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翻倍牛股必备的十个指标

(2016-09-23 21:36:33)
标签:

财经

房产

股票

时评

分类: 股海浮沉
翻倍牛股必备的十个指标

投资者的工作就是不断地积累优秀的上市公司,跟踪和估算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而合适的价格是需要耐心等待以及运气的垂青的,而如何做到,只有依靠持续的研究来推进,这样才能确保合适的价格出现的时候,能够做到足够的了解而敢于买进。

关于对上市公司的评估,主要有以下10个指标:

1、最好有5-10年以上的持续经营记录可供考察:也就是经历过至少一轮完整的经济周期波动,只有全面的了解其在波峰波谷的经营表现才能深知此企业的经营哲学,例如是在波峰还是波谷积极扩张之后所面临的经营结果具有天壤之差别。

210年以上的内在价值增长率:这是最重要的经营指标,虽简单但常被人忽略。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内在价值评估标准,例如银行股最看重的是净资产的增长;以轻资产为代表的格力电器等应看重则是净利润的增长;而还未盈利的电商,则以营业收入的增长作为参考指标等。

3、长期的ROE水平:这里面也涉及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每个行业甚至每家企业都有着不同的评估体系。重资产行业一般回报率15%是较为优秀的,而轻资产行业净资产回报率达到30%以上才算优秀。

4、行业属性:是否需要不断的巨大资本开支?还是“一本万利”的优秀模式?技术更新、商业模式变更是否缓慢?是否存在商业生态系统之外的竞争性力量介入?

5、市场容量:是否拥有永续的需求存在?瓶颈以及天花板的大致位置在哪里?

6、财务报表背后:不仅听其言更要观其行,本质上财务报表就是一家企业经营行为的真实描述,三张表的解读,可以看出管理层是否诚实、经营哲学是否保守还是激进。

7、商业模式:长期看是否具备“护城河模型”的特点。

8、股权结构:是否管理层持股、股东结构。

9、公司治理结构:体制精良、已成系统且运行顺畅。

10、管理水准:最重要的参考指标便是公开言论以及长期财务数据背后透漏出的经营哲学,长期是否言行一致,是否符合商业常识,比如研发开支资本化还是费用化,便显出一家公司会计处理是保守还是激进等等。

最终,从这些变量中找出驱动其内在价值成长或者毁坏股东权益的因素来,并且判断这些因素在未来是否可持续。

价值投资,就是安全边际

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一书的最后,再次总结:投资的秘密精炼成四个字——安全边际。如果只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价值投资,那就是“安全边际”。

一、为什么是安全边际

对于投资人来说,若想在竞争激烈甚至残酷的市场里长期存活并寄期获得满意的投资回报,我们选择的方法也应该满足两个条件:高的累计决策胜率(比如判断正确的概率超过90%)、合理的盈亏分布(判断正确盈利幅度很高,判断错误不亏损或者亏损的幅度很小)。

如果是巴式投资,把安全边际建立在公司的内在价值上,之前提到,公司的内在价值不是具体某个值而是概率区间,有些公司可以大概率判断其内在价值大于某个值,通过以折扣的价格买入来满足上述两个条件。

如果有趋势投机者,也说追求安全边际,将“安全边际”建立在对价格“规律”性运动的判断上,来满足高的累计决策胜率、合理的盈亏分布这两个条件,这有可能么?个人认为脱离公司内在价值研究价格运动很难发现规律,或者这种“规律”不具有持续性、不具有可检验性。当然,这是个人看法,肯定有人认为能做到并满足这两个条件。

二、安全边际的主要来源

投资时,价格是你付出的,价值是你得到的。因为价值具有不确定性,所以要保守谨慎,并留有一定的折扣空间,作为犯错的缓冲,安全边际就是确定的价格和不确定的价值之间的差额。更多时候,我们判断的公司的价值只能是大概率的大于某个数值,例如我们判断某公司至少值10亿元,而不是某公司值10亿元不多不少。因为公司是动态发展的,这种“至少”的判断思维更接近事实。

