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华栋:用时间碎片来写作

标签:
文化 |
分类: 潇竹文集 |
研修班第一天晚上,课堂进入到一个轻松活跃的高潮。
这堂课的主讲嘉宾是《人民文学》副主编邱华栋。他是一位天才型的作家、诗人,同时还是一个极具感染力与亲和力的人。只要与他有过短暂的交流,想不喜欢他都很难,那憨态可掬的笑容会以无以抗拒之势闯入你的心里。
上台,扫视全场,一缕惊喜飞上邱华栋的面颊:“呀,这次研修班里还有个小孩?长得可像我外甥。小朋友,你热爱文学吗?……好啊,未来之星啊!从小热爱文学,你的一生就会丰富多彩!”
邱华栋自己就有过被文学充份浸染的少年时代。16岁开始发表作品,18岁高中毕业时已发表10万字的小说,并因出版小说集《别了,十七岁》而被免试保送进入武汉大学中文系。
许是因着孩子的话题,课堂一开始便轻松起来。由于有《人民文学》副主编的特殊身份,刊物选稿标准及发行发展情况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邱华栋极为诚肯地告诉大家:
《人民文学》坚持“不薄名人,推新人”的原则,一直肩负着发掘和推荐新人的使命。只要是真正有实力的新作家,《人民文学》一推,准成功,几乎做到了“点石成金”的效果。要在《人民文学》上发稿也有诀窍,比如一般来说,如果不是名家,长篇小说和散文就很难发,但中、短篇小说,只要题材新颖,文笔好,写得有意思,还是有机会发表的,当然更欢迎那些有深度的为人生、为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优秀文学作品。
接着,他颇为幽默地说,每期刊物的选稿,就像配菜,要考虑方方面面的问题。荤素要搭配得当。比如快过年了,那些关于死人的凶杀的过于沉重主题的小说就尽量不发,要关照读者阅读时的心情。再比如某一期的稿件都是乡村题材(他戏说是一盘鲫鱼),这时若来一篇城市题材的(一条鲩鱼),就特别受欢迎。
目前,《人民文学》的国内发行量,每月六万多,不含外文版。作者从十几岁到七十几岁,各年龄段的都有,各行业、各民族的也都有。总之,作为一本“国刊”,它是开放的姿态,包容的格局,创新的思维。
面对一位少年即已成才成名,之后在文学这座高山上一路攀登至峰顶,如今已身居要职的天才作家,大家对他的好奇当然不只限于杂志发稿那点事儿。台下不断有人举手提问,话题于是从刊物转向了邱华栋本人的传奇写作经历。
2014年,他写了18万字的短篇小说集,30多篇书评和散文,50多首诗歌,还有一部未完稿的长篇小说,每天还坚持写一篇日记,读几首诗,看几篇文艺评论,发几则微信……当然,这还只是他在业余时间里做的事。工作时间里,他要负责杂志的审稿、纸张、设计、发行、经营,每年要评七、八届文学奖,组织七、八次采风活动,同时还要做杂志的英文版、出席各种活动、飞各地文学讲座……与此同时,他还拥有超级大的阅读量,光外国诗集,家里就有2000多部,凡1956年后出版的翻译成中文的外国诗集,他几乎都有,以至于有人随便读一首诗,他就能立即说出出处。
他不是孙悟空,没有分身术,他是如何做到这些的?
首先是计划。邱华栋说,列写作计划太重要了。他专门有一个创作本,随时有灵感,想到某个写作计划,就立刻记录在创作本上,比如打算写什么故事,什么人物,怎样讲这个故事……那个创作本一直放在那里,直到有一天,突然感觉到,某个故事熟了,就像一包脓熟了,要挤出来了!如此有创意的天才!他居然说写小说就像是一包脓,熟了以后,使劲把它挤出来就行了。他还说,写一个短篇小说,往往在构思时结尾都已经出现了,而写作的过程就是一次冲刺,明知道结尾在哪儿,你却故意来回折腾地很有意思,很玄,然后嘎嗒一下,结束了,那真是极有快感的一件事!
说到这儿,台下的人都兴奋了起来,都想去挤一包脓,去享受这份写小说的快感。可是问题来了。时间呢?身处多媒体时代,即使是业余时间也被切成了碎片,怎样找出写作的时间是个大问题。邱华栋说,时间就是一个个碎片拼凑出来的。在这个时代,我们每一天都像是坐在一个时间碎片飞舞的空间里,那些碎片看起来似乎像雪花般轻浮飘渺,你一犹豫一转念,它们就飞走了,一片又一片,然后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悄然溜走了。可如果你有计划,做个有心人,随手抓起一片,哪怕只有十分钟,也能写一个故事大纲,或写出一段对白,如此左一片右一片地利用这些时间碎片,日积月累起来,可能一个巨大工程就完成了。比如说,你再忙,一天写500字总可以吧?一年365天,除去各种节假日,算300天,每天写500字,共15万字,一个小长篇不就完成了吗?
