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乌兰察布市境内的辽金古城遗址

(2017-03-24 00:10:05)
标签:

历史

文化

分类: 属地辽城考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境内的辽金古城遗址
节选自《乌兰察布史》

乌兰察布地区发现有辽金辽朝时期古城址10多座,辽金时期古墓葬20多座。五代时期墓葬2座,辽金时期村落遗址在全市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淤泥滩古城遗址,位于凉城县麦胡图镇淤泥滩村城卜子,紧靠岱海东北边缘。古城为长方形,东西504米,南北323米。四面城墙,中间开门,各门均有瓮城,四周有角楼遗迹。古城中遗物有黄白色铁锈花粗釉瓷片,反面布纹素瓦及沟纹砖,发现有三彩碟、酱釉鸡腿瓶、瓷狗等,出土有人形陶砚、铁犁铧和大定通宝、皇宋通宝、咸平元宝等古钱币。被专家考定为辽朝时宣德县和金朝时宣宁县县城古城遗址,直到元朝时继续沿袭,仍为宣宁县县城。

马莲滩古城遗址,位于凉城县六苏木镇马莲滩和胜庄西北约500米处。古城为长方形,东西长约370米,南北宽约300米。出土文物有石磨盘、车架子、铜流星、铁刀及治平通宝、熙宁元宝、元丰通宝、至和元宝、元符通宝等北宋钱币。古城内定窑白瓷片较多,存有石柱基础及砖、瓦片很多。距古城西南约1公里有凸出地面的高大土堆,可能是与古城有关的古墓群,发现有鎏金帽饰及铜带钩等殉葬品。属于辽朝什么城址,待考。

芦家营古城遗址,位于兴和县芦家营村1.5公里处。古城有曾被洪水及泥土掩埋的痕迹,城墙遗迹不明显。城内出土了大量的辽朝典型的粗绳纹青砖,还出土白瓷大罐,属宋朝时的粗瓷罐,和辽属于同一个时期。在古城周围发现有辽代窖藏一处,藏有完整的餐具17件,具有少数民族特色。铜釜、铜勺、铜筷制作精美,铜勺大小成套,推测非王爷不可使用,经专家鉴定是典型的辽朝时期制品。该古城为辽朝时期的古城遗址,有的历史学者推断该城址为五代时的长青镇,辽朝升为长青县的县城遗址,但多数历史专家认为长青镇遗址应在明长城以南,治今山西阳高县白登镇。

土城子古城遗址,位于商都县城东北10公里处的西坊子境内。古城面积30万平方米,西高东低依势筑成,城墙为土质夯筑,底宽9米,每隔50米筑马面1个,设南北两个城门,城西有庙址一处。城内有隆起的土堆,应是倒塌的建筑物。经打探,文化层达20—100厘米,根据出土文物判定该古城为辽朝时期古城遗址。

大土城子古城遗址,位于商都县西井子乡驻地东南10公里处。建筑面积为56万平方米,该古城四周城墙清晰可见,城墙仅残高1—1.5米,在城西北角4米深处留下了灰堆,城西1.5米深处发现水井和井台。文物考古部门推断为辽金时期古城遗址。

此外在商都县的四台坊子乡公主城、十八顷小城子、大拉子乡土城子、二道洼乡大围子、八股地乡古城子也分别发现有辽、金时期古城遗址,元朝继续延用。

大土城古城遗址,位于察右前旗煤窑乡大土城村。城池座北向南,呈长方形,东西720米,南北821米。北城墙和东城墙较为完整,北城墙上有6个马面,东城上有2个马面,城门设在东、西两墙墙体偏南部位,东西两个城门对称,均宽为22米。全城有角楼4个。东北城墙残高2.5米,宽24米;西城墙残长23米,宽11米;北城墙夯层共22层,最厚层8—12厘米。从整个城墙的马面看,马面的中距不等。城的偏西南有一处长50米,宽25米的房屋基础,城内其他处均未发现古建筑基础及遗物。据文物考古部门推断为金朝时期的古城遗址。

台基庙城卜子古城遗址,位于兴和县台基庙乡1公里处的城卜子。城周约4里,呈正方形。东城墙遗迹明显,残高1米,城内现已成为农田。古城背坡面川,后河水从西北流向东南。古城内出土文物有金代铜镜、黑釉瓷罐和金朝古钱币等,在古城南的农田中出土了金朝承安宝货一两半银锭一个,属银币中的珍品,为国家一级文物,被中国人民银行古钱币博物馆征集收藏。该古城出土的文物属金朝的占三分之二,属元朝的占三分之一。据文物考古部门考定为金朝的威宁县县城遗址,是在金初新城镇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属抚州,为元朝时所沿用。

