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介子推故事与清明节

(2014-04-01 09:35:41)
标签:

文化

五百年

宫门

习俗

同时

分类: 汲古缀文

                     介子推故事与清明节

    /布衣识者

 

清明节是我国农历揭示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关系的二十四节气中,唯一具有人文历史含义的法定节假日。

清明节之所以成为节日,得益于寒食节。寒食节是我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一般认为是清明的前一天,寒食节内涵非常丰富,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两千多年以来为亿万民众所接受和纪念。寒食节的出现,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非历史性文字中,曾经被演绎出若干不同版本、极具悲情的介子推故事。

故事描述的是我国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献公(前676—前651)的五个儿子,为争夺太子位而你死我活、激烈争斗,晋献公的宠妃俪姬为了能把自己所生的儿子立为太子,阴谋害死了既定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为躲避俪姬的迫害,流亡狄国、齐国、秦国十九年,臣子介子推甘愿舍命相随、陪伴左右,在重耳贫病交加、食不饱腹的困难时期,为了给病中的重耳恢复体质,介子推割下自己腿上的一块肉煮成肉汤给重耳吃下,重耳病好之后知道了此事,既非常感动,更激励自己必须打回祖国去,有朝一日报答同自己一起流亡的贤臣。

公元前636年,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兴师北伐,打回晋国,一举夺得了晋国君位,是为晋文公。掌权之后,晋文公整肃政务,励精图治,发展生产,几年之后晋国趋于强盛,终成春秋五霸之一。

晋文公对当年跟随他一起流亡的臣子曾经论功封赏,不知何故,唯独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深谙君臣关系、伴君规则,失望之中,毅然功成身退,不露声色的悄悄背起年迈的母亲,隐居到家乡的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深处。

不久,有介子推的熟人为其打抱不平,匿名质问晋文公为何介子推没有得到奖赏!晋文这才恍然大悟,甚为自责,立即派人去找介子推,并亲自来到绵山下,而介子推决意避而不见。几天的寻找无果让晋文公很是着急。

有人出主意:介子推是孝子,可以放火烧绵山,留出一条下山小道,起火后,介子推会背着老母亲顺小道下山的。晋文公情急之下居然同意了这个馊主意。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数十里绵山烧为焦土,却未见介子推母子人影。大火熄灭之后,人们发现在一个山峰上介之推拥抱着老母一起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晋文公内疚于心,甚感惋惜,下旨把介子椎母子葬于绵山,按介子推姓氏改绵山为介山,并修建介子推祠堂,自谓:“以志吾过,且旌善人”,每年介子推忌日,晋文公率文武大臣前来祭拜。

介子推被烧死的这一天正值清明节气的前一天。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诏旨晋国全国:介子推忌日不举烟火,进冷食。后来,人们称这一天为“寒食节”。南北朝时期的杜公瞻在其《荆楚岁时记》中便写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这一节日,在两千多年前由黄河流域传遍全国,非常兴盛。晋文公亲往绵山祭奠介子推,首开寒食节扫墓之先河,民众亦自发兴起了除亡故亲人忌日外,寒食节成为一年之中再一次墓前祭奠亡故亲人的习俗。大概始自唐、宋,寒食节与清明合并起来了,称为清明节。扫墓祭奠进一步得到延续;禁火、冷食习俗便渐趋式微。

介子推的故事掺杂了诸多虚假与编造,自然没有多少可信度,但能以长时间的流传下来,体现了人们的审美观念、道德理念和对现实的期待心里。尤其介子推功成身退,不事帝王,淡泊利禄的坚定个性,成为后世诸多怀才不遇、仕途坎坷的士人辞官返乡、归隐田园的典范。

