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生作文董思涵李辰雪

(2019-11-14 08:25:03)
标签:

文化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最近,某大学一位讲古诗的教授成了“网红”。网友们赞誉他用“接地气”的幽默为诗歌讲解增加了 许多不寻常的现场感。该教授深受网友喜爱与他独特的讲课风格分不开。他生活化、个性化的“另类解读” 常常与诗人在大众心目中的固有形象形成巨大反转,再加上口音浓重的“麻辣普通话”和激情澎湃的现场 表现,造就了这些授课视频巨大的影响力。
但随着授课视频被大量转发,该教授的讲课方式受到一些专业人士的批评和质疑。有人指出该教授讲 课中的幽默感裹挟着一些错误的认识,误导 了不少文本的理解向度,甚至消解了诗歌本身的美。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董思涵
       华灯初上,合卷开讲。
      大漠孤城,阅不尽的紫电青霜;月满西楼,道不明的相思红豆;舳舻千里,歌不完的大
江东去;梧桐深院,梦不醒的国破山河。青枫浦上消散了海雾,杨柳岸边残月初升。这里,
有诗,有酒,有故事,有山河,更有市井里巷,六朝烟火,有平凡人的诗意生活。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在这位教授激情澎湃接地气的讲解中化作大众可以轻松消受的文
化营养,和一场清洁高雅的平民狂欢。这不是阳春白雪变成下里巴人,而是以一种全新的形
式,搭上网络是代的快车,让曲高成为众和,让独乐乐成为众乐乐。
        新媒体时代下,正因为有了这些人,普通人对知识的渴求才能得到满足。我不禁想起中
科院那群年轻活跃的物理学家,用搞怪的语言和热情的互动让让物理科学“下放”到凡间。
往台风眼里扔一颗原子弹会怎么样?闪电为什么不走直线?面对直播间网友千奇百怪的问
题,物理学家们看到了民众对未知实实在在的困惑,更看到人民对科普追求的背后中国科学
的希望。“对待同一个科学现象,我们既可以用繁琐的公式推演,也可以用轻松活泼的生活
体验、俏皮的搞笑话语去解答。”科学家同网友讨论“如何炸掉月球”,既好玩又充满意义。
       中国天气预报第一人宋英杰曾表示,研究气象多年,他发现科学虽然精准,但永远和人
民有层“厚障壁”。所以他播报天气时的自我要求是:说人话。古有孔夫子春风化雨,以轻
松自在的方式让弟子“各言其志”;近代有老舍先生朴实敦厚,以幽默的京腔普及文学;现
代有闫效平老师致力于应用所学,用通俗的语言传承经典,将《古文观止》带进无数人生存
的夜晚。村上春树曾说:“文明就是传达。表达之事一旦失去,文明就寿终正寝。”如果知识
仅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就丧失了生机与活力,从而极大减小了发扬光大、推陈出新的可能。
       诚然,有些专业人士对这些网课视频的专业水准产生怀疑,但是,古语说得好:不以一
眚掩大德。任何一项文明的普及都要有所取舍,只为更流畅的传播和没有门槛的热爱,只为
整个社会崇学向善之风的形成。正如近代白话文运动,当代普通话、简化字的普及,虽说在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言文的简约、繁体字的丰富、方言的多彩,但也促进了文明的普适化进
程,打破了千百年来由文化门槛高造成的阶级固化,生动诠释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内
涵。文化只有下凡,才能在祖国大地遍地开花,让人民享受文化发展成果,正所谓“万紫千
红才是春”。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知识本该如此,如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乃造物者之无尽藏
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感谢这时代,平凡如我亦能看落霞孤骜,山高水长,有仰望星空的
勇气,有登高行远的倚仗。 
        

勿忘花与月

李辰雪

 

诗是极致浪漫,是极致浩气,是极致温柔……它所承载的,远远超过短短几行文字。

诗本就是情感的载体,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故事、有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文风。酸甜苦辣咸,百味纷呈;不同的诗歌流派,百家争鸣。所以才有了李白的仙风傲骨,杜甫的忧国忧民,李煜的凄婉阴郁和的居易的平铺直述……诗同时也是人的载体,是古人的一张“照片”。了解一个人最可靠的方法,便是从其言行中观察,我们无法一睹诗仙之真容,但有幸能根据他的诗看到,氤氲如梦的云气中,有一仙人左手拿酒右手执剑,嘴里不时吟咏着:“但愿长醉不愿醒”。这是我们当代人专属的幸运。

可这种幸运,却被一位大学教授于无心中打碎。惹人眼球的“另类解读”,口音浓重的“麻辣普通话”等,着实将诗本身具有的美感消解得一干二净。而讲解中为了幽默感刻意去曲解诗人本想抒发的情感的作法,更是荒诞至极,简直令人啼笑皆非。歪曲诗人的开解,不是幽默、不是创新,而是对诗人的大不敬,是夺经典,乃至中华文化的污辱!当提到李白,人们所想到的不再是仙气飘飘、荡气回肠的他;李清照也不再是思念亡夫的可怜女子;辛弃疾不再是老当益壮的白发将军……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虽说该教授的目的是弘扬诗歌文化,但应在正确表达的基础上,同时也应注意保护诗意美,不美的东西不配叫作诗。“美是永恒的喜悦”,济慈如是说。不美的诗歌讲解,即便再生动幽默,也没了价值,使人无法得到真正的快乐。那种于梦中携子瞻乘醉泛舟赤壁的幸福,恐怕从单调的幽默中也难以获得。堂堂文人墨客,满腹经纶、胸藏文墨,用心写下的诗篇已足够迷人,怎用得着尔等人似跳梁小丑般叫喊着惹人来读?没必要,真的。

神州大地,自古被茶熏着,听着歌女吟唱诗词、赏着山河……于此长大的人,怎会不心系诗词、不热爱诗词呢?何必刻意去作戏。诗,即便是单纯地放在那儿,也会有很多人去读、去品、去赏。

诗意满神州。在这诗香飘逸、墨香染满乾坤的土地上,请心怀诗意美,勿忘花与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虞美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