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次与大家探讨了有关当下火热的选秀节目现状之后,大家反应热烈,尤其很多媒体朋友,对我的观点纷纷报道与讨论,可见大家对当下内地流行音乐发展是相当关注的。其实说到根本,能够支持一个选秀一直走下去长久不衰的基本并不是什么宣传手段,而是这个选秀比赛的最基本的精髓,也就是对音乐本身的重视。比如《美国偶像》等等歌唱选秀正是如此才得以世界闻名,才得以孕育出像Kelly
Clarkson这样的实力派歌手。而就当下选秀的评判标准来说,个人认为还是有很多改进空间的。
正如这次我担任“快女”长春赛区的评委时,与当地评委发生了较为激烈的争执。缘起一位来自吉林省歌舞团的选手,在不久前获得吉林当地举办的金光大道比赛的冠军,演唱时擅长飙高音。在现场,两位来自吉林地区的评委对她的舞台掌控力和表现力表示很大的认可,并认为她唱出高音够透亮,给出了“晋级”牌。对此,我亮出了“淘汰”牌。
演唱不能片面追求“高”,高音是要有美感、有品质的!音乐是艺术品,应该带给听众“美”的享受,坚决反对“只要高音能喊上去就是好的”这一观点。这位选手在演唱方法的运用非常错误,低音用假声,高音用真声。高音又直又白,声音尖锐刺耳,理应被淘汰掉。两方完全不同的演唱审美引发出评委席上激烈的碰撞,当时经过长达近十分钟的讨论,我仍坚持对声音、对音色、对节奏、对语言要有美感,依旧给出“淘汰”牌。就连现场主持也戏称,她不但是站在台上最长时间的选手,还差点引起评委间的大战。
对此,我在这里要建议选手,流行演唱也需要要建立清晰的演唱概念,学习专属流行声乐的演唱技巧。每种风格的音乐拥有音乐节奏画面感,流行歌手应做到演唱与节奏及律动的音乐情绪一致。否则演唱时的不协调感会被评委减掉很多分。
按我们一般传统审美,认为唱流行歌曲,能唱高音就是厉害的,对声音、音色、节奏、语言的美感完全忽略,也使得在许多比赛中我们忽视掉了很多真正“美”的选手。传统的中国审美只讲求对旋律、对歌词的美感,而欧美演唱则要求对声音、音色、表情、肢体、节奏等都要有美感,这样演唱才能够完整、饱满,更易打动人、更有感染力。而且有高音即是宝,这也很容易使人产生投机取巧的心理,某些天生条件好的人则往往只练习高音部分,而忽略对歌曲整体多方位的练习。

举个例子来说,在国内现在大家熟知的凤凰传奇,他们的歌曲大部分都以高音为主,女主唱带有蒙古族特色的唱腔虽说能够带给人大草原的感觉,但毕竟他们演唱的是流行歌曲,不是民族歌曲,在对歌曲细腻的拿捏程度上较流行音乐的标准还是有很大距离的。比如《月亮之上》这首歌,是翻唱Blue的<All
Rise>,在保留原曲的情况下,编曲配器都重新做过,虽然变的蒙古族风味十足,但也只有那份慷慨激昂,符合国内传统意义上讲的“有意境”,但“缺美感”。这也正是为何当人们翻出Blue的原唱后大为惊叹的原因所在,很多年轻人发出感慨说“原来这首歌是这样子的啊。”
Eric
Clapton

而相反,英国老牌歌星Eric Clapton唱过众多在中国都脍炙人口的歌曲,比如<Wonderful
night>,<Tears in
Heaven>等等。<Tears in
Heaven>这首歌,没有华丽的高音,配器也很简单,吉他、三角铁、小手鼓等,简单的乡村音乐的伴奏下,Eric将这首看似平实的歌曲,唱得是那样的有韵味,声音的律动随音乐的律动、节奏的律动、伴奏吉他的停连,都处理的恰到好处,强弱分明,起伏感强,让人能够充分地感受到他对儿子的思念之情,对儿子的爱。音色也富有美感,整首下来,让人感动颇深、百听不厌。
年轻时的Eric
Clapton

因而,在内地流行音乐急需前进的今天,我们需要新鲜“血液”,我们需要积极地接受正确的先进理念,尽早在这场中外审美冲撞中迸发出来,让内地流行音乐越来越“美”起来。
博主简介:贺冰新
贺冰新欧美流行音乐学校校长,国内欧美流行声乐教母
学校官网:www.hebingxin.co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