关于介子推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丘明(前502422)的《左传.僖公廿四年》: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晋文公赏赐跟从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谈爵禄,爵禄也没有轮到他。介之推说:“……那几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骗人吗 ?盗窃别人的财物,还叫他做小偷,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下面的人赞美他们的罪过,上面的人奖励他们的欺诈,上下相互欺骗,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求爵禄,就这样死了,怨谁?”介之推说:“明知是错误而效法它,罪过更要加重了。而且我发出过怨言,不吃国君的俸禄。”他母亲说:“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介之推说:“言语,是身上的装饰品,身子将要隐藏,哪里还要用言语去装饰它?这样做,便是显露自己了。”他母亲说:“能够象你说的这样去做吗?那我和你一起去隐居。”于是母子俩一直隐居到死.。晋文公寻找他没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之推的封地。说:“以此铭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左传》记载的这件发生在公元前636年的事情,是介子推传说的原型。《左传》对介子推其人其事的记载,可视为与史实相符,而后来出现的各种描述,则是不同时代的文人,在各自的文化情境中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诠释与解读,而且任意想象,极具随意性。

屈原(前340278)在其《九章.惜往日》中吟咏:

 

“介子忠而立枯兮, 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缟素而哭之。”

   

屈原以楚辞体的形式予以吟诵,可以看出在屈原生活的时代,人们对于介子推其人其事的叙述已经发生了某些变化,屈原写的“立枯”两个字有人解释为介子推“抱树被烧而死”,果若如此,说明焚死的情节在屈原时代就出现了。同时,屈原增添了晋文公“缟素而哭”介子推情节。

与屈原生活的年代大致相同的另有一则记载,出自《庄子.盗跖》(庄周,前369—前286):

 

“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

 

这段文字,确定了介子推是抱着树被烧死的;第一次出现了“自割其股以食文公”这一壮举的叙述;介子推因“文公背之”把他忘了,怒而离去的。

后来的《吕氏春秋·士节》中又有新发挥:

 

以贵富有人易,以贫贱有人难。今晋文公出亡,周流天下,穷矣贱矣,而介子推不去,有以有之也。反国有万乘,而介子推去之,无以有之也。能其难不能其易,此文公之所以不王也。晋文公反国,介子推不肯受赏,自为赋诗曰:“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悬书公门,而伏于山下。文公闻之曰:“嘻!此必介子推也。”避舍变服,令士庶人曰:“有能得介子推者,爵上卿,田百万。”或遇之山中,负釜盖簦,问焉曰:“请问介子推安在?”应之曰:“夫介子推苟不欲见而欲隐,吾独焉知之?”遂背而行,终身不见。人心之不同,岂不甚哉! 

 

这里,吕不韦(前292235首先议论一番:靠富贵受人拥戴容易,靠贫贱受人拥戴很难。晋文公逃亡在外,遍行天下,困窘、贫贱,然而介子推一直不离开他,这是由于晋文公具有受他拥戴的德行。晋文公回国后,拥有车马万乘,然而介子推却离开了他,这是由于晋文公已经缺失了让他拥戴的德行了。困难的事情能做到,而容易的事情却做不到,这正是文公不能成就王业的原因啊!然后,让介子推自己赋诗:有龙飞翔,遍行天下。五蛇追随,甘当辅佐。龙返敌乡,得其归所。四蛇追随,享其恩泽。一蛇羞惭,枯死荒野,挂在晋文公门前之后隐居山下。接下来,让晋文公以“赏赐上卿爵位,田百万亩”悬赏寻找介子推。

再后来,审慎的史学家司马迁(公元3292)在他的《史记.晋世家》中,以史家的眼光,去伪存真,以《左传》中的相关记载为蓝本,在纷纭的众说之中予以取舍,舍弃了诸如“割股以食文公”等杜撰情节。重耳复国后遍赏功臣时,因受国内外突发事件影响,“未及隐者介子推”;介子推是与母亲商量后隐去的;改介子推“自为赋诗” 为“介子推从者怜之,乃悬书于宫门。”改悬书中“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为“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文公派人找介之推,没有找到。于是封绵山为介山,舍去火焚绵山的情节。这里,介子推先于封赏而遁隐,禄未及身并无怨,“忠臣不言禄”,是一个地道的义士形象;而晋文公因“方忧王室,未图其功”,亦非忘恩负义之君。