有人问到诗歌的话题,邱华栋眼中的光如北斗星般闪烁起来。
诗歌是语言的黄金。作为一个写作的人,你即使不写诗,也一定要读诗!读诗写诗是写作者锤炼语言的最好途径。
邱华栋每天都要读诗,出门总要带一本诗集。有时随手抓住一个时间的碎片,品读一首好诗,就像品尝一份美味小吃,极有趣味。
从十几岁开始写诗,如今已写了三十年,共写了一千多首。
从最开始接触新边塞诗派,到后来喜欢海子,再然后迷上朦胧诗派,舒婷、北岛、顾城等都对他影响至深,邱华栋成为中国第四代诗人的代表。近些年,他突然抛开所有的影响,追求一种率性而为的诗。
比如今年就写了28首飞机诗。因为总在全国各地跑,与飞机相伴的时候比较多,每年飞十几万公里,还不算出国的旅程。这些在飞机上的时间碎片尤其珍贵,怎能随手扔掉?好不容易离开大地,飞到云端,如此浪漫的视角,写诗再合适不过了。于是,几乎每次坐在飞机上,他不是读诗,就是写诗,写各种云的感觉,写对空姐的感觉,写飞机颠簸时对生命的感觉,害怕的感觉……他还写了几首关于MH370的诗。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人可能把那带着一百多名中国人和两百多名外国人一飞不复返的航班渐渐淡忘了,但是,诗歌能将当时的那份情绪固定下来,让那份撕扯人心的感觉存留得更久远些。
“谈到诗,我就兴奋。大家能保持对诗歌的欣赏,甚至只要是喜欢诗,那就是一件好事!”邱华栋说。
在讲座即将结束时,研修班里唯一的小少年忍不住举手提问。本已准备起身的邱华栋又坐了下来。
“请问邱叔叔,您对科幻小说怎么看呢?”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很专业。”邱华栋的眼睛再次亮起来,话匣子又打开了——
“其实我还有两个梦想,一个是写系列历史小说,另一个是写系列科幻小说。第一个梦想已经完成了一部分,我今年写了11篇历史小说,均取材于读过的历史典籍,结集为《11种想像》,《作品》11月刊就首发了一篇。至于科幻小说的梦想,还在蕴酿之中。我特别喜欢看科幻电影,比如《星际穿越》《超体》等。这些好的科幻片能激发人们对未来对宇宙的大胆想像,拓宽思想维度。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值得一提,他写了《三体》系列,也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不少科幻短篇小说。可以这么说,刘慈欣是他一个人的力量,将中国的科幻小说提升到了与世界科幻小说同一级别的地位。科幻小说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以后大有发展。小朋友,加油!邱叔叔支持你!实在不行,当你教父也行啊!”
一个喜欢孩子的男人,着实是可爱的。尤其当这个男人还是位大名鼎鼎的才子时,他的魅力又更增几筹。
正当大家沉浸在对科幻小说的美好愿景中,邱华栋已经开始讲故事了,他的确是一个把时间碎片拼接得天衣无缝的人。
他说,他有一个大学同学T君,在北京某部委谋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就在快要当上部长时,他离开了北京,去了南方。
前段时间,两人通电话。T说:华栋,你知道吗,我是个幸存者啊。
怎么了?
你知道吗?这几天我原北京单位的XXX出事了,国际部的那个XXX也被抓了。
哦,那你还真是幸存者,证明你三年前离开那里是对的。
问题是,我在南方这边的上司也进去了……
两人聊来聊去,终于明白了,与在哪个单位无关,是热爱文学,是诗歌,是人文精神,让T保持了内心的那份纯洁和为人为官的道德底线。两个进去的上司虽然级别比T高,但道德水准却远不如T。他们都不喜欢文学,常常鄙夷地对T说,你写诗干什么呀,写那些垃圾有什么用?还不如想办法干点事,把项目抓起来!
“大家发现了吗?一个内心有人文精神的人,他成了这个时代的幸存者。在座的各位,你们来自各个层面,有各种职业,有的甚至还在最艰苦的岗位上工作,但我们要知道,并非那些身居高位的人,他们的道德水准就比我们高,不见得。我们要因为我们心中有文学有诗歌有人文精神,而感到骄傲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