从这个思路顺下去,可以分析安全边际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买入的价格要低。

如果我们判断公司的价值至少是10亿元,5亿元的价格买入就给自己可能的判断错误留有安全边际。我们凭什么判断公司值10亿元而不是更少?比如,一是格雷厄姆的清算价值,就算公司破产清算了投资者也能拿到那么多钱,这种状况越来越稀有,但还是会有;二是现金流折现价值,公司已经多年历史每年能盈利1亿元并且预期未来仍能持续,这要求就会多些,公司财务状况要稳健或者优良、公司的主营业务要能持续存在并且盈利能力要能保持、公司的管理层不能胡搞等,比如水电站公司、旅游景点公司、铁路运输公司。这样,你判断完了,买入的价格往往是低PE或者低PB,而不是本末倒置以为买入低PE或者低PB的公司就有安全边际。

二是买入公司的质量要高。

我们判断某公司至少值10亿元,事实上公司的价值是几十亿元,或者未来随着公司发展和不确定的消除,公司的价值变成几十亿甚至上百亿,这就有更大的安全边际,甚至你以“较高”的价格10亿元买入了,未来盈利的概率也非常高。是什么影响公司的价值的变化情况,是公司质量的高低。公司质量高的公司,要(1)公司主营业务未来发展空间大,(2)公司业绩增长的确定性高。这两点是缺一不可的。而市场往往追捧发展空间大而漠视确定性,各种概念横行,参与者若是说投资也是做风险投资,或者跟纯粹的赌徒区别不大了。从投资的角度,公司的高质量,是相对于公司的业绩的增长及增长的确定性来说的,什么样的公司才能做到,这是更深层次更具体的问题,高质量自身有丰富的内涵:比如公司所处的行业、所在的发展阶段、业务自身的稳定性、公司的竞争优势、得才兼备的管理层等,并且这些内涵的前提是,这种高质量,是你能理解的,在你的能力范围以内。

三、高质量公司需要安全边际么

高质量和低价格,往往是不可兼得的,对于高质量的公司,什么价格都可以买入吗?多贵算是买贵了?这是争议最大的。

对于高质量的公司,在价格上给予普通公司的类似的低价格,买入的机会很少,往往在市场极度低迷或者公司出现暂时的问题时才会出现(难得的可遇不可求的机会);市场大部分时间是有效的,高质量的公司往往比普通的公司价格贵,从指标的角度往往PE或者PB更高。

巴菲特在1992年致股东信中指出:“我们的投资策略跟15年前的标准一样,并没有多大的变化……我们希望投资的对象一是我们所了解的,二是具有长期的远景,三是由才德兼具的人所经营,四是非常吸引人的价格。但考虑目前市场的情况与公司的资金规模,我们现在决定将‘非常吸引人的价格’改成‘吸引人的价格’。

我们也可以放宽到‘吸引人的价格’,但什么是吸引人的价格呢?比如,买入一个似乎有发展前景但从未盈利的公司,是否有安全边际?一个大概率有发展前景的公司现在市盈率60倍、市净率10倍,买入是否还有安全边际?各种投资方式肯定理解不同。就巴式投资,对于高质量的公司安全边际的判断,我分析认为还是有以下几个前提为好:

1、有业绩证明,以历史业绩看估值也要便宜。

公司的价值主要依赖公司资产未来盈利(或现金流)的判断,但公司资产的盈利能力必须在过去得到证明。公司要有多年的业绩记录,基于已有的正常年份的业绩,估值也不能贵。有人总拿亚马逊举例子,但投资是选择题,选择自己认为适合的机会,我们不投资亚马逊并不会影响投资的成功。巴菲特进行价值评估后买入公司,在结果上买入时公司市盈率极少超过20倍的(若当年业绩异常除外),多数只有10倍左右,这是巧合吗?我认为这不是,这就对他对安全边际的要求之一:仅仅美好的未来是不够的,现在就得是美好的至少不能是糟糕的。我们看看巴菲特买的公司大概的估值情况。

比如几个典型被称为永远持有的公司:

1973年,买入华盛顿邮报。当时,华盛顿邮报每股收益0.76美元,价格5.69美元,市盈率大约7.5倍。

1971年,买入喜诗糖果。2500万美元的价格,当时喜诗公司净资产是800万美元,销售额3000万美元,税后盈余200万美元,净资产收益率为25%;市盈率13倍,市净率3倍。

