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生活点滴 |
2007.3.30
1.2.第一次全家参观了海沧大桥桥墩下的桥梁博物馆,增加了知识;还参观了即将开幕的,由庞大的旧厂房改建的厦门文化艺术中心,那里有三个大小剧场和多个供市民活动的排练厅的文化馆,有高大明亮的美术馆,有突出了厦门文学成就的图书馆,还有大型的科技馆。厦门市民有好去处了!
1.4.在小姜的热情安排下,174医院的梁萌大夫为我与老刘开了一次肾病讲座的“小灶”,谢谢!
1.6.应天津文化局的邀请,为天津文化大讲堂讲音乐,我又见到了众多的老“粉丝”,他们带着20年前我在天津指挥《茶花女》的节目单,伫立在凛冽的寒风中,希望我为他们再签一个名;一位当年曾在业余指挥班受教于我,现在已是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兼南开‘夕阳美’艺术团指挥的张象老人,送来了他的歌曲作品和非洲问题研究成果;遗憾的是,我没能再见到那位非常热情,曾经率领天津的爱乐之友乘坐大巴开赴北京音乐厅为“爱乐女”加油的天津爱乐者协会会长李成志老师,她的女儿告诉我,老人已于两年前去世,我还会永远记得他在聆听我在天津第一文化宫开演前的20分钟歌剧音乐讲座后,认真地给我写了一封信,纠正了我的一个读音:应当是“主角(jue)”而不是“主角(jiao)”,现在每当我读到这个字,都会想念热爱音乐、严谨人生的李老师。
认识了一个刚从指挥系以优秀成绩拿到硕士学位的年轻女指挥易娟子(梓),她已被天津交响乐团聘为常任指挥,可是有人主张二级职称都不能给这个年轻人,我说,既然能聘她当指挥,这个岗位应当至少是二级职称。
1.12. 林涛的马勒第四非常细腻,年轻的指挥音乐很好,排练方法能有所改进就更好了;他介绍来的俄罗斯女高音阿里沙·别宁每次合乐都放声歌唱,显示出了优秀歌唱家的耐力,她很投入,改变了我听她录音时觉得她戏剧性不够的印象。
1.17-18、管乐、打击乐开始年终考核,今年我模仿其它乐团,也请了外地专家来当评委,还在考官面前立起了挡板,以免有熟人打印象分,我想也借此比较一下过去六年仅有厦门评委参加考核的判断结果。木管评委我请来了留苏同学,中央音乐学院双簧管教授白宇,铜管评委请来了当年红领巾乐队和后来中央乐团的第一小号陈嘉敏,他后来多年在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和新加坡交响乐团任职,退休后,现在上海音乐学院发挥余热。看见他们,我眼前老师浮起他们当年带着红领巾坐在乐队里的形象。
1.19 在广东客家人居多的惠州市,成功地演出了《土楼回响》
1.22.-24. 弦乐考核,我请来了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吕思清的老师王振山和我的留苏同学,创办‘爱乐女’的老伙伴,原中央乐团大提琴首席,中国大提琴学会会长司徒志文。他们对大家既有鼓励,也提出了必须认真练音阶,注意基本功的意见。
大家无一例外的交齐了我要求大家认真对待的年终书面总结:谈谈一年来的业务和思想收获。
1.25-27 在张馨月和傅丽娜的帮助下,我们熬了多夜,总结、计算大家的考核成绩和大家书面总结中对客席指挥的印象,以及对乐团各方面的表扬和批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