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校为何成了“毒品”生产地?!

(2010-09-20 10:18:20)
标签:

教育

大学生

就业

复旦大学

阳光文学

作家潇竹

分类: 带孩子就像放风筝2

    [导读]今天的《人民日报》重要文章,让潇竹看到了中国教育改革的希望,看到了孩子们的希望,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真希望有越来越多这样的“复旦大学校长”!

   

    如果学校教育只注重知识,不重视德性培养,那么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

              ——这是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玉良在第四届复旦基础教育论坛上的说话。

                                     

 

   “现在许多学生对成功的理解非常偏颇”杨玉良还说,“不惜投机、只求成功的学生,将来从事学术研究,或者当官、做事,恐怕都不能让人放心。”

   “成功秘诀说”、“教师走穴风”……在17日举办的第四届复旦基础教育论坛上,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玉良等专家批判了社会及教育界某些人的功利化心态,认为教育不能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德性培养和责任感的培育。

 

学生: 急功近利 “总希望找秘诀、走捷径”

“我深刻地感受到现在许多学生对成功的理解非常偏颇。”杨玉良举了个例子:今年6月底,复旦大学邀请加拿大总督米夏埃尔·让女士来校作演讲。在互动环节,好几位学生一再追问:从海地移民到加拿大,当了总督,你是怎么成功的?

“这样的问题,粗听没什么,仔细想想,就暴露出不少学生急功近利的心态,总希望找秘诀、走捷径。”杨玉良说。

还有一种现象让杨玉良印象深刻:学校邀请大学者作报告,总有些学生在报告结束后一拥而上,把事先准备好的推荐信拿出来,直截了当地说:“请您签个名,我要去美国。”杨玉良认为:“像这样不惜投机、只求成功的学生,将来从事学术研究,或者当官、做事,恐怕都不能让人放心。”

“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对个人、对整个国家、对人类的责任感。如果学校教育只注重知识,不重视德性培养,那么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杨玉良对此有着强烈的危机感。

 

教师: 心态浮躁 “四处吃请,夸夸其谈”

杨玉良认为,当前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的功利化心态,与当前教育过度注重知识传授,轻忽人的根本德性培养,部分教师心态功利、浮躁,缺少“身正为范”的自觉自律有关。

有些教师除了与个人科研有关的文献外,少有时间读书,布置给学生的学习资料,自己并未查证、读透,以致学生抄袭也无从发现。有些教师不仅做不到学问起点高于学生,连实事求是的基本态度也不具备。如此师道,必然危害学生的成长。

对于大学教授的“走穴之风”,杨玉良有过亲身经历。当年他还是副校长的时候,曾经参加过一个论坛,从主持人处知道一位大学教授40分钟“出场费”高达20万元,这位教授再将当地吃请、参观过程中获得的某些案例移用到另一场演讲中,外行听来效果不错,内行听来只是夸夸其谈。这种情况在经济学家中并不罕见。“这种风气对学生的危害很大。对于教师来说,‘身正为范’比‘学高为师’更重要。”杨玉良说。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徐淀芳也将“诚信品质”列为当代学生培养中最重要的基本素养之一。除了整个社会诚信缺失的环境影响之外,教育者自身的某些弄虚作假行为也时常带给学生不良示范。比如学校为了应付教育督导、检查而准备多套方案;家长为了让学生“安心学习”而写事实虚假的请假条;社会为学生“过关”而出具含有“水分”的社会实践证明,等等。

“诚信教育不在于讲了多少大道理,更加重要的是教育者用什么样的行为,影响受教育者。以虚伪行为教导诚信,结出的只能是虚伪的果实。”徐淀芳举了自己听的一堂课为例。那堂课上,老师请学生连续几个月观察记录家中的用水量。一个农民工子女诚实地回答说,家里几个月用水量都一样,水表不转,结果引来教师的指责和同学的哄笑。“教师只关注学科知识应用,却未尽到育人职责。这个孩子很可能以后再也不讲真话了。”徐淀芳说。

教育:“超越知识的教养”才是教育的根本!