1988年,买入可口可乐。1983-1988年的每股收益年复合增长率16%,买入时的市盈率5.22/0.36=14.5倍,市净率5倍;1994年,增加买入可口可乐。1983-1994年的每股收益年复合增长率17.4%,买入时的市盈率22.17倍。

1989年,买入吉列公司优先股。股价约为42美元,总市值(包括可转换优先股)约46亿美元,净利润约2亿美元,市盈率约23倍。吉列当时发行了一种可转换优先股,年利息为8.75%,并可以以每股50美元转换为普通股票,强制赎回期限为10年。巴菲特用伯克希尔的资金买入了6亿美元的吉列可转换优先股,而没有买入普通股。

1991年,吉列公司提前赎回可转换优先股,巴菲特将可转换优先股转换成普通股。

比如最近一些年的入股或者收购的公司:

2003年,买入中国石油。买入平均股价1.63 港币市盈率6.4倍;市净率0.95倍。

2008年,买入比亚迪。每股8港元,市盈率10倍,市净率1.5倍。

2009年,溢价30%全额收购伯灵顿北方铁路运输公司。20073月起开始不断买入,2009年以260亿美元收购其77%股份实现100%控股,按照BNSF2010年的收益预期计算,这一收购价的市盈率为18倍。

2011年,买入IBM。持股均价167.2美元,市盈率13倍,市净率9倍。

2013年,比市场价溢价20%收购亨氏。亨氏20092010201120122013年前两季度每股收益为2.89美元、2.84美元、3.07美元、2.86美元和1.77美元,买入的平均市盈率24倍。

2、对业绩增长谨慎判断,长寿比短期快速增长还重要。

假设公司的寿命20年,折现率8%,如果公司每年盈利1亿且没有增长,你愿意给10亿元的估值;那么,若未来盈利平均每年能有10%的增长,合理的估值应该是25亿元。增长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司的价值。这是有道理的。但出现了所谓的基于增长的估值方式,典型的是PEG指标(市盈率相对盈利增长比率)是用公司的市盈率除以公司的盈利增长速度,就很容易犯错误,犯对公司未来多年平均增长过于乐观的错误,或者犯以短期增长代替长期增长的错误等。一旦我们对公司成长性着迷,我们往往就会掉入成长的陷阱里了。在有些追逐“成长”的投资者眼里,你跟他谈PEPB会是对他能力的侮辱。

公司的绩效增长的时间、公司的绩效(或者自由现金流)的增长幅度,极大影响公司内在价值的高低。但有多少公司能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呢?仅仅如表格第1-5年利润平均增速保持30%的比例就很低,连续10年保持业绩高速增长的公司就更是凤毛麟角了。如果你买入的公司在5年、10年后不但利润不能维持、甚至下滑亏损,公司的内在价值就高不到那里去。

公司内在价值高的奥秘是:公司的盈利不但要增长,就算增长停止了,公司的盈利还能要保持稳定不掉下来!甚至这种稳定不掉下来的特性,对内在价值的贡献远大于增长!活的久活得好,比过把瘾就死,好太多了。

一些朋友往往拿一些极端的例子进行反驳,比如格力电器、贵州茅台特别是腾讯等公司,你在2005年买入,100倍甚至200倍的市盈率也是合理的,都能获得超额的收益。当然,我们拿目前的市值折算到2005年,会是这样。但我认为这种思维模式不太符合现实,从现在预测未来,跟从现在回头看过去是两回事。

公司内在价值是现金流折现,但未来的现金流是伴随不同概率的决策树,是不确定的。回到2005年的时点,这些公司有多大的概率发展到今天这样的地位和规模?10%30%50%,更低还是更高?比如腾讯是随着后来规模的增大、业务的扩展、政策的放开等使其成功的概率提升了,不确定性消除或者降低了。腾讯的内在价值更来自于在2005年以后的增长甚至是大幅度跳跃式的增长,而不是在2005年其就具有极高的内在价值,作为基于公司内在价值的投资者,若不太懂腾讯,错过腾讯是非常正常的。

公司的内在价值是会增长变化的,特别是那些具有正向不确定性的公司,往往会产生难以预期的惊喜。但考虑安全边际,付出的是价格,得到的价值,这个价值还是应该基于公司在我们判断时点的内在价值,而不是考虑了过多乐观的甚至不切实际的可能。

