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紫禁城宫殿解读(12)浴德堂

(2015-04-27 19:54:50)
标签:

紫禁城宫殿解读

浴德堂

分类: 老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

      紫禁城宫殿解读(12)浴德堂http://s7/mw690/001lebJtzy6RPouAWmG66&690

http://s12/mw690/001lebJtzy6RPovYdujdb&690

http://s1/mw690/001lebJtzy6S1WqgMzC80&690


    故宫西华门内武英殿的西北,有一座别具风格的土耳其式风格“澡堂子”遗迹,这就是浴德堂http://s6/mw690/001lebJtzy6RPorBAQB15&690

http://s9/mw690/001lebJtzy6RPolEzAAb8&690

浴德堂位于外朝西路武英殿院内西北平台上,地处敬思殿西侧。该堂的名称源自《礼记·儒行》中的“儒有澡身而浴德。”该堂为清朝词臣校书的值房,专司刊刻、装潢图书等等事宜。

浴德堂坐北朝南,面阔三间,黄琉璃瓦卷棚歇山顶,后檐靠西侧接抱厦两间。

浴德堂后偏西有北房,面阔两间,黄琉璃瓦卷棚硬山顶http://s11/mw690/001lebJtzy6RPomGeySfa&690

浴德堂的大门是大厅。东次间后檐辟门,接砖砌拱券通道,以通后室(浴室)。通道曲折如曲尺小回廊。

http://s4/mw690/001lebJtzy6RPoe3rt983&690

浴室平面呈方形,浴室屋顶呈穹隆形,建筑带有鲜明的土耳其式风格。顶部有通向室外的天井。室内宽敞明亮,四壁至顶皆贴素白釉琉璃面砖。浴室里虽然没有摆设,但还是透着一股阿拉伯式风格的味道。

在室之后壁,筑有铁制壁炉以供烧水用。后室外有锅台,西侧有井亭1座,悬石槽引水入锅,烧水获得的蒸气通入后室内。

http://s8/mw690/001lebJtzy6RPoh0MFp17&690
   井亭:位于浴德堂西北,武英殿建筑群西墙外的最北端,四角攒尖,顶覆黄琉璃瓦。井口筑在石砌的四方平台上。

水井上有井亭,亭子上方有一个栓滑轮吊索的铁栓,铁栓正对井口。井口旁设有石槽,打上来的水顺着石槽流到墙内灶房锅台加热,用铜管将水通入室内。其构造似是淋浴浴室,属于阿拉伯式的建筑。通入室内的蒸气还是热水已无从考证

有关浴德堂的几种用途之说:

① 有人最初提说此处为乾隆帝香妃沐浴之所,但此说太过荒谬,与实际情况太不符。

② 据考证这座小室为代大内的正门崇天门外元大都的留守司衙门的土耳其浴室

③ 相传明代曾用作皇帝斋祓处。因为在明代,武英殿北为白虎殿,是为皇帝死后大臣斋戒之所,而浴德堂的后身儿有一地下室,此处阴暗,光照条件温度条件都适合暂时停灵。

④ 清代于武英殿设御书处,该室遂改为蒸纸处,供印刷书籍蒸熏纸张之用。http://s8/mw690/001lebJtzy6RPoo5Jht87&690

站在西墙外,可以看见秋阳下的浴德堂透明的尖顶。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香妃浴室”吗?

一、“浴德堂”是和卓氏香妃的“浴室”吗?

有人根据其阿拉伯式的建筑风格,推断“浴德堂”是乾隆皇帝为其宠妃香妃特地建造的,里面的穹窿开间即是香妃沐浴的地方。并被冠以香妃浴室之名。除阿拉伯式的建筑风格外,却是因为1914年,“浴德堂”曾展出过一幅“香妃戎装像”,因而有人将这里称为“香妃浴室”

 

http://s3/mw690/001lebJtzy6RPoBZsga02&690
    据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老先生说,辛亥革命后,1914年在故宫外朝地区成立古物陈列所,从热河避暑山庄运来陈设文物,其中有画轴数万件,另有美人绢画一张,油画十九张。油画中有一张戎装女像,此画多年来传说为西洋人所绘,所画人物妩媚英俊,当时古物陈列专家称之为清代乾隆帝的回族妃子香妃

旧古物陈列所将戎装女像[原画上有一黄签,题为《美人画像》]悬于浴室门楣上,并指此美人画为乾隆帝之妃,并冠以“香妃”二字,遂附会为乾隆帝的回妃,随之乾隆的容妃也就变为香妃

