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辩:盘川为何叫“盘缠”、“背井离乡”来源于井田制,4例
(2014-08-29 14:46:10)
标签:
词辩盘缠背井离乡星期挂历 |
分类: 文化 |
词辩:盘川为何叫“盘缠”、“背井离乡”来源于井田制,4例
1、“盘川”为何叫“盘缠”
2、“背井离乡” 来源于井田制
3、“星期”与“礼拜”不是一回事
4、“挂历”原先是讨债本
1、“盘川”为何叫“盘缠”
盘缠是盘川的另一说法,意思是路费、游资,所以又叫川资。
至于这个词的来历,盘和川都有游走的意思,要外出游走就要有比在家更多的花费,所以盘(缠)川成了游资的代名词。
这个词产生的年代较晚,其路费的意义是由费用的义项引申来的。而费用的义项最早见于宋代,王溥《五代会要·仓》记载:“人户送纳之时,如有使官布袋者,每一布袋,使百姓纳钱八文,内五文与擎布袋人,余三文即与仓司充吃食、铺衬、纸笔盘缠。” 至于路费的义项,则见于元代,高文秀 《黑旋风》第三折:“俺娘与了我一贯钞,着我路上做盘缠。”
“盘缠”是指如今说的旅费。但是,旅费为什么又“盘”又“缠”呢?
盘绕、缠绕是近义词,钱同盘绕、缠绕在今日当然毫无关系,不过,古代却有某种必然联系呢!古钱是中间有孔的金属硬币,常用绳索将一千个钱币成串再吊起来,穿钱的绳索叫做“贯”,所以,一千钱又叫一吊钱或一贯钱。有出戏叫《十五贯》,即涉及十五串钱的一个案子。古时不要说没有旅行支票、信用卡,就算纸币也是后来才有的,于是,人们在出远门办事探亲之时,只能带上笨重的成串铜钱。把铜钱盘起来缠绕腰间,既方便携带又巡全,因此古人将这又“盘”又“缠”的旅费叫“盘缠”了。
现在当然仍可将旅费说成“盘缠”,不过除了从大陆走私外币,谁将钱还缠在腰间?其中盘缠特有的指旅费的含义比较生动,因为是旅费所以要带在身上方便,所以“将 钱盘落在一起,再用线穿起来”有“盘缠”的意思,这样就是代指钱了。 根古代科举赶考有关,举子们要长途跋涉去赶考,必须得带着钱
钱”是“金”字边加个“戋”字。“戋”字是细小的意思,所以“钱”本指小量的金钱。其他关于钱的名词并不难解,恕不多赘述。古小说常见的“盘缠”是指如今说的旅费。但是,旅费为什么又“盘”又“缠”呢?盘绕、缠绕是近义词,钱同盘绕、缠绕在今日当然毫无关系,不过,古代却有某种必然联系呢!古钱是中间有孔的金属硬币,常用绳索将一千个钱币成串再吊起来,穿钱的绳索叫做“贯”,所以,一千钱又 叫一吊钱或一贯钱。有出戏叫《十五贯》,即涉及十五串钱的一个案子。古时不要说没有旅行支票、信用卡,就算纸币也是后来才有的,于是,人们在出远门办事探亲之时,只能带上笨重的成串铜钱。把铜钱盘起来缠绕腰间,既方便携带又巡全,因此古 人将这又“盘”又“缠”的旅费叫“盘缠”了。现在当然仍可将旅费说成“盘缠
"盘缠”是指现在说的旅省。然而,旅省替什么又“盘”又“缠”呢?围绕、缠绕非远义词,钱共环绕、缠绕在本日该然毫有闭解,不功,现代却无某种必定接洽呢!今钱是两头无孔的金属软币,罕用绳索将一千个钱币败串再吊伏去,脱钱的绳索叫干“贯”,所以,一千钱又叫一吊钱或一贯钱。有没戏叫《十五贯》,便波及十五串钱的一个案子。今时不要说不旅言收票、信誉卡,就算纸币也非起初才无的,于非,己们在没近门办事省亲之时,只能带下粗笨的败串铜钱。把铜钱盘讫回缠绕腰间,既便利携带又巡齐,因而今人将那又“盘”又“缠”的旅省叫“盘缠”了.
背井离乡,这里的“井”是井田的意思,古代的土地有阡有陌,划分成了井字形状,所以叫井田。在农业社会,土地是人民的命根子,古制八家为一井,所以呢井字就引申为家乡,乡里的意思。
不得已而离开家乡叫做“背井离乡”。这个“井”字到底指什么,相信很多人都不清楚,甚至有人以为这个“井”是水井,但是离开家乡的水井,怎么能说得通呢?难道因为喝不上家乡的井水而悲伤吗?
