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老北京皇城六门之(一)——地安、东安、西安门(组图)

标签:
转载 |
分类: 老北京到底有多少城门 |
北京皇城一般是指明清皇城,它包於紫禁城(宮城)之外,位於京城之內。明朝的皇城內是禁地,平民百姓不得進入。明皇城內除紫禁城、西苑(宮城西側的北海、中海、南海)、太廟、社稷壇、萬歲山(景山)、南內(明英宗之前爲皇太孫宮)、西內、東苑(宮城東側,又名“小南城”)等皇宮內苑外,尚有大量內廷供奉機構(卽服務於內廷的司監廠局等衙署,統稱“二十四衙門”),再加上倉庫、作坊、花房、牲口房和虎豹象房等設施。天順年間,英宗開凿了太液池南海;嘉靖年間,世宗在皇城內興建了大高玄殿、大光明殿、玉熙宮等道教建筑。清朝定鼎北京後,裁撤了明朝的二十四衙門,西部除保留西苑、西什庫、大光明殿外,均改爲王府和八旗民居用地。東部區域除保留由南內重華宮改造而成的普度寺以及皇史宬、緞庫外,其餘地方也劃撥給了旗人。這樣,清朝皇城內也就有了民居。
皇城佔地面積約6.87平方公里,明皇城牆周長在18里左右,清代有所拓展,到清末皇城牆達到了22里。皇城佈局並不是四方的,在它的西南角,僅圍入西苑的南海卽北折,包過南海又西折接皇城西牆南端,把明時的小時雍坊隔在了皇城外。這可能是明北京建皇城時,皇城內不能有民居的缘故吧。此段皇城牆並不規則,而是依湖邊和當時的街道走向而建,原府右街沿皇城墙向北偏東,沿西苑牆走向,然後再繞回到府右街北段上。後來中南海西牆取直,府右街也取直了,就成了現在的走向。明皇城在北、東、西牆各闢一門,北門名北安,東門名東安,西門名西安。北安門(清順治八年改名爲地安門)位於中軸綫上,基本上是元大都蕭牆厚載紅門的位置,明北京城中軸綫略有東移,宮城建築也有相應的位移。東安門對於元大都蕭牆東紅門有較大的南移,以對新宮城的東華門(紫禁城東華門與西華門東西相對)。西安門就是元大都蕭牆西紅門的位置没變,但已經與新宮城西華門的位置相去較遠,西華門處於了西安門迤東偏南達2里的位置,也就是說西安門與東安門並不是在同一緯綫上東西相對,而是完全錯開,南北差達2里,中間隔了紫禁城和西苑,紫禁城東華門迤東正對着的是東安門,而紫禁城西華門迤西正對着的是西苑門,西安門與其相對着的西面是西四牌樓南丁字街(萬松老人塔),東面是西苑北海與中海間的金鰲玉蝀橋。
皇城六門的其它三門都集中在了南牆的京城中軸綫附近了。皇城南墙外,應該是承天門(天安門)外,有一“丁”字形的皇城外郛,處於京城中軸綫上,左右對稱展開,在承天門(天安門)前形成一“丁”字形廣場,它屬於皇城範圍,此“丁”字形廣場外圍由皇城牆相連,牆內南北向,東、西側各建有達110間的廊房,到達北端後,折向東、西還各建有34間,此卽爲千步廊。在此“丁”字形廣場南端建有一門,卽大明門(入清改大清門,入民國改中華門)。向北折向東有一面東之門,是爲長安左門;向北折向西有一面西之門,是爲長安右門。而承天門(天安門)屬於宮城範疇,是紫禁城午門的外門,另有第二重外門——端門。而民俗所言“皇城四”,是把天安門當作了皇城的南門。看名字是“四安”,以爲是一式的,其實不然。
明朝宣德七年(1432年),將原位於御河以西的皇城東牆遷移至御河以東,東安門也隨之被遷到河東,原來的東安門處改爲“東安裏門”,其間的皇恩橋兩欄側建起障牆,橋面上,兩門間,形成了一個封閉空間,此區別於其它皇城門。乾隆十九年至二十五年(1754~1760年),重修皇城,並在長安左門、長安右門外增築圍牆共三百二十二丈五尺一寸,兩端各設一座“三座門”,分別稱東長安門和西長安門。《大清會典》載:“皇城廣袤三千六百五十六丈五尺,高一丈八尺,下廣六尺,上廣五尺二寸”。如此增建,皇城牆總周長纔達到了22里。皇城牆構造爲城磚砌築,上用“冰盤檐”挑出黄琉璃瓦頂,牆身不抹灰,直接刷紅色。
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三門形制相同,爲單檐歇山式黄琉璃瓦脊,戧脊走獸爲7個,前端設僊人引路。面闊七間,中明間及兩次間爲通道,爲三個朱紅王府大門式的方門,中門高於兩側門,各門爲兩扇對開式門扇,每扇門上有九九-八十一个銅鎏金門釘。中明間寬7米,兩次間各寬5.4米;左右各兩梢間爲値房,每間寬4.8米;總面闊38米,通高11.8米,進深12.5米。