武英殿浴德堂遂演变成为香妃浴室。为浴德堂供水之高台井遂称之为“香妃井”。于是被好事者视为清宫秘史中的艳事。

民间传说,香妃和卓氏是反清的新疆回部酋长霍集占的王妃,一七五七年(乾隆二十二年),霍集占叛清;一七五九年清军剿灭,霍集占败死。乾隆平了回部,将军兆惠将香妃和卓氏当作战利品带回宫中。继而乾隆不顾她是已婚女子,偏要立她为妃。但落花有意,流水无情,香妃和卓氏对乾隆杀了霍集占一直记恨在心。有出主意者,让香妃和卓氏吃、穿、用的,皆由回民安排,乾隆还在西苑建造了回族的住房、回教礼拜堂,以博取她的欢心。修宝月楼(新华门)让香妃居住。香妃却毫不动心,坚决不从,还日日怀揣匕首。太后恐怕皇上遭遇不测,有一次趁乾隆去郊祭时,把香妃召来,令其自杀。乾隆知道后还生了一场病,事后下令将香妃遗体用软轿抬回新疆喀什入葬,建香妃墓。

传说和卓氏天生丽质,而且玉容未近,芳香袭人,既不是花香也不是粉香,别有一种奇芳异馥,沁人心脾,所以被人称作香妃。

据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晋宏逵介绍,有关香妃事迹仅为传说,并非史实。

香妃是后来传说演变之称谓。按清代后妃传,乾隆帝先后有嫔妃四十多人,只有容妃和卓氏来自叶尔羌(今新疆莎车)回部,一般认为她就是传说中附会的香妃,但实际上容妃并不是被掠进宫的。

所谓香妃,其实是乾隆帝的容妃,维族人,名伊帕尔汗。史载,

乾隆二十二年(1757),回部大、小和卓发动叛乱,清朝派兵入回疆平叛,伊帕尔汗的五叔额色尹、哥哥图尔都配合清军作战,立了战功,乾隆二十四年(1759)平叛之后,额色尹封为辅国公,图尔都封为一等台吉(仅次于辅国公的爵号),次年,图尔都送妹妹伊帕尔汗入宫,以示联婚友好。

乾隆二十五年(1760)二月入宫封和贵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十月封容嫔,乾隆三十三年(1768)六月初容妃,

乾隆五十三年(1788)四月十九日卒,享年55岁。辞世于圆明园。

乾隆五十三年(1788)九月二十五日入葬清东陵之裕陵妃园寝。在容妃的棺椁上有阿拉伯文写的《古兰经》以真主的名义……”等字样,建于新疆的香妃墓不过是个象征而已。

浴德堂”不是和卓氏香妃的“浴室”,据王道成(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说:“因为这个地方属于外朝的部分,它不是内廷,所以香妃不可能到这儿洗澡。如果是洗澡的话。恐怕只能是这儿的工作人员”否定的理由:

1)如果说浴德堂是为容妃而建的,那么浴德堂的始建时间,应为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但此说并无确切证据。

2)按明清皇宫的规矩,外朝宫殿均属处理朝政之地,皇后妃嫔都是不许涉足的武英殿在紫禁城西华门内,毗连西苑中南海,慈禧太后当权时,去西苑均要出入西华门,亦从不穿行外朝中路。出入西华门路经武英殿石桥,所乘肩舆还要挂帘掩罩而过。况且武英殿曾经是多尔衮升座的地方,之后一直是修书的场所,康熙年间的《古今图书集成》、乾隆年间的《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及《四库全书》就是在这里修订的。在武英殿附近造一座妃子的浴池,是绝对不可能的。

3有史料证明,乾隆帝下令在西苑建宝月楼(新华门)的目的不是为容妃(或称香妃)修建的。据记载,宝月楼始建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初,二十四年(1759)秋建成。容妃(或称香妃)进宫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她进宫时,宝月楼已建成  一年多了。在容妃进京之前,当时乾隆帝怎么知道和卓氏进京并能为己所爱?那幅清代女子戎装像的命名,也是极不可靠的。

二、浴德堂原为元代留守司衙门旧址?

