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学中的悲悯情怀》

(2009-12-26 17:51:05)
标签:

钰涵

文学

悲悯

文化

分类: 随笔

谈到文学,我的脑袋里自然而然地蹦出了“悲悯”一词,这可能是因为它常常出现在我阅读的作品中。著名评论家李建军先生说:好的作品充满了仁慈,充满了祝福感。

悲悯情怀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里屡见不鲜。曹学芹《红楼梦》中的宝玉,无论是对小姐还是丫头都备加呵护;黛玉的悲剧命运更是令无数读者为她洒下同情之泪。老舍先生的意识流作品《月牙儿》,以特别的视角,描写了女主人公与黑暗现实与悲惨命运的抗争,哀怨而悲凉。契诃夫在小说《柔弱的人》中,通过展示强权压迫下公理及话语权的丧失,对奴性人格发出“你为什么不抗议”的诘问,由对弱者的深切同情提升到质疑,表达了对社会公正和人性完善的期待。

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比如莫泊桑的《羊脂球》、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托尔斯泰的《复活》等等。

三毛和琼瑶的小说也曾经红极一时,有人作比较说:三毛是和我们一同行走在路上,一起哭一起笑的作家,而琼瑶是坐在舒适的房间里编着美丽的故事和我们同哭同笑,三毛的故事更加感天动地,读者常常热泪盈眶……

我们读一部好的作品,就如同和作家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能在作品中读出他们的情感倾向。曹学芹也好,老舍先生也罢,都怀着对世人深挚的爱和悲悯的同情,契诃夫还把他关注的眼光投到农民、乞丐、妓女身上,深深地同情他们的遭遇,赞扬下层社会的劳动人民纯朴的本质。他们同情一切不幸的人,怜悯陷入困境的人,对他们充满祝福,那些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也使得他们的作品感情真挚、血肉丰满,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悲悯的前提是有一颗同情心,而同情是因为有爱,悲悯与抚慰,是源于爱与幸福的对于世界的态度。文学作品中流露出的悲悯情怀,实际上是作家对那些卑微的小人物、对生存在艰难条件中的人们的深切同情,并对他们在挣扎于困境中的种种人性表现给予理解与宽容,最后上升到一些社会问题的探询。
我又很自然而然地想到打工文学,这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三角地区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许多工作在流水线上、生存在社会最底层的打工者拿起手中的笔,通过小说,通过诗歌发出一种时代的声音,这里面涌现出许多著名的作家和优秀的作品,更有不少专家、学者把关注底层,关注民生放在第一位,那些满怀悲悯之作,有着深刻的社会思考。
一个作家,一个诗人,如果不懂得关怀和悲悯生命,他写出的作品是空洞的,没有灵魂的。

 

                                                   2009.12.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