散户买股的基本准则

如今投资者最困惑的一件事是,为什么3000点相比于5000点跌了40%,但个股却依然不便宜,管理层还在不断加强监管,而年报、季报也让很多讲故事的公司纷纷跌下神坛,所以“越跌越贵”现在值得重视;另外一面,熊市首要是降低预期。涨不上去,靠什么赚钱?跌下来一样赚钱,因此投资者要更换思路,不要总想追涨,涨起来,要比拼买的低,股价低了,风险低了,涨起来空间反而大,利润一样丰厚。

揭开重组背后的利益链条(越跌越贵)

56日中概股放缓,导致壳资源股大跌,沪指从3000点跌到了2800点,再思考跨界定增放缓,以及617日史上最严管理重组,造成一批壳资源股大跌。可能投资者不明白,为什么管理层要做这些,其实这背后真正的原因是揭开“上市公司、炒作资金、股价的利益链”,如果你不明白这些,势必导致被套陷阱。

为什么市场近期越来越弱势,因为驱动近年来A股市场活力的因素也在降低。尤其是并购重组。过去几年,并购重组是创业板上市公司实现市值神话和盈利增长的重要手段,也是牛市的重要催化剂。但是,近期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很多上市公司是为了重组而重组,通过重组来实现股价的提升,即便重组失败了,但股价上去了,所以这也符合炒作资金的利益。更为关键的是,很多上市公司虽然重组、并购成功了,而业绩却下来了。有统计数据显示,在并购当年,有承诺业绩的公司净利润增速皆为正增长,2013年、2014年、2015年分别增长33.77%68.20%74.99%,而在剔除承诺业绩后,内生盈利增速的中位数皆转为负增长,分别为-55.97%-55.51%-32.37%,也就是说重组后反而导致主业利润的下降。

“越跌越贵”与“逢低吸纳”的数据链

重组最大一个好处是贴标签,类似虚拟现实、精准医疗、石墨烯、无人机、新能源等热门题材,这样无论原来如何,股价都会大幅提升,上市公司、炒作资金等都会受益,但最终这些个股大幅超越本身价值,造成长时间的低迷,很多投资者也因为迷恋概念,即便被套也不止损,最终深套。

随着管理层对跨界定增的限制,对重组的严格审查,下一步市场对重组股、壳资源必然要重新的认识,尤其是“一汽轿车”毁约事件,直接揭露了市场的弊端,很多个股若没有重组因素,股价远远大于其内在价值,这次是巨大的泡沫。为什么3000点时代的A股估值反而比5000点时没有太多改善,甚至很多个股更“贵”了?因为股价涨的时候,会有更多概念,重组、并购、行业发展前景等都来增加未来的“成长性”。

A股振幅与量能数据的两点启示

2015年上证指数最高点曾达到5178.19点,最低点为2850.71点,全年的振幅高达71.95%,四年之内增加4倍,且为2010年以来的最高,2015年创业板指数振幅更是达到罕见的177.26%。但到了6月份,多种因素促使A股转头向下,短短不到一年时间内市场主要指数都有40%以上的跌幅。随后引发了千股停牌,以及国家队救市,但依然未能止跌,又有了一次大跌,才逐步企稳,然后则是20161月的创纪录大跌持续,一年内三度大跌,且都是局部急速惨烈大跌,老股民也很少有经历过类似的走势。

2015A股累计成交金额却高达254.68万亿元,同比增长243.53%;十年间(2006-2015),A股上市公司数增长了1倍,而成交金额则增长了逾27倍。2015年中国内地股票交易规模占全球股票交易总额的1/3以上,直接促使2015年全球股票成交量飙升55%,并超过了金融危机时的水平。但到了如今,2016年市场量能却连创地量,2015年四季度时,沪市日均交易量在4000亿元之上,如今已经不足1500亿元,这样大幅的波动,留不住中长线资金是A股弊端。