1912年北京兵變時,東安門被焚毀,祇保留了“三座門”式的東安裏門。1916年拆除東安裏門,在原東安門位置修建一拱券式三座門與皇城牆相銜接,是爲“新東安門”。1917年5月,張勛復闢,史稱“丁巳復闢”,民間稱爲“鬧辮子兵”。段祺瑞組成“討逆軍”,以驅除“辮子兵”,曾在皇城“新東安門”前展開激戰,從當時留下的照片上,可見新券洞式三座門的“新東安門”彈痕累累。到1927年,除皇城南牆、南海西側的一段西牆、北海北側的一段北牆,以及千步廊東、西牆外,皇城東、西牆和大部分北牆都被拆完,“新東安門”也没幸免。
1950年,西安門因過往客流增大,小販沿牆搭起棚戶做生意。一夜棚戶失火,連累皇城門被燒爲灰燼。1954年,爲了疏導城市交通,在年底將地安門拆除。當時,因一些社会名流反對拆除地安門,政府許諾將從地安門拆下來的門窗、梁、柱、柁、檩等都編號登記造册,連同磚石琉璃瓦等全部咄靿媱澮平ㄔ谔靿眽T內。不料,日後天壇內發生火災,堆放在那裏的地安門木料全部化爲灰燼,又因爲没有留下實測圖紙,移建之議就此泡湯。
皇城區域內及周邊環境風貌改變較大。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義和團在弘仁寺(旃檀寺)及大光明殿設壇練拳,這兩個壇遂成爲義和團火攻西什庫教堂的後援據點。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後,當卽佔領了這兩個壇。爲了進行報復,八國聯軍縱火燒毀了旃檀寺與大光明殿及其附屬殿宇。1949年以後,地安門、西安門、中華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東西長安門(三座門)、東西長安街牌樓、大高玄殿前形似故宮角樓樣式的兩個習禮亭、大高玄殿前“品”字形的三個木牌樓、金鳌玉蝀橋牌樓、文津街三座門、滿洲堂子等建築均被拆除。大高玄殿被部隊從故宮手裏借用長達一甲子,中南海內多處古建築(如南海雲繪樓、清音閣,中海雙環亭)被拆除移建到陶然亭公園和天壇公園,景山壽皇殿改造成爲了北京市少年宮(現已遷出)。空留下了皇城根的歷史地理意念,就連皇城根的地名也被改成了“黄城根”。
2001年,東城區政府在皇城東牆的原址處修建了皇城根遺址公園,建設中發掘出土了明代東安門基礎和皇恩橋局部遺址,並對其進行了保護及公開展示,還在公園北部的皇城東牆原址上復建了一小段皇城牆,以標示其原來的位置及形制。後又陸續修復了皇史宬和普度寺,修建了菖蒲河公園。近年復建地安門之議多有討論,但莫衷一是,至今尚没有下文。
明皇城復原圖(天啟-崇禎)
http://s4/mw690/001wSoZ7zy6JDQtInxVc3&690
北京皇城示意圖(清)
http://s4/mw690/001wSoZ7zy6JDQmWUAX23&690
地安門: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京城全圖》上的地安門圖
http://s16/mw690/001wSoZ7zy6JDQjXocf6f&690
1870s,地安門南面,皇城北門。元稱厚載門,明稱北安門,俗稱後門。
http://s6/mw690/001wSoZ7zy6JDQCfwxL55&690
1890s,地安門南面(皇城內)明信片。
http://s3/mw690/001wSoZ7zy6S8KQZ25sf2&690
1906~1908,東安門和東安門大街(西向,皇城外)。在此逛街的一對老外,路邊歇腳的駝隊。
http://s16/mw690/001wSoZ7ty71F5ebotN3f&690
1900s,地安門南面。原註釋:Vanished
historical sites of old Peking.
http://s2/mw690/001wSoZ7zy6JDRx93BTa1&690
1908,地安門南面。光緒皇帝御大葬。
http://s3/mw690/001wSoZ7zy6JDQChmTw62&690
1909,鼓樓上南望地安門、景山、什刹海和北海瓊島 [(美)托馬斯·克勞德·張伯林
http://s10/mw690/001wSoZ7zy6JDQCmIKB69&690
1910s,鼓樓大街,地安門大街。鼓樓南望景山(明信片)。
http://s12/mw690/001wSoZ7zy6JDQCox7Rcb&690
1910s,鼓樓大街,地安門大街,鼓樓南望景山。
http://s3/mw690/001wSoZ7zy6JDQCqmr032&690
1917~1919,地安門南面(皇城內)。原註釋:Imperial
City Gate.