除了外部功利性动机过强,缺乏内在的学习兴趣与激情,在徐淀芳看来,也是阻碍中国学生成才的一大病症。国外专家曾进行一项调查,发现中国的中学生选择大学专业时,绝大部分都是听从父母意见或者教师建议,很少基于个人兴趣。而国外学生正好相反。他们认为,中国学生在今后的国际竞争中将缺乏持久的竞争力和创新动力。

每周一早上7时,我站在校门口迎接学生们。十五六岁的年纪,他们却时常一脸沉重,没精打采的。想想等待着他们的一周五天生活,每天在教室里从早坐到晚,面对的就是一道道题目、一份份试卷;从高一到高三,所有人生活单调划一,只为了考大学。想想都沉重,怎么能兴奋开心?”担任校长才一年的郑方贤,这样讲述在复旦附中推行课程改革的初衷。

从今年9月起,复旦附中高一年级的学生只需要每天上午学习规定的语数外物化史地等课程,下午至晚上的时间,被更多留给了体育、艺术类课程、自主学习和拓展活动。每周一、三下午,来自复旦大学的教授为学生开设数理逻辑、《圣经》选读等选修课。学校在国内率先将每班人数从原来的45人减少到35人,目的在于“让每个学生得到更多关注”。学校要求学生全部住宿,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多上课,而是希望能让教育延伸到他们的整个生活。

复旦附中还要求,凡进校3年以上、40岁以下的教师,必须在相邻的复旦大学选修一门课程,目的主要不在于学到专业知识,而是为了让中学老师感受大学文化,逐渐摆脱多数人出身于应试教育体系的“先天不足”,以便给中学教学带来启发。

不论是大学自主招生,还是哪个公司、行业招聘人才,往往录用的其实是那些综合素质良好的人,而不是只具有某方面特长的人。超越知识的教养,才是教育的根本。”郑方贤认为。

“多些对人的关注,立足人的终身发展,更多从学生的需要而不是教育者的需要出发设计课程,鼓励社会实践。”这是杨玉良、徐淀芳等专家共同认可的培养创新人才之道。

“在整个教育里头,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各种活动能力,更要丰富他的思想。”杨玉良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整个社会的责任感。

 

潇竹在此也跟朋友们分享一个观点——

           21世纪社会和企业真正需要哪种人才?

在这个世界上,有四种人:

 

有德有才——上品

有德无才(少才)——次品(合格品)

无德有才——毒品

无德无才——废品

 

最理想的人才是德才兼备的“上品”,“上品人”少之又少,实在是人中“极品”;其次是有德无才或少才的“次品”,这类人虽然潜能没有充分开发,但做为一个人来说基本上算是“合格出厂”了。接下来是无德无才的“废品”;然而,最可怕的还是给人类带来莫大灾难的无德有才的“毒品”。

从古到今,人们都认同人生无非两件事:做人做事。教育的最终任务就是培育孩子将来长大做好人做好事。有德才能成人,有才始能成事。先成人再成才,道德教育应始终放在首位!科学工作者也已证明了情商比智商更为重要,且占成才因素中的80%以上,这也再次证明了德育最为重要。

可是,现今我们的教育评价体系,却完全忽略了德育的部分!人们宁可相信被他们自己常常批判的、强调标准答案的应试教育下考获的冷冰冰的高分,也不相信活生生的人,不相信最有可能为家庭、国家、人类做出贡献,带来幸福的人格高尚的学子。以至于今天世界各国的优秀大学都在深刻反省:在这种被扭曲的选才标准下,大学殿堂里充满的不是人格高尚、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的有德之士,而是闭门造车、纸上谈兵、强调纸笔作业的现有教育制度下铸造出来的“背多分”式的考试机器。于是,越来越多“无德有才”的“毒品”被教育机构“生产”出来了。

放眼当今世界,许多大的政治丑闻、经济丑闻等,不都出在这些无德有才的“毒品”身上吗?今天世界的乱象丛生、家庭破裂、犯罪率上升、大自然惨遭破坏等危机,岂不源自于人们忽视了道德教育这个严重失误吗?

难怪许多宗教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教育家都异口同声指出:

忽视道德教育,是当代最大的危机、最大的危险!

别让学校给社会生产出越来越多的“毒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