说到波动,2009年市场的振幅开始收窄,进入到了2010-2013年,市场振幅不足之前的3成,仅有20-30%这与动辄指数年内翻倍走势相差甚远,2014-2015年市场振幅开始回升,资金杠杆作用明显,但随着去年下半年去杠杆化之后,市场振幅降低,今年5月更是出现过15天日振幅在1%徘徊的情况。这有两种启示,第一,振幅缩窄是资金流出的表现,量能萎缩是主因,也就是说行情规模降低;第二,盈利模式从大行情的追涨,变为了小行情的波段。

熊市中拼的就是“低”(“逢低吸纳”策略)

进入到2016年来,证券保证金并未出现明显的增量资金,保证金日均余额处于1.5万亿-1.8万亿之间。这些数据说明,目前市场依然是存量博弈的格局。与前两年的趋势性行情不同,今年全年的市场走势很可能就是存量博弈下的结构性行情,所以就是不断的波段行情特征。

由于宏观经济的持续下行,找到一个高景气行业实属不易,因此还是从防守做起。防御型行业,顾名思义,其产业的产品需求相对稳定,并不受经济周期处衰退的影响,比如医药、食品饮料、公用事业、旅游休闲等,因此熊市中要从这些行业筛选个股。

避开四大操作误区 成为短线之王

很多朋友喜欢做短线,而短线操作的要求很高,尤其是对纪律和心态的要求更为严格,当然,技巧和方法也很重要。本文就聊聊短线操作应当规避的一些误区:

一、“只要方法得当,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短线高手”

短线操作的核心就是追涨杀跌,而追涨杀跌容易让人买在高位、卖在低位,如果不能准确判断低位和高位,杀伤力会相当大。因此,追涨杀跌未必适合每个人。

绝大多数散户都喜欢做短线,似乎如果不做短线就不算炒股票。即使有人声称自己做长线,往往也是被套且短期解套无望才不得已做长线的。

下列朋友是不适合做短线的:

第一、害怕个股大涨、不敢追龙头股的人不适合做短线。这种人认为一波行情启动之后,每一只个股都会涨,因此总是死守着自己手上的牛皮股,眼睁睁地错过难得的行情;

第二、年龄大的朋友不太适合做短线。这里并不是对年龄大的朋友有偏见,只是因为短线操作要求眼明手快,很多个股的行情不会持续一周,后知后觉的人往往会成为接最后一棒的牺牲者。

第三、性格优柔寡断者不适合做短线。中国人深受儒、道、墨等诸子影响,性格往往带有中庸的一面。“中庸”给我们带来了冷静思考,却往往反应慢半拍。反映在股市中,则是对买卖信号执行不坚决,在犹豫间错过了最佳的时机;

第四、不能遵守纪律者不适合做短线。在很多情况下,交通事故的发生并不是因为驾驶技术不过关,而是因为不遵守交通规则。在股市中,我们常带有侥幸心理,也常带有不甘心的心理,导致该买的时候犹豫,该卖的时候也犹豫,从而错过了最佳的时机。

这四种人都是不适合短线操作的,我们可以审视一下自己,是否属于上述四种人中的一种。

二、“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短线操作”

有的朋友认为,市场每天都充满着机会,股市是一个自动取款机,只要有能力,随时可以到里面提款。有这种自信心固然是好事,但我们不得不认真分析市场,认真分配我们有限的资金。大盘半年多的跌势中,真正有短线机会的行情并不多,大部分时候我们都是硬着头皮上,偶尔一两次的成功需要付出头破血流的代价。有时我们不妨避其锋芒,来一个“欲擒故纵”:

第一、大盘主升浪时不做短线。因为主升浪阶段相对回调的时间很少,很多个股会像疯牛一样狂奔。而如果这个时候我们还抱有短线思维,难保不会在中途出局,错过后面大好的上涨波段;

第二、大盘筑底的时候,手里大部分资金不能拿去做短线。这不是说筑底的时候不能抢反弹,只是底在哪里,谁都不知道,拿着全部家当博一把,往往会得不偿失;

第三、在单边下跌趋势中不做短线。在单边下跌行情中,炒短线无异于“虎口拔牙”,相当危险.

