师给我几篇论文看,意思是让我看看有没有什么想法。

我开始感觉没有头绪,就跟导师说能不能找师兄师姐跟我讨论讨论,还有别的人在做这个吗?他说,就你一个人做这个,每个人做一个题目,独立思考,这就是研究。我觉得是啊,我应该独立思考。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发现不行啊,虽然自己实践很重要,可是讨论是发现和产生问题的关键。没有讨论,连什么问题值得解决可能都搞不清楚。有一个Princeton的博士生在做完报告时说:“我很幸运。我的老师是一个很好的导师。我上次拿了两个问题,不知道该做哪一个。他指着其中一个说,你就做这个,我感觉这个能很快做出来。最后证明他是正确的,另一个是块难啃的骨头,没有价值。在研究初期,这种指点是非常重要的。我逐渐也有了这种直觉,能够找到有价值的问题了。”

后来我就经常上网看看国外的大学怎么搞研究,发现他们都有 seminar,讨论组。他们经常在一个地方喝茶,讨论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回家分头思考,做实验,第二天喝茶时再讨论。那就是我从小梦寐以求的生活啊!计算几何课已经让我爱上了与人合作和讨论的方式,现在却孤零零一个人了。我必须告诉导师,合作和讨论是非常重要的。在我据理陈述之后,他说:“好吧。反正师兄师姐各自有自己的事,你要讨论什么就跟我和你副导师讨论吧。” 于是我就开始了跟他们两个星期一次的见面讨论。每次讨论都感觉他们不知道我在说什么,他们心里想的都只是这个能比别人的好多少呢?能不能投到这个会议呢?如此宏观。我觉得跟他们讨论完全是浪费时间。

后来课题逐渐有了新的同学加入,导师决定跟中科院数学所的人一起申请一个项目来研究。于是我们每两个星期去中科院讨论。中科院的老师觉得他们的研究太理论,期望我们能给他们带去一点实际的东西。可是我们也没有什么实际的东西,所有的问题都是从别人的paper里看到的。副导师就开始跟他们说这个问题有多么多么重要…… 他们也借此机会开始研究以前放下的一些问题。总之讨论的感觉就是没有目的,没有主题。很多时候就是一个人看了一篇别人的paper之后做一个感想。有一次副导师不明白一个很基础的东西,我们耐心的给他讲。过了几个星期,他又在讨论上对同样的问题搞不明白。我觉得跟他解释那些完全就是浪费时间,他的心思不在那上面,他只是告诉中科院的老师我们这个领域那些会议要开始投稿了,你们是不是准备一些论文?中科院的老师也很诧异,我们这领域的会议的费用比他们的会议高很多,他们不大愿意投稿。当一个师弟讲的我们昏昏欲睡时,我坐在那里就在想,我们到底在干什么?我们讨论了这么久都不知道什么东西值得研究,还研究什么?后来师弟师妹们就开始考虑把问题变一变,看看能不能产生新的问题。他们的做法,我跟他们开玩笑说就是“有问题也要解决;没有问题,制造问题也要解决!” 他们笑着点点头,“本来就是这样嘛,没办法啊。混毕业了出国我们就不搞这个了。”

博士生论坛的时候,同学们都觉得有类似的问题,讨论不足,交流不足。所以我提议成立一个类似国外大学的 Common Room,用来讨论问题。可是大部分老师说:“这样一个房间,天天都要有那么多人在里面待着。谁来出这个钱?” 是啊,老师自己的办公室都要钱,哪里可能有什么 Common Room?就算有了 Common Room,在里面讨论的无非还是文章发到哪里的问题。制度决定了行为,我的设想太理想化了。

分析一下,为什么很多老师不提倡讨论呢?因为问题是有限的。老师辛辛苦苦这么多年搞来搞去都在搞这些问题,分配给你们每人一个,互不冲突。要是两个人都搞一个问题,这下好了。出了成果论文归谁?学校要求必须第一作者才算论文数。要是两个人都写论文,那么投到同一个会议肯定有一个要被reject。这样对集体发展不利嘛,大家不就是发几篇论文混毕业吗?何苦?

Paper, paper, 还是paper

说到paper我就痛心。我的方向上我至今还没有看到几篇我觉得像样的文章。我主要进行集成电路布线算法的研究。看起来高深,其实是很简单的问题,一个平面上有一些点是电路里的电极,现在需要用铜线把它们连起来,怎么样让连线的长度或者时延最短?这个问题跟几何上一个有名的问题 Steiner 树问题有关系。

我的导师就是以前写了一篇有关这个的paper发到IEEE transactions。我觉得这篇论文还算有一定价值,但是年代已久。已经毕业的一个师兄就在他的论文基础上修改来修改去,发了好几篇paper。英文的不够还翻译成中文,投到国内的期刊。后来一个师姐又在这个师兄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又发了好多篇。可是在我看来,他们的论文纯粹就是炒冷饭,没有什么创新,很多时候就是加速一下。学过算法基础的人都知道,把NP-Hard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部分,每一部分用一个别人的精确算法解决,然后再连接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近似解。这种做法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只需要一句话就能说明白了,可是他们却对每一个具体问题写了论文,而且一写就是好几篇。要是每一个问题经过这样的加速都写一篇文章,那文章数就可以成倍增长了!我们领域的很多问题形式化成一个规划问题就解决了,可是每次形式化一个问题就发一篇paper,而对方法完全没有改进,对于我来说是没有价值的,就像做小学应用题一样。虽然没有创新,还是可以发paper。主要是你怎样把你的 Introduction 写好?可以让别人觉得你的工作有意义?这就是功夫,作家的功夫。我有一次面见INRIA的头目 Jean-Claude Paul 时,他就对我说:“Tsinghua students are all writers, not scientists.”

