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也说“金光穿洞”

(2017-12-26 00:53:18)
标签:

长桥

卢沟桥

分类: 与闻琐记

          也说“金光穿洞”

                                                               /布衣识者

 

每年冬至前后,天气晴朗时,下午4-5时,太阳偏向西南,阳光照射在颐和园十七孔桥桥洞里,在桥的西北侧,会看到桥洞中满是金黄色,人们美其名曰金光穿洞。这几年,成为一种景观。人们纷纷前来拍照,留下这灿烂的瞬间,似乎成为一种时尚。于是乎,现场人满为患,拥挤不堪,甚至有人把相机、手机掉在水里。

有人赞扬当年十七孔长桥设计、建造者,运用天文地理知识制造了金光穿洞,是巧夺天工的神来之笔,是前人给我们留下来的一处不可多得的绝妙景观。笔者不认为是这样。

十七孔桥建于清代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桥高7米、桥宽8米、长150米,是三山五园之中规模最大的石桥。长桥卧波,甚为雄伟、壮观!基本上仿造于卢沟桥,只是桥身高高拱起。桥上的石狮子同样形态各异,雕镌精美,有人计算共有544只,比卢沟桥多出59只。

颐和园的前身(光绪十四年即公元1888年之前)称“清漪园”,是乾隆帝兴建于乾隆十五年至二十九年(公元17501764年)。乾隆帝曾为长桥东端的廓如亭、铜牛,长桥西端的广润祠、鉴远堂,昆明湖南端的绣漪桥等作诗、制铭,不知何故,偏偏没有为十七孔桥作只字、片句。乾隆皇帝的审美观实在有问题,这样美丽、恢弘的长桥,按乾隆皇帝的惯例,留下两三首诗才属于正常。

乾隆皇帝极有可能不喜欢晚霞景观,受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句的影响,乾隆帝的诗作没有过对夕阳、晚霞的赞美,他不爱“夕阳红”。即使当年他偶尔看到桥洞里的阳光,没有人特意上奏,他也不会认为是“金光穿洞”,自然不会为其赋诗。

“金光穿洞”,夸张的形容增加了其神秘感,其实是一种极为寻常的自然现象。

假如长桥的设计、制造者真的依据了天文地理知识,刻意制造出“金光穿洞”来,如此触及到神灵、恶魔、风水的重大事件,怎么可能不上奏皇帝呢?清代宫廷遗存下来的文字,没有乾隆帝为此而发声的任何记载。乾隆帝若事先知道会出现“金光穿洞”,他必然认为是“神光穿洞”、“魔光穿洞”,不会允许如此违反常规的事物存在,轻而易举的更改长桥的方向即可避免。

不难看出,所谓“金光穿洞”是一种偶然现象,是一种巧合。当年的长桥设计、施工者均不曾发现。发现金光穿洞并命名的是近代人,是照相机、手机拍照普及之后的事,与ps技术的应用也有关系。这一事物近几年来得到飞速传播,形成一种相互影响、不约而同的现象。人们亲临现场一探究竟,争先恐后地拍下属于自己的“金光穿洞”。是谁最早发现了“金光穿洞”?也是一件难以考证的事。

http://s4/mw690/001ldNQazy7gSeqNchJ53&690

http://s1/mw690/001ldNQazy7gSemw6TSc0&690




http://s14/mw690/001ldNQazy7gRH1CAmFcd&690


http://s16/mw690/001ldNQazy7gRGKIfHV5f&690

http://s1/mw690/001ldNQazy7gRGKNb9Ke0&690





http://s8/mw690/001ldNQazy7gRGMPALZ97&690

http://s9/mw690/001ldNQazy7gRGNgf5C28&690

http://s1/mw690/001ldNQazy7gRGNuzLO40&690

http://s16/mw690/001ldNQazy7gRGNoNVJ0f&690

http://s1/mw690/001ldNQazy7gRGORjRCc0&690

http://s10/bmiddle/001ldNQazy7gRHsuTdDd9&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大阪城随记
后一篇:咏香山永安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