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理”与“人欲”

标签:
中国人欲天理程朱理学孔子儒学作家潇竹阳光文学文化 |
分类: 潇竹文集 |
一大早起来,便与老公脸红脖子粗地探讨起“天理”与“人欲”的话题。怎么回事呢?
老公最近在学国学,每天早早起来,像个小学生一样伏在桌子上啃书本。
早餐期间,老公还对书中之味回味无穷,兴致勃勃地跟我分享他刚读的一篇南怀瑾大师的文章,其中谈到了程朱理学与王阳明心学之间的传承关系与思想对比。
我随即找来了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3)》,(他爱读“正书”,我常迷恋“杂书”)书中有一段专门描写王阳明先生格物寻道最终顿悟创立“心学”的过程,作者用现代的语言来讲述历史人物和事件,非常生动幽默,读来脍炙人口。
在那一章的最后,作者这样写道——
“存天理,去人欲!
天理,人欲!
理!欲!
吃喝拉撒都是欲,‘欲’在心中,‘理’在何处?
……
‘理’(也在)在心中。
天地圣贤之道并非存于万物,也无须存于万物,天人本是一体,何时可分?又何必分?
随心而动,随意而行,万法自然,便是圣贤之道!
存天理,去人欲?
天理即是人欲。”
天人本是一体,天理即是人欲!多么亲切多么令人振奋的话呀!为什么一定要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呢?天人合一,人不是天(宇宙万物)的一部分吗?
那个统治了中国文化上千年、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了上千年的“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就是“存天理,灭人欲”!在朱熹看来,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在就是“存天理,灭人欲”!
终于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现代人反感传统文化,反感儒学,甚至反感孔子!如果儒家思想的核心不是“仁爱”不是“忠恕”,而是“存天理,灭人欲”,我也一定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
饿了想要吃,是不是人欲?渴了想要喝,是不是人欲?思念父母是不是人欲?情窦初开是不是人欲?爱美之心是不是人欲?渴望自由平等,是不是人欲?……人欲,即是人性,人性即是“道”,即是“天理”。违背人性的“理”是不可能长存的。《中庸》中有一句话是怎么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用白话文翻译就是:上天所给予人的气质叫做性,依照本性去作事叫做道,修道的方法就是教化。这个道,不能离开片刻我的身心;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正道了。
我更愿意相信程朱等人在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时所指的这个“人欲”……(这段比较复杂,说来话长,留着明天慢慢写,哈哈)
“人欲”如水,堵是堵不住的,只有靠“疏”和“导”,大禹治水时不就是靠的“疏”“导”吗?
想起了教育孩子:遵循人性的教育,才是真正好的教育。尊重儿童天性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未完,先去洗个澡,看场电影,睡个好觉,明天接着写……哈哈,我是个灭不了“人欲”的人,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