 城圪塔古城遗址,位于兴和县北部五一乡北15公里处的大圪塔村,距该村西北1公里。城迹可辨,城中有金朝时的碑碣,已遗失,为金朝时期的古城遗址。

关于辽金时期的村落遗址,遍布乌兰察布市境内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在20081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凉城县古城梁村和半坡村附近两处辽金时期村落遗址进行发掘中,清理房址4处、灰坑47处、水井1座,发掘面积2400多平方米。出土遗物中,陶器多为辽金时期器物,包括瓮、罐、盆、碗等;瓷器种类繁多,窑口有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河南钧窑和本地产粗瓷;还出土了石器、骨器、铁器、筒瓦、板瓦、瓦当等大量建筑构件以及马、牛、羊、猪、狗等动物骨骼。可见辽金时期该地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

榆树湾村落遗址,位于集宁区马莲渠乡榆树湾,发现于19965月。遗址北依山丘,东、南、西三面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北高南低。遗址东西宽100米,南北长200米。在遗址内考古工作者清理灰坑遗迹8个,其平面多为圆形,个别为不规则形,遗址地层由表土向下分三层,厚约80—100厘米。出土文物有陶器、瓷器、少量古钱币、铁器和石器。其时代特征比较明显,与北方辽、金时期多数遗址出土文物相同相近。而钱币以北宋景德元宝祥符元宝元丰通宝为主。文物考古部门推断为辽朝晚期至金朝早期的村落遗址。

石门口村落遗址,位于察右后旗石门口乡杨上山村南的坡地上,1999330日文物普查时发现,同年7月进行发掘。遗址总面积6000平方米,发掘面积270平方米。遗迹主要是灰坑,共发现28座,另有灰沟1条。灰坑内主要是草木灰烬和烧焦的动物骨胳。在灰坑南部出土有陶、瓷、骨、铜、铁器和少量的玻璃类装饰品。其中瓷器数量较多,以粗白瓷为主,黑釉、豆青釉器具次之,定窑瓷器和山西霍州窑瓷器较少。可复原成器物的有37件,包括碗、盘、盏、罐、器盖、钵、碟7种。出土的陶器数量仅次于瓷器,特别是陶片数量较多。陶器均为泥质灰陶,以素面为主,少量有弦纹,器形有罐、盆、纺轮和陶算等,共计16件。另外还有铁环、铁钉3件,有骨梳、骨簪、骨制长把刷各1件,有铜簪2个,耳环1件,钱币16枚,均为北宋钱币。从发掘情况分析,石门口村落遗址面积较大,各种遗迹、遗物较为丰富;而遗址文化堆积较薄,具此推断人类活动的年代较短。经文物考古部门认定为金朝晚期的村落遗址。

从辽金时期的古城遗址和村落遗址可反映出当时采取因俗而治的政策,在城镇的周围主要发展农业,城镇中设立作坊,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另在今丰镇市内小元山侧,于1115年(天庆五年)建有小祠(金龙大王祠)一座,更说明其时宗教的存在,同时体现了建筑业发展水平的提高。

乌兰察布市境内发掘大型辽金时期古墓葬有:

水泉五代墓,位于凉城县永兴镇水泉村西约1公里的蒙古哈达山南坡的林地内。20085—8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出五代时期两座墓葬。两座墓葬东西并排分布,墓向均向北,墓道平面呈前宽后窄的梯形,斜壁,两墓葬式均为仰身直肢葬,尸骨保存极为完好。根据墓葬结构、随葬品形制以及人骨性别鉴定,推测应为夫妻异穴合葬墓。其中女性墓分布于东侧,随葬品有陶罐、铁輨、铁剪、长柄灯、银手镯、银耳环、玛瑙坠、玛瑙管、玛瑙珠等20余件;并且在墓道填土中殉牲1具整羊、1羊头和若干羊肢骨,而在棺内西北角殉牲1具肋骨和脊骨。另一座男性墓随葬有瓷瓶、马具、弓箭、蹀躞带、金耳环、漆器、玉石玛瑙制品等80余件,并且保存有部分皮革、纺织品的残余;此外该墓棺中殉牲1羊头,在左侧脚龛中放置1具肋骨和脊骨。