http://s9/mw690/001wSoZ7zy6JDQCEbPy88&690
1920年前後,地安門俯瞰(北望)。由景山万春亭向北拍攝,可見壽皇殿屋頂和鐘鼓樓,中間是地安門,兩側的皇城牆還是完整的,沿壽皇殿頂兩側看到的的南北向屋頂卽是兩側的燕翅樓。已能看到多了些民國建築。
http://s1/mw690/001wSoZ7zy6JDQCG9Q490&690
1920年前後,鼓樓大街和地安門大街俯瞰。
http://s12/mw690/001wSoZ7zy6JDQCIdYv9b&690
1930,地安門南面。
http://s1/mw690/001wSoZ7zy6JDQCJJlua0&690
1933,地安門北白米斜街東口外。原註釋:Facade
of a furniture manufacture and repair shop with shop signs.
[(德)赫達·莫里循
Morrison Hedda]。
http://s7/mw690/001wSoZ7zy6JDQCLQRU86&690
1933,景山北望壽皇殿、地安門、鐘鼓樓(北中軸綫)。原註釋:View of
Beijing looking north from Jingshan Gong
Yuan.
http://s11/mw690/001wSoZ7zy6JDQCNruy6a&690
1933,景山北望壽皇殿、地安門、鐘鼓樓(北中軸綫)。原註釋:View of
Beijing looking north from Jingshan Gong
Yuan.
1945,地安門南側,地安門內大街(後門大街)。
http://s16/mw690/001wSoZ7zy6JDQCR7MH5f&690
1945,地安門南側(上圖局部),地安門內大街(後門大街)。
http://s7/mw690/001wSoZ7zy6Y2UKQ5w296&690
1946,地安門航拍(南望),北中軸綫。
http://s10/mw690/001wSoZ7zy6JDQCSRtL79&690
1946,鼓樓大街-地安門外大街。鼓樓南望北海瓊島白塔與景山五亭。
http://s11/mw690/001wSoZ7zy6JDQCUBPI7a&690
1946,鼓樓俯瞰四至(南),鼓樓大街,地安門外大街(到後門橋止,後門橋以北是鼓樓大街)。原註釋:Bell and
Drum Towers, Views over roofs and
hutungs.
1946,鼓樓俯瞰四至(南),鼓樓大街,地安門外大街。原註釋:Bell
and Drum Towers, Views over roofs and
hutungs.
1950~1951,地安門南面(皇城內)夜景。
http://s9/mw690/001wSoZ7zy6JDQD5oXCd8&690
1954,地安門南面(拆除前)。
http://s12/mw690/001wSoZ7zy6JDQD6FN98b&690
1956,景山北望鐘鼓樓,此時地安門已拆除。
http://s14/mw690/001wSoZ7zy6JDVduNat4d&690
1970年前後,地安門路口西北角。
http://s12/mw690/001wSoZ7zy6JDQEPUZd5b&690
1990年前後,地安門路口東嚮。
http://s10/mw690/001wSoZ7zy6JDQERpjja9&690
1990年前後,地安門路口西嚮。
http://s2/mw690/001wSoZ7zy6JDQESXYt21&690
2000s,地安門内大街。
http://s16/mw690/001wSoZ7zy6JDQEUxMXdf&690
2010,壽皇殿,鼓樓。没有地安門的地安門大街。
http://s4/mw690/001wSoZ7zy6JDQF0FKH43&690
東安門: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京城全圖》上的東安門圖
http://s2/mw690/001wSoZ7zy6JDSO8pX311&690
1870s,東安門大街(東安門內至東華門段) [托馬斯·查爾德 Thomas
Child]
No.74。
http://s14/mw690/001wSoZ7zy6JDRx2ODjed&690
1900,八國聯軍法國兵翻牆走捷径進攻皇城。原註釋:Boxer
Rebellion, Peking.
http://s5/mw690/001wSoZ7zy6JDRxaldqf4&690
1900,八國聯軍法國兵翻牆走捷径進攻皇城。原註釋:Boxer Rebellion, Peking.