朱元璋攻破大都及定都南京之后,元皇宫荒芜。大都宫殿逐渐被毁,估计拆毁情况除象征政权的坐朝大殿之外,小宫、小院不一定全拆到片瓦不存。武英殿浴德堂所在地则是元大内宫城西南角楼外地带,原为留守司所在地。留守司是一个较大的政治机构,有成群的建筑。1958年清理坍塌倒坏的武英殿后墙的建筑遗址,在刨挖地基深处时,于旧殿的砖墩下发现大石制做的成套柱础,经鉴定是元故宫的遗物,经考证认为应是元代留守司衙门的旧址。建筑群有浴室在其中,以现在浴德堂结构布局证之,与元大内廷华阁浴室有小亭和台西为内浴室、小殿在前的安排极为吻合。现武英殿浴德堂浴室后亦有井亭,浴室在武英殿后,亦即小殿建筑在其前头,布局与《辍耕录》、元《故宫遗录》所记元代浴室情况相同。

在陶宗仪《辍耕录》中载:“延华阁浴室在延华阁东南隅东殿后,傍有鹿顶井亭二间”。元代《故宫遗录》载:“……台西为内浴室,小殿在前”。也就是说,回族的浴室设备是有特定模式的。《元史•百官志》也有记载:“元仪鸾局掌殿廷灯烛张设之事及殿阁浴室门户锁钥”。这些记载说明,在元大都皇宫内的浴池不止《辍耕录》和元《故宫遗录》所记的几处。

其左证:

1)早年故宫进行维修时,在浴德堂附近地下发掘出元代白色琉璃瓦碎片,其琉璃釉与浴室琉璃砖相似。

2)再以现存堂后井亭的石井阑情况论之,此井由于常年汲水,井阑为绳索所磨沟道多至十五条。沟道深度有超过五到六厘米以上,如果不是历经数百年使用,不可能磨成这样子,也不可能是清代乾隆一朝一个妃子沐浴用水能磨损出来的。因此,根据种种迹象和历史资料推断,武英殿浴德堂浴室为元代留守司之遗物无疑。

3)符合左厨房右浴室的古礼。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古建专家单士元先生生前曾撰文《故宫武英殿浴德堂考》认为,浴德堂可能是元代建筑,明代重修北京宫殿时,规划中这座浴室与东华门内文华殿大庖井相对称,正合左厨房右浴室的古礼,因而得以保留。

三、浴德堂是大批量处理纸张的地方。

据查,浴德堂在清代本是修书之地,康熙皇帝于1680年颁旨,设立武英殿造办处,专门负责内府图书的雕版、印刷、装潢。作为古代宫内出版社,在制书过程中,木版印刷要对所用纸张进行湿润、压平,这里大概就是一个大批量处理纸张的地方。制作中还要为避免虫蛀,芸香熏蒸。

既然浴德堂并非用来沐浴的场所,那么,它真正的用途是什么呢?跟现代印刷术相比,过去木版印刷过程中,很重要的程序之一,是对所用纸张进行湿润、压平,这就需要一个大批量处理纸张的地方。

古人用纸有生熟之分,经涂蜡或煮锤者为熟纸,反之是为生纸,染纸则是用水和色浸染。浴德堂的穹窿顶建筑,很可能是修书处装潢过程中熟纸、染纸、染帛等工序所需建之,相当于现在的积水池。很可能是供印刷书籍、蒸熏纸张之用。所以室内天顶及周壁遍砌白釉琉璃砖,顶部开窗。室外有锅台,供烧水之用。西侧有井亭一座,悬石槽引水入锅,烧热水入室。

史载浴德堂是清乾隆十四年后建造的,其使用目的文献记载很少。档案记载,嘉庆年间,茶库存贮黑香、白芸香等物各有千余斤,一年武英殿蒸露所用无几。有的史料记载,书又被称为芸编,因为印书的纸张用芸香熏蒸,可免虫蛀。浴德堂曾为武英殿修书处所在,

浴德堂很可能是供印刷书籍、蒸熏纸张之用。

浴德堂已非真正的浴室,而是按古礼帝王宫殿必具浴德澡身之义而存在的。浴德二字,来自儒家经典。《礼记·儒行》云:儒有澡身而浴德,陈言而伏,静而正之。沐浴,由清洗身体开始,后引申为整洁心态,乃有浴德之说。澡身浴德,意谓砥砺志行,使身心纯洁清白。宫殿中有以浴德题额者,均属比喻之意,并非真指洗澡。

这座元代宫城内遗存的土耳其浴室,明代曾用过作皇帝的斋祓处,清朝为修书蒸纸处。经过明清两朝帝王的承转,将洗浴升华为浴德,再将浴德之成果装订成册,推广开来。至于香妃洗澡处之说,是当溥仪被逐出过后,三大殿及周边办古物陈列所,有好事者将一张容妃画像挂在此地,于是传讹。

2015427

参考来源:

1、来源于《北京科技报》

2、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王铭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