前海子村辽墓,位于商都县十八顷乡前海子村,墓葬年代应属辽圣宗前后。该墓葬为石砌园形穹窿顶墓,由墓室、墓门、墓道三部分组成。墓室均用自然石块垒砌,平面呈圆形。从墓底向上1.5米处开始起券,渐成穹窿形顶。墓室后部置长2.9米、宽1.1米、高0.65米的石棺1具,棺内葬女尸骨一具,尸具表面覆盖丝织品一块,棺内随葬有铜镜、串珠、贝壳、匕首、铁剪、熨斗等。墓内随葬品主要分布在西北部,木制供桌上有瓷碗4件,此外,还有玉盅、黄釉盘、陶壶、牛腿瓶、木盆、铁钉等。

尖山子辽墓,位于兴和县二台乡尖山村西北山梁上,从墓葬结构和随葬品分析,该墓葬为辽代中、晚期契丹之墓。墓葬墓室作八角仿木穹窿顶结构,平面直径3.09米,边长平均1.25米,高3.03米,在墓室的东西两壁有形式相同的砖雕格子花窗。在墓室的转角处用砖砌有仿木结构的柱头斗拱,间施八组补间斗拱,斗拱形式相同,均为一斗三升式。墓室地面用长36.5厘米、宽17厘米、厚6厘米的灰色沟纹砖铺砌。尸床位于后半部,上置男女尸各一具,女尸身穿铜丝网络和丝织品、男尸身佩铁剑。墓门作拱洞形。墓门之外为甬道,用沟纹砖券砌券顶高130厘米,进深114厘米、宽80厘米。墓道呈斜坡分段阶段梯式,近甬道处略宽,墓道长13.9米。墓内出土遗物有:小口双唇葫芦瓶、白瓷盂、骨牙刷柄、骨笄和铜丝网络。在清理该墓葬中发现尸床外面有加宽迹像,说明该墓葬经过二次葬。
       
豪欠营辽墓,位于察右前旗固尔班乡豪欠营村湾子山内,座落在一处盆地的西北侧,背山面沟之处。其墓室结构多样,有砖室墓3座,石室墓5座,土洞墓1座,土坑墓1座。其中6号墓因出土完整契丹女尸1具而最为著名。该墓葬平面呈不规则八边形,为石券叠砌钻尖式。由墓室、墓门、甬道、墓道四部分构成。墓室平面南北长2.12米,东西长2.2米,墓底至墓顶高2.26米;墓壁均为加工过的石料券砌,墓室地面均用灰色沟纹砖铺砌,后半部砌成尸床。尸床平面呈梯形,尸床之上置完整的契丹女尸1具,女尸身穿铜丝洛,头戴鎏金面具,仰身侧卧。墓室地面置有木制供桌和随葬品,随葬品有瓷器等物。豪欠营墓地特别是契丹女尸的出土,是中国辽朝考古的重大发现,更对研究辽朝的丧葬习俗、服饰、发型、尸体保存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忽洞坝辽墓,1980年春,在乌兰察布市卓资县碌碡坪乡忽洞坝村发现一座被水冲毁后的辽朝墓葬,残留下的文物有100余件。其中有金环2件,银器5件、铜器86件、铁器28件、骨器22件,还有各色珠饰24粒,石器和陶器各1件。铜、铁器中以马衔、马蹬和马鞍饰件最多,还有残铁剑柄、铁斧、铁箭头等。坟墓的主人生前可能是一位以鞍马为生、出入战场的武将。其中3件银杯中有2件为瓜棱式,1件为柳斗式。瓜棱式银杯,敞口直腹,平底无圈足,外形为瓜棱形,素面无纹饰,系用银片锤打而成,口径7.5厘米,胎厚0.1厘米,高6厘米。柳斗式银杯,造型逼真,完全如同一只柳条编成的小笸箩。口沿一圈仿木而成,上饰道道绳纹,犹如缝制的接口处;杯身外壁,锤打成柳斗纹样,维妙维肖。直口微侈,平底,口径13.5厘米,壁厚0.1厘米,高6厘米。这3件银杯应为造型别致的酒具。柳斗式银杯与赤峰巴林右旗辽朝墓葬出土的形制完全一样。22件骨器中,其中有20件为象牙加工磨制而成,为古代的计算工具算筹,这是在北方游牧民族墓葬中的首次发现,是异常珍贵的文物。算筹一般多用竹料制做,而用象牙制做者极为罕见。这套象牙算筹,均为细长方形,有如方形细筷,只是两头稍细,中间略粗。其中七根长11厘米,粗0.4厘米,五根长12厘米,粗0.5厘米,八根长13厘米,粗0.4厘米。