(2)
http://s15/mw690/001wSoZ7zy6JDRxbVb8ee&690
1900,八國聯軍在皇城根砍殺的中國人,尸横遍牆根。
http://s16/mw690/001wSoZ7zy6JDRxdIMDbf&690
1900,東安門內外。
http://s16/mw690/001wSoZ7zy6JDRxffT9cf&690
1901,東安裏門。没前開闊石板路爲皇恩橋橋面
http://s8/mw690/001wSoZ7zy6JDRxgCsDb7&690
1901,東安門內。東安門大街嚮東拍攝,可見東安裏門和東安門。
http://s16/mw690/001wSoZ7zy6JDRxi5tl4f&690
1901,東安門迤北的皇城牆外側(東皇城根) [(日)小川一眞]。
http://s16/mw690/001wSoZ7zy6JDRxjFZd8f&690
1909,東安裏門東面。當時車馬是靠左行駛的。東安裏門於1916年被北洋政府拆除,在原東安門位置修建了券洞式的新三座門
http://s10/mw690/001wSoZ7zy6JDRxn8AFf9&690
1909,東安門大街(西向,皇城外),遠處東安門清晰可見
http://s13/mw690/001wSoZ7zy6JDSL0KzWdc&690
1909,東安門大街(東安门外)上的婚禮花轎,畫面中花轎背景是濟生堂藥舖,路邊水桶有“東安门”字様
[(美)托馬斯·克勞德·張伯林
http://s8/mw690/001wSoZ7zy6JDRxrlpt57&690
1912,東安門大街。北京兵變後,東安門被毀。
http://s5/mw690/001wSoZ7zy6JDRxuPeA14&690
1912-1-16,東安門大街與王府井大街交叉路口(刺殺袁世凱現場)。
http://s3/mw690/001wSoZ7zy6JDRxwkCe42&690
1916,東安門新券洞三座門——“新東安門”,東安裏門已拆除。
http://s10/mw690/001wSoZ7zy6JDRxzqZze9&690
1916,東安門。重修的拱券式三座門(下圖)與東長安街三座門(上圖)的比較。
http://s4/mw690/001wSoZ7zy6JDUsVnXlf3&690
1917,東安門新券洞三座門北門洞外側,張勛復辟平息後,門壁上彈痕累累。
http://s9/mw690/001wSoZ7zy6JDRxCHOg58&690
1917-5,東安門新券洞三座門前。張勛復辟(丁巳復辟),討逆軍與辮子兵激戰後,死亡的士兵和街壘。http://s13/mw690/001wSoZ7zy6JDRxE5WIbc&690
1917-5,東安門新券洞三座門。張勛復辟(丁巳復辟),討逆軍在皇城“新東安門”前(明信片)。
http://s9/mw690/001wSoZ7zy6JDRxFyl208&690
1917-5,東安門新券洞三座門。張勛復辟(丁巳復辟),討逆軍在皇城東安門前。
http://s9/mw690/001wSoZ7zy6JDRxH8GAc8&690
1917-5,東安門新券洞三座門,張勛復辟期間
(1)
http://s1/mw690/001wSoZ7zy6JDSlxHuod0&690
1917-5,東安門新券洞三座門,張勛復辟期間
(2)
http://s2/mw690/001wSoZ7zy6JDSlDjRDe1&690
1917-7,皇城東牆中段,張勛復辟期間,討逆軍在訓練攀爬皇城牆。
http://s12/mw690/001wSoZ7zy6JDSlEL5Vbb&690
1917~1919,東安門大街與南北池子大街路口東北角。原註釋:Pump
Well Rig.
1920s中前期,東安門新券洞三座門(新東安門)俯瞰。
http://s11/mw690/001wSoZ7zy6JDSlSXCa4a&690
1930s東安門大街與王府井大街、金魚胡同十字路口(東嚮)。
http://s6/mw690/001wSoZ7zy6JDSlRp6R35&690
1971,東安門大街與王府井大街、金鱼胡同十字路口賣冰棍老太太(西北嚮)。
http://s10/mw690/001wSoZ7zy6JDSlUNYJ89&690
西安門: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京城全圖》上的西安門圖
http://s16/mw690/001wSoZ7zy6JDSIWYXBcf&690
1900,西安門大街(東嚮)
[八國聯軍士兵相册]。
http://s2/mw690/001wSoZ7zy6JDSKSeHf61&690
1901,西安門大街(東嚮,皇城外)
[(日)小川一眞]。
http://s16/mw690/001wSoZ7zy6JDSKUdT92f&690
1909,西安門西側,出皇城的八擡大轎。
http://s12/mw690/001wSoZ7zy6OtsMT8G75b&690
1917~1919,西皇城根的官茅房。原註釋:Street
Toilet.
1917-5,張勛復辟(丁巳復辟)被平定後,民伕擡着戰死士兵的棺木,出西安門。
http://s10/mw690/001wSoZ7zy6JDSLm6G509&690
1920,西安門外(東嚮)。
http://s13/mw690/001wSoZ7zy6JDSLneGg2c&690
1930s,西安門西面(皇城外)。
http://s6/mw690/001wSoZ7zy6JDSLoQXX05&690
1960s,西安門大街、西四南大街俯瞰(西四南丁字街,東嚮)。
http://s5/mw690/001wSoZ7zy6JDSLqykA24&690
1990年前後,西安門大街路北(東嚮)。
http://s7/mw690/001wSoZ7zy6S8N5urau36&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