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7日早上9点,我有些疲倦地坐在办公室的转椅上、等待神舟六号载人航天下一时段特别节目,“我为新闻狂”这五个字忽然闯入了我的大脑。这些日子,一直苦恼着为记协组织出版的个人作品集取个什么书名,却在神六回来的这天早晨,毫无铺垫地,突然就有了。
我为新闻狂。不干新闻的朋友也许难以理解,甚至会说好一个“狂”字!但这难道不是我们这些新闻人的真实写照?
是啊,我们为新闻而疯狂,不在乎有多么累,多么苦,也不在乎有什么危险。
10月17日这一天,凌晨三点我已经在台里化妆准备,四点开始直播神舟六号着陆,六点半结束,休息半小时,七点开始直播早新闻,八点一刻结束,匆匆在食堂吃了早饭,十点,北京航天城欢迎仪式和新闻发布会的直播又开始了,直到11点才终于告一段落。前一天晚上为了准备材料,原本回家就晚,总共才睡了三个小时,连续几个小时的直播下来,真是累得够呛,但新闻总监问我能不能坚持下一档直播时,我却满口答应说没问题。
我为新闻狂。狂的却不只我一人。为了准备这次直播,我们的新闻总监、制作主管、采访主管还有许多编辑记者都没有回家。
这样的特别节目有过很多次,每一次考验的都不仅是专业能力,还有体力和脑力。但只要摄像机红灯一亮,一种见证历史的兴奋和作为新闻人的荣誉感就会油然而生,充溢我的胸间,赶走所有的疲倦。
我为新闻狂。在新闻面前,我不再有任何胆怯、害羞或者畏缩。
还记得在上海电视台做“新闻透视”时,有一次为了报道一位老太去世后儿子不肯处理后事的新闻,我站在太平间做了现场报道,事后朋友夸我胆大,我却悄悄自我安慰:做好事,不怕鬼。还记得1999年4月15日韩航空难发生时,我和同事接到命令后从虹口赶赴莘庄,采访车一路违反交通规则,只花了半小时就到了现场,没有雨伞也没有雨鞋,我们毫不犹豫奔进了瓢泼大雨中,一脚深一脚浅,越过遍布飞机碎片的泥泞,来到尚在燃烧的残骸前,回来后,却只能把皮鞋泡在水里洗。后来做了人物访谈节目,严肃如丁肇中、冷峻如钟南山、位高如成思危、权重如王鸿举、得意如刘翔、敏感如宋楚瑜,握手坐下,便别无二致。
不是天生的勇敢和自信,只是因为我知道,我的身后站着千千万万的观众。
我为新闻狂。感谢这份职业塑造了我。
也感谢这座城市。我为《人在上海》系列丛书中的新上海人篇取名《上海,我的机会》,而我,不也如同书中的新上海人一样,怀着对这座城市的憧憬,对梦想的渴望,来到这里,从住宿舍、吃食堂开始,成家、买房,学习“侬哪能”,直到有一天,离开几天便想念这座城市的一切,急急地要回来,甚至坐上了上航的飞机,也感觉亲切得像回家。
14年的光阴,我从复旦园中青涩的大学女生成长为成熟的新闻人。14年的成长,总是会有孤独失落,有黯然神伤的时候,却一次次鼓足勇气重新起跑。从收视率金牌节目《新闻透视》到上海卫视的一个小小栏目,每天在路上花上两小时,一到周五必要通宵赶工,却一次次被观众问起我去了哪里。带着几个新入台的大学生创办新栏目,常常一伙人忙到后半夜饿了只好吃“永和大王”的油条。节目播出的第二天便急急地等着下午4点看收视率排行榜;直播节目话没说好,便比吃了苍蝇还难受。每每这些时候,我总是一遍遍鼓励自己:NEVER GIVE UP。然而这个时代的可爱之处就在于:她给了生活无限多的可能性。也许今天你遭遇挫败,但你仍然可以重新开始,也许今天你一无所有,但你仍然可以拥有梦想。比机会更重要的是态度,选择放弃或者继续前行。
当有一天,我终于站在了领奖台上,我深深感谢所有曾经历的痛苦挣扎,让我在一片掌声之中仍能听到内心清晰的声音:我有一个梦,我梦想成为最优秀的新闻人,我不在意荣耀,我只在意做到最好。
写于2005年10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