《说文解字》:“井,八家一井,象构韩形。罋之象也。”“韩”是井上的木栏,“罋(wèng)”是汲水之器。许慎所说的“八家一井”,来源于井田制。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盛行的土地制度,以方圆九百亩为一个单位,划为九区,形状就如同一个“井”字,八家共一“井”,最中间是八十亩公田,八家各一百亩私田,剩下的二十亩,各家占二亩半用来盖房子居住。按照规定,八家要共同供养公田,只有把公田里的活儿先干完了才能干私田里的活儿。有很多带“井”字的成语都跟井田制有关,比如“井井有条”、“井然有序”等,其中的“井”都是指的井田制的“井”,而不是水井。“背井离乡”当然也不例外。
其实,不光“井”字有讲究,“乡”字也有讲究。《周礼》中规定:“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受;四闾为族,使之相葬;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之相赒;五州为乡,使之相宾。”
五家叫“比”,设比长一名,使之互相担保不犯罪;五比叫“闾”,二十五家为一闾,设闾胥一名,宅舍破损者使之相受寄托;四闾叫“族”,一百家为一族,设族师一名,有丧事时使之互相帮助;五族叫“党”,五百家为一党,设党正一名,有灾祸时使之互相救援;五党叫“州”,二千五百家为一州,设州长一名,赒(zhōu),周济,有急难时使之互相周济;五州才叫“乡”,也就是说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乡,设乡大夫一名,职责是要以宾客之礼对待乡里的贤者,并负责向朝廷推荐,此之谓“使之相宾”。
“乡党”一词即由此而来,同“井”一样,也作为家乡的代名词。古人讲究无一字无来历,信乎其言不诬也,从“井”和“乡”这两个字就可以看得非常清楚。
3、“星期”与“礼拜”不是一回事
星期制度要追朔到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古代巴比伦人根据月亮的圆缺,把二十八天平均分四等份,确定七天为一周。七天中每日又以宇宙中七个天体命名,它们分别是:太阳、月亮、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这七个天体合起来又是称:“七曜”。这样人们又称星期为“曜日”。
譬如:星期日叫“日曜日”、星期一叫“月曜日”,并把“日曜日”定为一周的开始,即星期日。周末定为:“土曜日”。这样排列以后,太阳成为星期日,月亮就是星期一,火星为星期二,水星为星期三、木星为星期四、金星为星期五、土星为星期六、一直延续至今。
从以上可知,星期制的产生与月亮的圆缺有关系。
而“礼拜”则是基都教使用的词,他们相信上帝七天创造了世界,耶稣七天复活的说法。因此,基都教规定在星期天举行参拜上帝的宗教仪式,这就是礼拜的本意。公元321年,基都教徒罗马皇帝正式规定,一周第一天的“复活日”作为唯一的“休息日”,作为“礼拜天”。随之,星期一、二、三、四、五、六,也相应地改为礼拜一、二、三、四、五、六。
明末清初时期,随着西方国家的传教士进入我国,“礼拜”这一宗教用语,和七天一周的记日方法也逐渐传入我国。
公历“星期”的第一日叫“星期日”,是公认的休息日,因为这一天与基督教的“礼拜日”恰在同一天。所以,有人将“星期日”也叫“礼拜日”。其实我们星期日休息与基督教徒礼拜日“做礼拜”是毫不相干的。
4、“挂历”原先是讨债本
挂历是从古时的讨债本演化而来的。在古罗马,有一批专放高利贷的商人,他们按月向借户收取利息。为防止出差错,他们往往使用一种特殊的小本子,以月为单位,按日期排列。何月何日何人该还多少债,收多少利息,都一一记在小本子上。后来,这一方法逐渐为其他行业所借鉴。
1884年,港商莫藻泉推出一种类似海报的“月份牌”,用以宣传产品太古糖。除含月历,莫藻泉还聘请设计师设计画面,内容多为花卉、吉祥人物及仕女图等。凡购买太古糖者,赠送“月份牌”一帧。后来,许多厂商竞相效仿。随着岁月的流逝,一些人把月历订在一起,一年一本的“讨债本”和“月份牌”逐渐演化成今天的挂历。
挂历的雏形是一种“讨债本”,随着岁月的流逝,“讨债本”逐渐演变成为当今的挂历。挂历由皇历、日历、年画逐步演变而来,是历书与年画相结合的艺术品。
2013年10月31日,中央纪委发出《关于严禁公款购买印制寄送贺年卡等物品的通知》,从而掀开台挂历退单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