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李家世及其他
——零星读书随记整理
探讨、研究《红楼梦》,考证曹雪芹的家世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考证曹家就离不开与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曹家姻亲李煦家族。
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曾祖母孙氏,曾被选为玄烨幼年的保姆,康熙称帝后,曹玺被任命为江宁织造,曹玺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病逝;其子曹寅(曹雪芹的祖父)十七岁即为康熙帝御前侍卫,康熙二十九年(1690)任苏州织造,康熙三十一年(1692)调任江宁织造,康熙五十一年(1712)曹寅去世;其子曹顒接任江宁织造,三年后曹颙病逝时年仅二十四岁,曹雪芹为曹顒遗腹子。康熙帝遂指定曹玺的侄子曹頫为曹玺继子,继任江宁织造,直到雍正五年(1727)曹頫获罪被抄家革职。是年六月,曹家回到北京。
李煦祖籍昌邑,李煦的妹妹嫁于曹寅、是曹雪芹的祖母。 李煦祖上本姓姜。姜姓为昌邑大姓,乾隆年《昌邑县志》载姜姓的大支居于城北柳疃以东的姜家寨。《姜氏族谱》对李煦亦有记载,至今尚遗存不少碑碣石刻。崇祯十五年(1642)清兵攻占昌邑城,李煦的祖父因抗清被清兵所杀,李煦的父亲姜士桢被清兵虏去,所幸姜士桢肯于“识世务”,不以杀父之仇为累,人比较精明,被清兵正白旗左领姜西泉收为义子,故改姓李。后来在平定三藩时李士桢立了大功,与曹寅一样获得了皇族的信任,李士桢娶妻文氏,早年曾做过玄烨的保姆,文氏的侄女曾是康熙帝的宠妃。李士桢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任广东巡抚。李煦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任宁波知府,后又任过畅春园总管,康熙三十二年(1693)调任苏州织造,又兼任过两淮巡盐御史。对于李煦的家族,红学专家冯其庸先生、寿光环保局的王纯忠先生有比较详尽的考证。
曹寅、李煦同为康熙的亲信,共同操办接驾了康熙的四次南巡(即1699、1703、1705、1707年)。两家是极其亲近的姻亲关系,曹家为接驾亏空的银两李煦曾代为偿还,实际上自曹寅去世后,李煦便充当了曹家的保护人。雍正登基后,大肆压制、打击先皇的亲信,抓住曹李两家为接驾亏空的银两不放,李煦与曹頫先后被雍正革职治罪,各有二、三百口家人、仆从被变卖沦为奴隶,当时已七十三岁的李煦被发配荒凉、寒冷的黑龙江打牲乌拉,以致冻饿而亡。
上述曹李两家的史实均有据可查,为绝大多数红学热爱者、研究者所认可。但至今曹家尤其曹雪芹的详情未能完全查出。
曹雪芹之所以能够写出如此撼天地、泣鬼神、“怀金悼玉”的《红楼梦》,除了自身的天才学识与刻骨铭心的伤痛,主要得益于洞悉曹李两家的史实,是为《红楼梦》故事的基础素材,抑或博纳当时的相关个案,加以艺术创作,成为亘古至今无以企及的绝唱!。
可以推测:
《红楼梦》中史湘云,既是贾母的侄孙女,其原型应是李煦的儿子李鼎或李鼐之女儿;
曹、李两家荣获康熙帝的高度信任,除了任江宁织造、苏州织造外,还轮流兼任两淮巡盐御史,那么,《红楼梦》中巡盐御史林如海的原型也应是李煦的另一个儿子;林黛玉的原型便也是李煦的一个孙女;雍正登基后,李煦首先被革职抄家,这或许是《红楼梦》中林黛玉寄身贾府的真实缘由;
《红楼梦》第十六回中赵嬷嬷讲到当年在姑苏、扬州接驾的事时,凤姐忙接道:“我们王府也预备过一次,那时我爷爷单管外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的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无疑,凤姐的话恰是李煦孙女的口吻。
曹公在构思《红楼梦》时,自然要隐藏敏感的史实,慷慨陈词:“不敢干涉朝政”、“不敢以写儿女之笔墨唐突朝廷”,采取隐蔽的笔法,恰如脂砚斋所批“….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至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云浓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傅粉,千皱万染....” 以防祸招文字狱。
作为遗腹子、自幼没有父亲的曹雪芹,可想而知必然得到奶奶的百般疼爱,犹如《红楼梦》中贾母疼爱宝玉一样。《红楼梦》中贾母的原型,无疑就是饱经沧桑、身历多次变故的曹寅遗孀、曹雪芹祖母李氏,曹頫被革职抄家时,李氏老太太七十几岁。
曹雪芹年少时其舅爷李鼎很喜欢他,有人考证,李煦曾接曹雪芹游过李家的拙政园,拙政园的一部分曾是曹寅任苏州织造时所建,曹寅调任江宁织造后便给了李家;《红楼梦》中的贾府养有戏班,李煦的儿子李鼎为接驾康熙帝也养着戏班。有人说曹雪芹曾一度沉溺于李鼎的戏班里。
由于曹、李两家不同寻常的关系,试想,李家的人回原籍昌邑或探亲、或介绍纺织技术、或调集朝廷用绸缎,必然往来频繁,极有可能偶尔带上曹雪芹,让他见识一下沿途景致、乡土民俗、异地人情、潍水风光,曹雪芹又何乐而不为,所以,二百多年前,曹雪芹到过昌邑或柳疃的可能是存在的。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曾极其在行地提及到若干个行当,但没有写到纺织工艺的事,更没有寄笔墨于其舅爷或奶奶扶助家乡兴办丝绸纺织的善举。
李煦在江南官居织造府,置办皇宫用丝绸、锦缎织品和刺绣,心系家乡民众,为故乡人图谋利益在情理之中,而且昌邑史有纺织技术基础。李煦把当时江淮一带较先进的丝绸纺织技艺引进到家乡,首先被柳疃附近几十个村庄所接受,村村建起了“半屋”(当地俗称,是织户自发组织并兴建的半地下式的手工木制织机机房。这种半地下机房既冬暖夏凉,温湿度极利于织品,大家在一起操作又便于相互交流、切磋技艺),有人考证时估计绸织兴旺时,柳疃一带有木织机近两万台。此后的二百多年以来,柳疃一带一直是远近闻名的丝绸产地,成为享誉全国及东南亚的“纺织重镇、丝绸之乡”。李煦至今仍赢得昌邑纺织行业人们的感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