郭家三号辽墓,1988年秋,在丰镇市永善庄郭家三号村的一座被水毁的辽代墓葬中出土一件辽代金花银碗和4件银带銙,此外还有陶、瓷器等。银碗为荷叶状四曲形花式口,碗体腹部也分为四瓣,内如荷叶之叶茎凸起;碗底圈足里小外大,与碗口对应,也略呈四曲花形。碗体造型美观,口直径22.3厘米,高7厘米,重424克,含银量为95%。银碗外壁素面,内壁錾刻有精美的花鸟纹饰。纹饰分底、中、口三层。碗底正中錾刻阴线鸳鸯一双,雌前雄后,造型逼真。全身羽翼,条分缕析,形象生动,活灵活现。雌雄趾爪,各站立在一朵盛开的圆形花朵上。鸳鸯四周满布大体形态对称的花枝,疏密有致;花枝间的空隙以珍珠纹填充,状若粼粼水波。主体花纹周边圈一圆二方连续图案,内为羽状花瓣,外为拉不断。碗壁中部依口沿弧曲,等分为四瓣,每瓣正中錾刻团窠花卉一组,造型别致,大小相宜,花分两种,交替排列,互相对称,遥遥呼应。银碗口沿錾刻一圆二方连续扇面形花纹图样,上下相对,交错排列,扇纹之间的空隙,以珍珠纹填充,状若盘曲的游龙。在四条叶茎的上下两端,即口沿纹饰与底部花样各向上下相对突出一组纹样,使底、中、口三层花纹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布局谨严,疏密适当,繁缛华丽,典雅端庄。碗色银白,花饰鎏金。如此精湛的工艺造型异常珍贵罕见。出土的银带銙为正方形,边长4.5厘米,厚0.8厘米,重49.9克,含银量80%。銙面正中铸一浮雕瑞兽,昂首扬尾,威武雄壮,四蹄蹬开,状若行走。瑞兽周围饰以六出柳叶纹,叶间以珍珠纹填充。瑞兽下留有长条形眼,即蹀躞带上垂挂佩刀、刀子、磨石、契苾真、哕厥、针筒、火石袋等七件物品地方。蹀躞带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一种皮革腰带,上缀金属或其它质地精美的带銙,辽朝的契丹族也喜欢系蹀躞带,银带銙也就是辽朝蹀躞带上的遗物。

 此外,在兴和县三瑞里西北的二十号村东沟旁,发现有辽朝时期墓葬1处,墓穴呈六边形,用石条砌成,出土高颈灰陶罐2个。1991年在商都县的高勿素乡南梁、水泉梁等村发现辽朝时期墓葬10多处,出土陶壶1件,辽白瓷碗1个,辽三彩钵1个,辽白瓷盘1个,小白瓷碗1个,玛瑙珠1粒(为死者口中含物)。在丰镇市新营子九墩沟发现辽朝中晚期古墓1座,墓葬为砖券圆形穹顶墓室,火葬石棺墓,有彩绘人物壁画。出土的文物有陶瓷器碟、盆、罐、石对臼、石勺等;其中一荷花莲叶印花白瓷柱和一形制特殊如漏斗状的陶质器皿最为珍贵,其名称和用途有待进一步考证,一木桌、二木椅均已毁坏。1976年在化德县肚脐山山阳脚的六十顷长流水沟发现六边形木墓一座,墓室均由20厘米左右的方木围成。曾出土有丝织品、首饰、烟具、铜镜和陶器等陪葬品,可惜已散失或被毁。尸体用铜丝网络包裹,是辽朝时期契丹民族的典型葬习。在化德县土城子沙河湾发现古墓葬1座,为辽朝墓葬,出土陶罐2个。1988年在化德县的德包图录义清理古墓葬1座,墓室用砖砌成,高2米,长2米,宽1.6米,墓内发现牙刷骨柄、陶罐残片。推断为金朝时期的墓葬。

金朝石头人墓葬,内蒙古考古工作者在乌兰察布市的四子王旗红格尔地区发掘了一些石头人墓,石头人墓指墓表有用石头雕刻的近似人形的石头人而得名,根据出土物判断,为金朝时的墓葬,应与活动于这一地的北方游牧民族有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