《史记》以后,又有汉代刘向(前77—前6)的《新序.节士》叙述介子推的故事:

 

晋文公反国,酌士大夫酒,召咎犯而将之,召艾陵而相之,授田百万。介子推无爵,齿而就位。觞三行,介子推奉觞而起曰:“有龙矫矫,将失其所。有蛇从之,周流天下。龙既入深渊,得其安所。蛇脂尽干,独不得甘雨。此何谓也?”文公曰:“嘻!是寡人之过也。吾为子爵,与待旦之朝也;吾为子田,与河东阳之间。”介子推曰:“推闻君子之道也,谒而得位,道士不居也;争而得财,廉士不受也。”文公曰:“使我得反国者,子也,吾将以成子之名。”介子推曰:“推闻君子之道,为人子而不能成其父者,则不敢当其后;为人臣而不见察于其君者,则不敢立于其朝。然推亦无索于天下矣。”遂去而之介山之上。文公使人求之不得,为之避寝三月,号呼期年。诗曰:“逝将去汝,适彼乐郊,谁之永号?”此之谓也。文公待之不肯出,求之不能得,以谓焚其山宜出。及焚其山,遂不出而焚死。

 

这段描述新的创意在于让介子推当面质问晋文公,该给予的赏赐为什么没有给予!行文既要保全晋文公的知错必改、态度诚恳,又要彰显介子推不受赏赐、节士仗义形象。一问一答,像是在辩论。介子推貌似理直气壮,慷慨陈词:有一条勇武的龙,失掉了它的安居之地。一条蛇跟随着它,到处流离迁徙。这条龙渐入广阔的深渊,得以安居。那蛇却耗尽膏血,得不到甘霖。请问这是说的什么事情呢?文公说:唉!是我的过错啊,我给您爵位,有参与早朝的官职;我给您封地,有河东和阳之间的一块地方。介子推说:我听说君子的为人之道,由请求而得到的官位,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去就职;经争论才得到的财产,廉洁的人不会接受。文公说:使我能够返回晋国的是您啊,我要使您得到应得的名声。介子推说:我听说君子的为人之道,作为儿子而不能顺奉他父亲,就不能做他父亲的继承者;作为臣下而不被君主赏识,就不能置身于君主的朝廷。我对于这尘世没什么祈求的了。”于是,介子推便去了介山隐居。晋文公焚山,介子推不出而被烧死。

上述大概梳理了介子推故事情节自《左传》后近五百年流传中的变化,自最初的历史事件,历经若干文人的描绘、补充和完善,被广大民众接受、信服,成为节日予以纪念。晋文公祭介子推这一创举,两千多年以来,为亿万民众所响应,帝君祭臣子在民间转变为民众祭先人。

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为历朝历代民众共同的风尚,是重要的民族文化传承。中华民族崇尚孝道,墓前的祭奠、悼念,是孝道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孝文化的一种生动体现。纪念、缅怀已逝亲人,感谢先人赐予我们生命,更是敬祖感恩观念的体现。对个人来说是一种精神慰藉。而在全民族蔚然成风,在一定意义上不失为种族的一种繁衍仪式,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兴旺。

多年以来,我国倡导在清明节集体祭奠革命先烈,追忆民族伟人和共同的远祖,对于促进团结、和谐,凝聚向心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清明节大地泛绿,气清景明,春光明媚,是全年之中最为美好的季节,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留下过大量的赞美清明节或与之相关的诗词,有人做过统计,全唐诗有三百余首,宋金元词曲一百余首。清明踏青是古人的一大发明,况且,要先扫墓、后踏青连续进行,好处在于扫墓时的沉重心情在踏青时得到调整,以健康的心态直面当前现实。想来,应该钦佩古人在享受生活方面绝不亚于现代人。让我们继承古人纪念清明节扫墓、踏青的习俗,在假日里走出家门,付诸行动,沐浴春风,赋诗作词,清明节必将给你美好的回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