现在清华研究生做的事情无非就是,拼命写paper,然后找个地方投出去。SCI,EI 的最好,偏僻的没人看的杂志也没关系,交钱也没关系。我就知道日本的一个SCI索引的期刊收1000美元的版面费。导师出钱,不投白不投,投了好毕业呵!你不知道在比较穷的学校,有多少人投中了都没钱去开会啊!很多人羡慕清华,就是这个原因。

现在我也被“分配”来做这个问题。虽然说是一个“有名”的问题,但是它已经被研究了好几十年了。有很多挺厉害的人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但那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了。我们为什么研究这个问题?我至今没有搞懂。开头导师只是给了我有关这个问题的两篇paper。我对其中一篇的一个说法产生了怀疑,所以我决定写一个程序来验证谁对谁错。这本身不是什么创新的工作,可是我却从这个程序改进得到一个新的算法来构造布线用的 Steiner 树,实验表明我的算法比以前的算法要快几倍。

这是不是说我的算法是一个值得写paper的东西呢?导师说我应该写一篇,但是我认为我只是在挑别人的毛病时意外想出了一个改进的算法,并不会对将来的研究有什么启发。虽然程序快了一些,但是很少有那么大的线网需要这么快的算法。几倍的提高不算是一个理论上的改进,而且这个算法实现复杂,还不能推广到其他距离空间,可扩展性很低。所以我觉得这个结果不令我兴奋,不想写论文,我想进行新的题目。但是在老师的一再要求下,我居然把这个结果写成了两篇paper。按照他的说法:“应该分阶段总结你的成果。”

起初投出去的时候评委总是说这个东西不实用,导师说这是评委的问题,他们觉得不实用我们就投到理论一点的会议。经过几次投稿,还是失败了。我终于忍不住了,对副导师说出我的想法,我说:“看一个作家的水平,是看他扔在垃圾筐里的纸。就让我把这篇paper永远藏在我的垃圾筐里吧。” 但是他不甘心,说你要相信自己的实力,然后把我的算法夸奖了一番,说我的算法有理论价值。其实我很清楚,它没有什么理论在里面。我说我不管了,随便你怎么办。我就开始研究我自己喜欢的东西去了。之后他居然真的投中一个欧洲的会议,是被 LNCS 收录的,LNCS 是 SCI 索引的,所以我居然有了一篇 SCI 文章!我自己不喜欢的文章也是 SCI 了!

第二篇论文就更传奇了。几投不中,就其原因,评委说是没有和现在“最先进”的算法程序实验比较。我本来就觉得那个“最先进”的算法没什么理论价值,所以才没有找他要代码。没办法,还是求他给我代码。比了一下,确实比他快。不过我估计他程序写的有毛病,从实验数据来看,运行时间增长的速度不符合他论文里声称的时间复杂度。所以我怀疑有可能是实现上的问题,而不是我的算法更好。我的一个师兄以前就把他自己的算法戏称为“基于bug的优化”。我觉得这样比较对那个算法的作者不公平,而且速度提高几倍,没有什么意义,我觉得没有发表的价值了。但是导师说,虽然速度只提高了几倍,在巨大的线网上时间就会就会短很多。我说实际上没有那么大的线网,对于一般的线网,原来的算法时间本来就很短了,再快几倍也只能快几秒钟。他说那就考虑很多的小线网总可以吧,电路里总会有很多很多线网的。可是有NP理论基础的人都知道,小规模的问题完全就没必要用近似算法了,再多的小规模问题加起来还是小规模问题。总之,他其实只是要我找一个理由让人觉得我的算法有实际的价值。没办法,我就记录下数据,添到论文上,然后在介绍里写上:“由于电路的发展,线网肯定会越变越大……” 其实我知道,即使线网大小成为天文数字,也只能让我的算法比别人快几分钟而已。不过这下子论文一投就中,得了一个最佳论文奖。然后就有一篇校内新闻宣传:“我校王垠同学获得XXX会议最佳论文奖。这是大陆学者首次在如此高级别的会议上获得如此高的奖项。” 这个“高级别”的会议,在我看来就是个垃圾。美国人都把最差的论文投到这里,就是为了来旅游一圈而已。会议开完,我就把两块大砖头一样的论文集悄悄放在宾馆的书架上走掉了,因为太重了。

论文被接受之后,导师和副导师就在讨论时商量怎么写作者列表。我一个人写出来的论文,最后作者列表里有6个人。除了导师,副导师,还有一个并未参与讨论的师妹和另外两个老师。我也不知道这三个人知不知道我写了他们的名字,不过后来我发现我的名字也不知不觉出现在我师妹的两篇论文里。接着他们又跟我商量,想在论文末尾加入对我们组几篇论文的引用。我根本没有参考过他们的论文,为什么要引用啊?不就是为了增加引用数嘛!我就被有些人论文里引用无关的论文坑害过,搜索了半天搞来的论文,居然跟研究的东西毫不相关,这对读者是非常不负责的。我很反感这种做法,但是没办法啊,我只好把他们的文章都引用了。我觉得这简直就是一个游戏,在论文之间制造一个网络,让读者在其中迷路。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