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会晚点一小时十分钟才开始!
郑小瑛
(经核实,听众抱怨的是:“让我们七点就入场,可是节目单上印的却是7:30开演哪!”
因而,音乐会不是晚点1小时40分,而是只晚了1小时10分,特此更正,并向有关方面致歉。)
6月18日厦门爱乐乐团在泉州的泉港区为海峡两岸石油论坛举行音乐会。节目包含加入了我朗诵“中国,挺住!”的交响诗“红旗颂”,有缠绵悱恻的中国著名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有生气勃勃的‘奥林匹克号角’,也有体现奥地利人民爱国热情的‘在蓝色的多瑙河旁’,有表现福建闽西客家人史诗的交响诗篇《土楼回响》的选篇‘土楼夜语’,也有表现两岸戏曲同腔,用歌仔戏音调写成的“鹿港庙会’,和展示交响乐丰富音色的世界名著‘波列罗舞曲’,在我与傅人长指挥执棒并讲解的,丰富多彩的音乐会上,第一次听到交响音乐的泉港听众,从嘈杂到安静,从仅仅出于好奇到由衷地热烈鼓掌,听众们激动、喜悦的反馈,也安慰着上午还在排练本周音乐季音乐会,下午就驱车近3小时来到泉州最北端的泉港进行演出的音乐家们,泉港领导们也非常满意,热情地欢迎我们再来。
但是,我们也听到了听众的抱怨:“让我们七点就入场(而不是说“票上印的是7点开演”),可是节目单上印的却是7:30开演哪!”大家耐心地等到了8点,台上还没有动静,观众开始不耐烦了,“郑老师是很严肃的音乐家,不至于误场半小时吧?”哪知道,厦门爱乐乐团从一开始知道的就是在领导们的宴会后8点才开始演出,到达泉港后,又被歉意地告知由于领导是在泉州宴请各位贵宾,可能到达泉港的时间还会再晚一些!这时的我们还能说什么呢?只能耐心等候了,音乐会一直等到8:40,待各位领导、贵宾到达入座后才能开始,我们赶紧不休息地连讲带演了2个小时,为了感谢观众的热情,还返场两次,然后才赶紧拆台装车,当大车启动返厦时已经是11点了,路上又是两个半小时,1:30才到达厦门,各自回到家里已经是凌晨2点了,可是,第二天大家还要出席排练…..。
问题在这里,组织方只考虑到少数领导和贵宾们的方便,却藐视了1000多位听众和80多位音乐家的时间和精力。为什么不能找到一个三方利益的结合点呢?比如:
1.
如果一定要请贵宾吃完再听音乐,应当可以把宴会安排在泉港啊,不过是请泉州领导的车队多跑几步,而可以省去饭后泉州到泉港的40分钟路程,或者,即使在泉州,是否可提前一点用餐,或者少上一个菜呢?
2.
如果对音乐家的劳动多一点尊重,考虑到音乐家们在演出后还要驱车3小时才能到家,第二天还有工作,能否预先就告知,而将音乐会节目压缩在9:40分钟以前就结束,让大家可以在1点左右就能到家呢?
3.
对于听众,就更不用让大家提前1个半小时前来等候开演了,这也是一个对待群众的“人性化”问题吧!
在我国公开演出的场合,常常是‘等领导来了才开演’,这已经是不成文的‘规矩’,这一点绝对是“中华陋习”,而非“与国际接轨”,也请当事的领导们想一想,当你们姗姗来迟时,等候已久的大众心里在想什么吗?我们不会忘记当年周恩来总理因故晚到剧场时,经常不声不响地在后座旁边坐下的感人形象。我认为在这个文明点上,“同志仍需努力”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