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词解:“牺牲”为何特指为正义献身

(2014-09-01 11:23:55)
标签:

词解

牺牲

分类: 文化

http://s11/mw690/001lebJtzy6LK5fQt7Afa&690
     《曹刿论战》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其中的牺牲玉帛就是祭品。为祭祀而宰杀的牲畜叫牺牲,后来引申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祭品牛、羊、猪三牲齐备叫太牢大牢,只有羊和猪叫少牢,庶民祭祀祖先主要在家庙,清明节扫墓,中元节上坟时也要祭祀。据《南国早报文:牺牲玉帛。http://s15/mw690/001lebJtzy6LK5kcwQ65e&690
         

      词解:牺牲为何特指为正义献身

中国汉字文化博大精深,形容死,就有亡、故、走、卒、不禄、薨、崩、殁、去世、仙逝、作古、升天、归西、殒命等很多字眼。对于英烈之死,大多则用牺牲二字。那么,为正义事业而献身为什么叫牺牲呢?

在中国古代,由于死者的身份、地位不同,其的叫法也各不相同,绝对不能混淆或乱用。据《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也就是说,礼制对于死之称谓的规定相当严格:是天子专用的;诸侯死则称为,秦汉以后也用于高级官员的死亡;大夫死叫;士人死叫不禄;只有平民百姓的死才能称为。不过,后来随着时代发展,这种情况也逐渐有所变化,其限制也不再那么严格。唐代时,二品以上官员死称薨,五品以上称卒,自六品以下以至平民百姓都称死。清代皇室成员中,皇帝、皇后和皇太后等亡故称,皇贵妃以下到嫔、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

牺牲来表示为坚持信仰而死、为正义事业而献身,是从近代开始的。其实,牺牲二字在古代是指祭祀或祭拜的用品色纯为,体全为。在中国古代,国之大事,唯祀与戎,所以古人对祭祀之事非常重视,不但制定了严格、复杂的礼仪规制,对于祭品也有着严格的规定。用于祭祀的牲畜必须要用纯色,而且必须是完整的,只有纯色、完整的禽畜,才能叫做牺牲。《书·泰誓上》:牺牲粢盛,既于凶盗《周礼·地官·牧人》:凡祭祀,共其牺牲郑玄注:牺牲,毛羽完具也《国语·周语上》:使太宰以祝、史帅狸姓,奉牺牲、粢盛、玉帛往献焉,无有祈也韦昭注:纯色曰牺《汉书·礼乐志》:河龙供鲤醇牺牲颜师古注:醇谓色不杂也。牺牲,牛羊全体者也。《后汉书·鲁恭传》:《月令》,周世所造,而所据皆夏之时也,其变者唯正朔、服色、牺牲、徽号、器械而已。《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后来,牺牲的含义逐渐宽泛,也用来泛指用其他动物所做的祭品了。

正是由于牺牲最初是用作祭祀的,这些祭品是在舍弃自己生命而为大家祈福,牺牲一词后来遂渐渐地被人们赋予了高尚的内涵,有了自我奉献的意思。   摘自《北京晚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