三、“风水轮流转”

我们都相信“风水轮流转”,股市中真的会风水轮流转吗?事实并非如此。一波行情走完之后,虽然说几乎所有的个股都会有所表现,但是领涨个股的涨幅会远远超过跟涨个股,最为悲惨的是,有极少数个股会被主力唾弃,成为众多股民“永远的痛”。因此,我们在短线选股方面要注意两点:

第一、要敢于追龙头股。龙头股往往是主力重兵驻扎的地方,强者恒强,只要趋势没被破坏,仍然会有上冲的动力.

第二、要重视趋势。股市中有句老话:“新手看价,老手看量,高手看势”,这就是说,只有强势股,才具有强大的上冲惯性。“顺势而为”而不要“逆势而行”,这是在任何领域中都可以应用的规律。

四、“每次都要赚钱”

炒股票追求的是一种成功的概率,没有人能百分之百赚钱,没有人敢断言自己每一次操作都能赚钱,尤其是在做短线时,全世界没有任何人敢说自己每次短线操作都赚到了钱。我们只能说,再多的方法,再好的理念,再坚毅的心态,也只能增加成功的概率:

第一、在一波反弹行情中,10次操作,5次成功,23次打平手,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成绩了。不能过多地恋战,该收手的时候一定要收手;

第二、短线操作可以不用设定10%8%的止损位或止盈位,而是在买进股票之前给自己设立一个预期,如果达到预期,持有的时间可以稍微长一些,看看后市有没有更好的机遇;一旦跟自己的判断不一样,坚决走人。

第三、积少成多,积沙成堆,力度较小的反弹中不能设立太大的目标。例如有一种做股票的方法看上去相当傻,却能在牛市中赚大钱,在熊市中亏小钱。什么方法呢?就是5%原则--涨了5%坚决走人,跌了5%也坚决走人。只要能把握住大概的热点和方向,即使是追涨杀跌,也能有很高的成功概率,尤其在行情较好的时候,赚钱的机会是非常多的。

四大误区是我们短线赚钱的“拦路虎”。古人喜欢正反论道,看看正面做有什么好处、反面做有什么坏处。销售行业里有一句很受用的话--“把好处说够,把痛处说透”,意思是说,不仅要让我们的客户知道按照我们的方法做的优点,还要让他们知道不按照这样做的缺点。

单根长阳线的买入信号判断

单根长阳线在股市中一般均意味着较强的多头涵义,但事实上,就单根长阳线本身而言,并不能简单进行趋势判断,也不能简单进行买进信号的判断。那该如何判断长阳线的意义呢?

单根长阳线的多头买进信号判断需要与以下四点进行结合判断:

一是必须是技术形态进行结合判断。所谓与技术形态结合判断,包括两种情况,其一是只有当个股从底部刚启动时出现的第一跟长阳线,及时抓住信号进入才有较好的利差;其二是启动后涨幅不大随即进入横盘整理,在箱体中调整时间足够长后,出现的首根长阳线,及时跟进也应有较好短期回报。

二是必须有量能的确认。在股市中“量比价先行”的道理谁都知道,但在实盘操作中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做到先看量再看价,或者是在实盘中不好把握放量标准。在实战中的经验是,单根放量需要第二个交易日的确认,尤其是单根放量过大的时候,之后的量能很有可能无法跟上,因此,对于投资者来说,放量过多并非是一件好事;其次是放量标准一般是与前期量能比,在前期平均量能基础上放大至少40%以上的个股,才能称得上是“放量”。

三是单根长阳线如何是伴随跳空缺口的话。需要与基本面结合进行分析,即基本面是否出现利好题材,如果是利好题材的支撑导致向上跳空长阳线的出现,再结合个股股价分析,我们会发现低价位的个股在基本面信息刺激下很有可能实现短期个股价值的挖掘;相反,如果个股是单纯的跳空高开走出长阳线,在盘中需要投资者随时跟踪其后是否有填补缺口的动向,如果该股走势没有回补缺口的意思,则应该坚定持股作多。

四是短期均线的助涨效应。就短期走势看,均线对长阳线出现后的走势仍有较大的影响意义,当5日、10日、30日均线都呈现多头排列之势时,个股才会有较好的短线机会,但由于均线本身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单纯依靠均线判断显然并不是很有利,我们在长阳线出现后,应随时观察均线趋势,一旦均线出现挑头向下伴随量能的萎缩,则以为短线上攻的力量在减弱,投资者就应随时作好出局准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