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魏绍成老师报告有感
(2019-02-27 16:38:59)
标签:
教育 |
上周六(2月23日)一整天在某中学听《2019英语科备考策略探讨》,让我收获颇多。给我们作报告的是来自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魏绍成老师。很令我惊喜的是,他的报告会与别的专家的报告会明显不同。 以前的专家做报告时都是高高在上的,俯视作为听众的老师们,说着一些我们都会写会认的汉字,但是我们却不懂他们在说什么。而魏老师却像是我们自己的备课组长, 把自己的“宝贝干货”毫无保留的展示给我们看。究其原因,他不仅是专家,而且是无怨无悔地在教育一线奋斗了近三十年的专家,他敢这样做,得有多大的底气啊! 更可贵的是,他还把课件留给我们。但是他的这种做法,是以前的专家不想做,也不敢做的。因此,他对于考纲的解读明显地比以前的专家们更接地气,让我等考纲研究的门外汉能够窥到一点儿门径。
我翻看笔记,思考自己到底学到了什么呢?首先是魏老师的研究精神,除去我没法比的智商外,他的勤奋让我肃然起敬。他说山东的学生“勤奋有余而动脑不足”。出现在我脑海的并不是学生而是我自己,我反问自己,从教26年以来,刘老师你是否在教学上特别动了脑筋?结果一身的汗。我自认为还算勤奋,但是我还需更多的思考自己的教学。什么叫醍醐灌顶?我有点儿明白了。可能是比较期待魏老师的讲座,报告前一天的晚上我特别地翻看了今年的英语考试大纲,因此当魏老师讲解重点的时候,我还能跟得上。
其次,魏老师的报告让我有一点点懂怎么研究高考了。以前也试图做同样的事情,每年都买来考试大纲读,但是从没有像今年这样能看懂点儿了。心里很高兴。统计每年的考试的题型,研究考纲,意义在哪里?能让老师们掌握高考的方向,不至于力气使偏了。很多别的行业的人并不理解老师的辛苦,他们觉得你们不就是每天上两节课吗?殊不知,那两节课背后的付出是可多可少,全凭良心。有的老师把答案抄上,就敢上讲台,有的老师要翻阅各种书籍和文章,分析题目类型,把做题思路帮助学生整理,以期学生在将来的学习中能够实现知识迁移。用魏老师的话说“不总结的做题,是不可复制的”。魏老师的课我没有拜听过,但是我想象一下都觉得非常美好。他不仅实现了知识的传授,他还帮助学生发展了逻辑思维,这正是我们的课程标准和考纲的要求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部分。
此外,魏老师的幽默折服了大家。幽默,是一个人智慧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