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网络之后无学术】

(2014-07-29 18:23:13)
标签:

杂谈

分类: 学术研究

         作为编辑工作者,我在翻阅1990年代之前各种人文期刊学者的论文中,有几点感受:可读、紧扣时代、解决实际问题。一篇好的论文,需要作者有很深的理论造诣,但好论文不只是让读者读来云里雾里,深陷理论而无法自拔,着眼点必须是深入浅出,从而能够为社会、为大众服务。

       这点,1990年代之前学者的论文体现得十分鲜明。之前的学者,大多行走在田野、课堂和书斋。论文的灵感与创作也是来自于这三个方面。当时的学者,除了阅读寥寥无几的期刊外,更多的是在经典著作里读出理论、读出灵感、读出问题,然后由问题而生发创作的动力。所以大多学者藏书较多,也有“汗牛充栋”之说。并且,他们的成果少而精。

      今天的学者们,不乏真学人,但头衔、名誉较多,著作论文产量大得吓人的学者比比皆是。博士毕业、职称评审、职位提拔等要求发表论文使得很少有人精心于学术,也无法静心做学问。

      此时,网络成为制造垃圾文章的推手。如因网络而产生的最具有权威的中国知网、万方,各大学术网站,我们只要根据关键词进行检索,就可发现和下载大量相关主题的论文,要么以堆积木的方式、要么以重组的方式,黏黏贴贴,一篇文章就这样产生了,并有模有样地以正式刊物加以出版。

       在此,我不是反对上网,只是借此表达:要想阻止该现象的蔓延,多出精品,就必须制定合适的政策制度。否则,书店架上著作不少,网络上文章多如牛毛,但大多著作干净如当初,文章连作者自己都觉得恶心更不用说对他人与社会的影响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