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评沈浩波《关于傻逼的九个真理》一诗
(2013-08-22 19:24:58)
我常常语重心长如上帝
告诫执着的人: 宇宙中 并无真理 现在 我收回此话 因为我发现了 傻逼的 真理 傻逼的真理一: 每个人 都是他人心目中的 傻逼 傻逼的真理二: 你要警惕 那些被大多数人认为不是傻逼的 傻逼 他们是 傻逼中的傻逼 在无数傻逼怀抱的 温暖中 他们像傻逼中的傻逼一样 傻逼着 傻逼的真理三: 傻逼中的傻逼 简称纯傻逼 傻逼的真理四: 傻逼最害怕的是 以前不觉得他是傻逼的人 发现他是个傻逼 为了逃避这傻逼的命运 他用一生付出傻逼般的努力 傻逼的真理五: 只有傻逼 读到我这首诗时 才会不高兴 傻逼的真理六: 居然还有这样的傻逼 ——以为这首诗 说的不是他 傻逼的真理七: 声称自己发现了真理的 必是傻逼 傻逼的真理八: 企图以自嘲的方式 消解自己 傻逼的命运者 是悲伤的傻逼 傻逼的真理九: 你们都是傻逼 而我不是 这样一首诗读完,我们该如何评价呢?或许当我们试图去评价,我们就已经被这牛逼的诗置于傻逼的境地了。不得不说诗人是牛逼的。不过,我们事先也可以反戈一击,回他一句:牛逼也就是一大个的傻逼! 这首诗牛在写得极其机智。诗的写作过程内含着读者的反应,或不如说,诗人正是在对读者即时阅读反应的一步步回击中将诗歌铺展开来的。诗人总是超前读者一步,并将这一优势保持到诗歌结束,这便成就了一种诗艺上的完美。这首诗成功地将读者裹携进去,极尽挑逗之能事,而又绝非恶意谑虐,其真诚深刻之处在于,诗人并未置身事外,自己也舍身跳了进去。 首先要说“傻逼”一词在现代社会中的普遍运用,它所反映的世俗口语文化以及人们的心理心态,已经足够引起人们的警觉,而对语言有着特殊敏感的诗人更不会放过这一话题,而要将其思考发为诗歌,最合适的莫过于这种戏谑的形式了。 我们来看“真理一”。上来就是一个全称判断,一网打尽。难道不是吗?我们不是经常直呼某人为傻逼吗?可想而知背后亦必有断我们为傻逼的人,这样交互综合的结果便是:每个人/都是他人心目中的/傻逼。这条真理你无法正面反驳的,但读者不会死心,他会提出反面的现象:但是,毕竟还有少数人是备受人们拥戴和崇拜的,就好比歌星在海量歌迷的眼中不会被视为傻逼。好了,这便需要“真理二”登场回击了。这类人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其傻逼性质晦涩难辨,诗人给出判断后,又另起一段予以解释。但诗人犹不过瘾,甩出“真理三”,彻底将其钉死在耻辱柱上。那些惯受崇拜的傻逼读到此处必然心有恐慌,但是他已经逃无可逃,包括他这种恐慌也已经被诗人一把揪进“真理四”了。傻逼读这样直指脊梁的诗肯定是高兴不起来的啊,于是“真理五”被证为真理。但是读者群中毕竟也有高人,他乐呵呵读至此处必将更其高兴了:嘿嘿,至少我不是傻逼!但往下一读“真理六”,又被一棒打杀。恼羞成怒之余,他自己或许就会切齿道出“真理七”:声称自己发现了真理的/必是傻逼!这是读者的回击,诗人立刻承认下来,而承认下来就是自嘲,自嘲之后是否就超越了这一身份,就不再是傻逼了呢?当然不,于是又有“真理八”,诗人最终被定位成“悲伤的傻逼”。而全诗之妙,尤在结尾,总会有一些顽抗到底的读者会如此叫嚣:你们都是傻逼/而我不是!而当诗人将其定为“真理九”时,你不是也是了。 至此,我也不得不承认,如此讲诗纯属傻逼之举,同时再一次把读者都当成了傻逼。但我还是要进一步指出,有些真理是不具独立性的,比如第二条与第三条说的是一回事,诗人勉力凑足九数是有用意的。九让我们想到三教九流,想到九九归一。该诗在阅读过程中对于读者群是有着分流作用的,各有各傻,各归其位,但其实九流汇于一海,真理只有一个,一言以蔽之:人人都是傻逼,曾经是,现在(读诗的当下)是,还会是。这仅仅是一个残酷的结论吗?反过来一想,这结论的得出恰恰意味着对“傻逼”一词的解构,如同“他妈的”一旦泛滥成国骂那还能叫骂吗,通常只是一种语气罢了,“帅哥”不帅,“美女”不美了。 |
前一篇:冬夜谈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