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庵与白塔庵塔

标签:
文化白塔庵社区 |
分类: 汲古缀文 |
京城有地名称为白塔庵。有古迹叫做白塔庵塔。
地名白塔庵在北三环西路联想桥北中关村东路与双榆树北路丁字交汇点西南侧,这里有白塔庵社区,北去不远处有白塔庵公交车站。相关资料介绍,这里原有小自然村白塔庵村,村名因有白塔庵而得名,1910年时村内35户120人。小村及其庵寺百年前便已消失。白塔庵因公交公司车站定名而闻名京城。上世纪六十年代原苏联援建232厂时,某建筑施工单位首先在这一带建职工宿舍;1980年当时的大钟寺大队在这里建起4栋两层住宅楼。几经拆迁开发,住户聚集,形成居民社区。
古迹白塔庵塔,在西三环北路紫竹桥东南侧中国国家画院(原中国画研究院)院内。此白塔庵塔与白塔庵没有关系。之所以称为白塔庵塔,此塔该是在也称为白塔庵的庵寺内。
《海淀区地名志》对于该古塔有如下介绍文字:“……该塔史无记载,年代不可考。本世纪(指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此处有庵因塔而名。传说有明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逃出南京,削发为僧,晚年来到北京,死后葬于西山,并建衣钵塔,此塔讹称建文帝衣钵塔。塔高25米,为覆钵式塔基为单层须弥座,座上为雕刻的六层仰莲,塔身四面均有佛龛(眼光门),十三天由环形石料垒筑而成。塔身为青砖所砌,塔刹部位安置着两吨重的铜制华盖和宝瓶。1983年由中国画研究院重建,并辟为院址。”
1936年时,北平市政府的寺庙登记中,有如下记录:“ 崇庆寺(比丘僧寺),坐落西直门外西郊一区界白塔庵村9号,清嘉庆十六年白塔庵住持恒钵送嘉兴寺改为崇庆寺。民国十三年重修,系私建募化重修。不动产房基地四亩半,耕地51.8亩,茔地3亩,佛殿菩萨殿住房28间,庙前土房2间。管理及使用状况为所有动产收入均归嘉兴寺管理。供佛,庙内法物有木佛像6尊,泥神像15尊,另有古塔1座,小塔5座,水井2口,松柏32棵,白果树2株,槐树11株。”
自上述登记可见此处1936年曾有白塔庵村,清代嘉庆十六年(1811年)前是佛教女信徒出家修行的白塔庵,住持恒钵报请嘉兴寺更名崇庆寺,成为比丘僧寺,一切归嘉兴寺管理。嘉兴寺,始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原址坐落在西黄城根五福里南口,现为民居大杂院。嘉兴寺后院常用来浮厝灵柩,被慈禧太后立为大阿哥的溥儁死后,曾暂葬于此,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任弼时和齐白石的治丧活动曾在此举行。并寄放过高岗的灵柩。
地名白塔庵,在清代的常见文献中找不到记载。介绍曾家庄觉生寺(大钟寺)的诸多文献作者,居然无视相距里许的白塔庵,没有留下片言只字。白塔庵在历史上作为庵寺应该曾经存在过,否则,不会有庵寺名字遗留下来,估计它的存在要上溯到明代或更早。已经消失得踪迹皆无的老地界地名指代,京城还有不少,实在应当让它们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若能让白塔庵称谓消失,亦可消除人们对白塔庵、白塔庵塔不在一处之困惑。
历史上同一地区或相距不远处有同名的庵寺不胜枚举。笔者在查阅华严庵时,便发现明代做过宛平县知县的沈榜在其《宛署杂记》卷九提到:“……华严庵在朝天日中坊二,一正德三年建,一万历十年建。在阜财坊一,弘治十一年建。”说的是明代称为华严庵的庵寺京城的36坊中有三处:两处在日中坊,现在的西直门内以北;一处在阜财坊,现在的西便门内以北。说到华严庵,新华社2003年有消息:考古人员在四川省青川县青溪镇考古发掘中初步认定,当地的华严庵,是明朝第二代皇帝明惠帝(建文帝)隐居处。建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孙,接替朱元璋继承皇位仅仅四年之后,就被其叔父明成祖朱棣夺取了皇位。那里的碑碣文字要比白塔庵塔的传说可信程度要高。
古迹白塔庵塔,抛开“建文帝衣钵塔”云云无稽之谈,其高大挺拔、栩栩如生之优美造型,塔身似瓶、塔顶如盖之古朴雄浑,给予喜爱古迹的人士以美感。然而,却被中国国家画院束之高阁,封闭于高墙之内,画师禁地,拒绝入内,剥夺人们观赏的权利。笔者感谢昌运宫路某小区居民的指引,绕到一住宅楼东山墙处夹道中,一睹古塔之芳容并拍下几张塔影。
http://s5/mw690/001ldNQaty71XQngegse4&690
http://s5/mw690/001ldNQaty71XQorua854&690
http://s4/mw690/001ldNQaty71XQpgVtFe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