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文董思涵李辰雪
(2019-11-14 08:25:03)
标签:
文化 |
最近,某大学一位讲古诗的教授成了“网红”。网友们赞誉他用“接地气”的幽默为诗歌讲解增加了 许多不寻常的现场感。该教授深受网友喜爱与他独特的讲课风格分不开。他生活化、个性化的“另类解读” 常常与诗人在大众心目中的固有形象形成巨大反转,再加上口音浓重的“麻辣普通话”和激情澎湃的现场 表现,造就了这些授课视频巨大的影响力。
但随着授课视频被大量转发,该教授的讲课方式受到一些专业人士的批评和质疑。有人指出该教授讲 课中的幽默感裹挟着一些错误的认识,误导 了不少文本的理解向度,甚至消解了诗歌本身的美。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勿忘花与月
李辰雪
诗是极致浪漫,是极致浩气,是极致温柔……它所承载的,远远超过短短几行文字。
诗本就是情感的载体,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故事、有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文风。酸甜苦辣咸,百味纷呈;不同的诗歌流派,百家争鸣。所以才有了李白的仙风傲骨,杜甫的忧国忧民,李煜的凄婉阴郁和的居易的平铺直述……诗同时也是人的载体,是古人的一张“照片”。了解一个人最可靠的方法,便是从其言行中观察,我们无法一睹诗仙之真容,但有幸能根据他的诗看到,氤氲如梦的云气中,有一仙人左手拿酒右手执剑,嘴里不时吟咏着:“但愿长醉不愿醒”。这是我们当代人专属的幸运。
可这种幸运,却被一位大学教授于无心中打碎。惹人眼球的“另类解读”,口音浓重的“麻辣普通话”等,着实将诗本身具有的美感消解得一干二净。而讲解中为了幽默感刻意去曲解诗人本想抒发的情感的作法,更是荒诞至极,简直令人啼笑皆非。歪曲诗人的开解,不是幽默、不是创新,而是对诗人的大不敬,是夺经典,乃至中华文化的污辱!当提到李白,人们所想到的不再是仙气飘飘、荡气回肠的他;李清照也不再是思念亡夫的可怜女子;辛弃疾不再是老当益壮的白发将军……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虽说该教授的目的是弘扬诗歌文化,但应在正确表达的基础上,同时也应注意保护诗意美,不美的东西不配叫作诗。“美是永恒的喜悦”,济慈如是说。不美的诗歌讲解,即便再生动幽默,也没了价值,使人无法得到真正的快乐。那种于梦中携子瞻乘醉泛舟赤壁的幸福,恐怕从单调的幽默中也难以获得。堂堂文人墨客,满腹经纶、胸藏文墨,用心写下的诗篇已足够迷人,怎用得着尔等人似跳梁小丑般叫喊着惹人来读?没必要,真的。
神州大地,自古被茶熏着,听着歌女吟唱诗词、赏着山河……于此长大的人,怎会不心系诗词、不热爱诗词呢?何必刻意去作戏。诗,即便是单纯地放在那儿,也会有很多人去读、去品、去赏。
诗意满神州。在这诗香飘逸、墨香染满乾坤的土地上,请心怀诗意美,勿忘花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