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郑小瑛教授解读“指挥班”

(2011-08-15 00:48:02)

“一个正确的起步”

 

——郑小瑛教授解读“指挥班”

老师是个快乐、忙碌的老太太, 2011年7月29日—8月5日,郑小瑛教授指挥班开班之际,笔者就指挥大师班相关问题求教郑老师,感受颇深。

 

问:三年前您和世界知名的指挥教授帕努拉先生一起开办了厦门第一届指挥大师班,当时您说自己是摸着石头过河,三年过去了,您又启动了这一期的指挥班,而且 有意隐去了“大师班”的称谓,不知您又有什么样的思路呢?

郑:我从来不认为指挥可以用“大师班”—也就是“短训班”的方式培养成功,但是一周的教学,至少可以就我自己60年从艺从教的经验帮助一些不断来求教解惑的年轻指挥们正确认识这个职业的严肃性和艰巨性,并传授一些指挥法的基本要素。

至于“大师班”的称谓,我并不在意,因为“大师”的资质本来就无从考核,这不过是社会的某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尊称而已,在英文里 Masterclass也就是指一些名人主持的短训班罢了,中文把它译成了“大师班”,更增添了一分推崇的敬意;而近年来,“大师”的称谓用得过滥,这次还是“返璞归真”称之为“郑小瑛教授指挥班”吧。

:有的人说指挥是天生的,还有的人说指挥是可以教育的,您是怎么看待这句话的?

郑:到底指挥需不需要学,在西方是有很多争论的,有些人认为指挥是天生的,也有些人认为指挥法是可以学的。我赞成后者,虽然指挥者应当有较好的音乐天赋,但艺术史、音乐理论必须要学,指挥法必须要掌握,否则你就只能是个站在指挥台上跟着音乐挥动双臂的舞者,而不是集体音乐表演的司令员。

:那么,在短短的8天里,您能给年轻学子们一些什么样的知识呢?

:我觉得在一个礼拜的教学里,能够给这些年轻的指挥们一些方向性的指导就很不错了。简单概括为三个方面吧:

1.作为一个老指挥,我将用大课方式向全体讲述一些我对指挥职业的看法,特别是一个年轻指挥应该有什么样的天赋、应当做些什么样的思想和理论知识的准备,以便更好的进入这个行业;

2.“指挥法”是有一些基本原则的,也是可以传授的。指挥是一个国际性的职业,所以他必须具备国际通用的语言,这个语言就是无声的指挥法,是指挥者手上的功夫,而这个功夫如果太个性化就做不到国际化,一定要在一个通用的原则基础上来发展你的个性,而这个通用的原则是可以教授的,是可以在一个星期内就让学生明白的。至于怎么在不同风格的作品中运用这些手段,那绝对不是一个短训班能做到的事情,那是每个指挥一辈子应该努力学习、努力积累的学问。所以我们不必夸大指挥班的作用,但是对于没有机会在更好环境中进行学习的年轻指挥来说,可以在这里获得一些最初的正确引导。

3. 通过接触乐队的“实战”,检验自己的指挥资质。人们学习各种乐器都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个人练习,可是学习指挥却难得有机会获得实践的机会,因为你的“乐器”太贵了!世界上很少有音乐学院的指挥系能为学生经常提供用以教学的乐队实践,在我国,教学条件最好的中央和上海音乐学院也只能提供指挥两台钢琴演奏的上课方式,而让两位钢琴家懂得你的要求,和让80位音乐家明白你无声的命令,究竟还是两回事。

因此,这次我想试验一下让学员们有准备地接触一下乐队,尝试一下“知己知彼”的感觉。我将从报名者中选择6位学员作为可以指挥乐队实践的正式学员,先给他们布置不同的曲目,对每首乐曲的指挥法进行个别指导,再让他们观看我对这些不同风格乐曲的排练,我会一边指挥一边向他们解释各种指挥的方法,让大家获得直观的印象,最后再让他们胸有成竹地站在指挥台上,虽然这期间他们只有30--60分钟站在乐队面前,但已足以在导师的指导下,检验一下自己指挥法的心得了。

然后,再由比这些年轻人更有经验的乐团演奏家们从中评出一位最优学员,并给他们一个梦寐以求的奖项:即在不久的将来,与乐团合作,举行半场交响音乐会!

而我相信,所有的旁听者也都会从这个短短的教学过程中受到启迪。所以,如果说举办第一次“大师班”是摸着石头过河,这次我就知道应该踩着哪块石头走了,(开怀大笑)当然效果究竟如何,还有待实践来检验。

:在第一届指挥大师班招生简章里,要求报名学生邮寄个人DVD进行面试,但这一次您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个性的要求——当场进行面试,这是为什么呢?好像从来都没人这样做过呀!

:我认为学指挥最基本的条件是要有比较好的音乐耳朵,特别是对节奏要有“超群”的敏感,这一点甚至比对音高、音准的敏感更为重要,因为他所率领的音乐大军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万众一心,步伐整齐”啊!所以我打算在与学生第一次见面时,就播放一点速度和节拍有变化的音乐,让他们跟着打打拍子,考察他们对节奏和音乐的敏感分辨能力,再做一点节奏与和声听辨找错的考察,来选出我认为合适进行示范教学的学生。当然,如果在这些测试中有表现太差的学生,我也会考虑建议他趁早不要选择指挥这个职业。

:从陈佐湟、高伟春、胡咏言、王进、吕嘉、那日松(三宝)、俞峰、彭家鹏、到陈冰、高嵩、郭伟,您的指挥教学最少影响了新中国的2代指挥家,您总是对人们说某某人已是您的关门弟子,但是这扇门您好像总也关不上,学生还是一个接着一个。现在您除了领导厦门爱乐乐团,还在厦门工学院建立了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工作如此忙碌,您是不是还希望通过您每年一次的指挥班,为青年一代指挥学子再次打开一扇富有新意的音乐大门?

:(哈哈大笑),确实是这样,越老越发“好为人师”了!只有一个礼拜的指挥班,参与的学生们是很难完全理解和接受我的理念的,我也没有这样的奢想,但是我总想给他们一个我认为正确的起步,更多的,说实在,我也做不到了。

结语:从头至尾,在说到自己的指挥大师班时,郑老师一直使用“指挥班”这个非常谦逊的词语。平淡中见证真正的大师胸怀,希望这位快乐的老太太,能和她学生度过一个快乐难忘的“指挥周”。

                                                   (孙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