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神童”是怎样长成的?


标签:
阳光美女作家潇竹爱心儿童教育育儿亲子新书 |
分类: 带孩子就像放风筝2 |
洋洋长到5岁,就常有人称他为“小神童”、“小天才”,因为5岁的他,不仅认识了几千个汉字,能像大人一样正常阅读,而且知识面特别广,上到天文,下到地理,他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许多大人跟他比地理知识,都是他的手下败将。
一次洋洋爸妈带洋洋到青岛旅游,在海边的一个小岛上,洋洋突然来了兴致,站在一块石头上,向着大海即兴来了一段接近半个小时的演讲,演讲的主题是《保护环境》,只听小小的他随口便说出很多比如“酸雨”、“太空垃圾”、“金属性中毒”、“星云”、“恒星超新星爆发”等等这些专业术语,并且分析得头头是道,对“地球八大板块”更是如数家珍。引得许多路人都停下来观看,不断啧啧称奇。
常有人问洋洋妈:“你是怎么培养孩子的,他怎么这么爱学习,怎么懂得这么多?你要花多少时间教他呀?”
洋洋妈的回答,往往让对方惊得目瞪口呆:“我没怎么教过他,都是他自己学的。”
洋洋妈并没有撒谎,的确是洋洋自己学的,洋洋的爸妈只是给他提供环境和学习用品而已。其实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像洋洋一样,只是很多家长没能抓住孩子的学习敏感期,没有及时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蒙氏教育理念中,特别强调儿童发展不同阶段的敏感期。也就是说孩子天生是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与渴求的,只是在每一个时期,关注的点不一样,这就是所谓的敏感期,孩子的敏感期并不是千篇一律的,个体差异性很大。这就考验了我们家长的观察力和用心程度了。
比如洋洋在一岁左右的时候,对认字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一开始是对车牌上的数字和字母感兴趣,见到车牌就问。那段时间,为了配合洋洋的敏感期,洋洋妈常常领着他去小区的停车场散步,陪着他指认每一个车牌号,他也乐此不疲。等到两岁左右,洋洋又发展到看电视时,喜欢把电视中出现的比如“CCTV8”、“少儿频道”等等这些字和图形画在一张纸上,然后用剪刀剪下来,摆在地板上,摆得满屋子都是。一看到电视里出视什么他感兴趣的字,他就会从地上捡起他剪好的那些字,学着电视里样子旋转或摆造型,嘴里还哼着跟电视里一样的音乐。一开始爷爷奶奶说把地板搞得脏脏的,很难搞卫生,而且孩子这么小,每天拿着把剪刀很不安全。但洋洋爸妈说服了老人,请他们保护孩子的这种探索兴趣,只是多看着点,尽量别让他弄伤手了就行了。
带洋洋出门也一点不省心,看到那些房屋建筑上的招牌,洋洋总是会有问不完的问题,这个什么字,那个什么字,为什么是这个字不是那个字,为什么读起来是一样的,等等,每次出门,基本上是洋洋认识汉字和增加知识的大好时机,因为洋洋爸妈总是很耐心地解答他的各种问题,从不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并且会适时地表扬鼓励他。有时还引导他自己去思考问题,自己寻找正确答案。
通过这样一些生活中的互动,再配合家里平常当玩具使用的一些有趣的布书、卡片等,洋洋在三岁时已认识了很多字,并能正确地说出它们的含义。他完全没有感受到认字识字的压力,而是轻松有趣,其乐无穷。
当洋洋对故事感兴趣的时候,洋洋妈又给他陆陆续续买回了一些带拼音和图画的故事书,晚上有空时就会在睡前跟他读一两个故事,并且让他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有时洋洋爸也会参与进来,一家人一起表演书中的故事。
洋洋四岁时,开始对地球感兴趣,于是,家里便四处可见大大小小的地球仪、地图拼图、地图册、地理知识的儿童书,还有关于地理知识的VCD碟等等。洋洋并不满足于读和看,他还想动手画和做,洋洋妈也会极力配合他,帮他买画笔,给他提供各种各样的纸。有了这样的环境,洋洋每天放学回家,就读读看看剪剪画画贴贴,不知不觉地把地球了解得滚瓜烂熟,还时不时问出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有些问题洋洋妈也回答不上来,就帮他在网上查,查到了就读给他听,他听完特别开心!
就这样慢慢积累,洋洋的知识面就超出了许多同龄的孩子,跟小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他也很乐意跟大家分享他所知道的知识,还像小老师一样演示给他们看呢。一些家长看到洋洋懂得那么多,也很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跟他一起玩,想借此也增加自己的孩子的知识量。有段时间,一到周末,洋洋妈就会接到洋洋同学或朋友家长的电话,都是来电约他一起玩的。“小天才”洋洋于是又变成了“大忙人”,“应酬”不断了!
洋洋现在六岁了,因为洋洋妈出版了几本书,洋洋有样学样,便又对写书来了兴趣,找来一叠纸,订成一本,就开始“写书”了,有封面有目录有章节有内文还有定价甚至连条型码都会画上去,像模像样的,走到哪儿带到哪儿,随时随地想到什么就写到书中。有些字不会写就要大人帮忙,后来洋洋妈索性给他买了一本字典,教会他查字典的方法,他就写得更加得心应手了!现在家里他写的“书”足有十几本了!有时带他出去玩,回家晚了,耽误了他写书,他还不高兴呢!
说到这儿,有的家长可能会想:洋洋是不是个书呆子?花那么多时间去读书认字写书,会不会不够活泼?玩的时间会不会很少?其实不然。洋洋读书认字,洋洋妈从来没有给过他压力,他也从来没有觉得累过。我们往往低估了孩子的学习能力,其实只要是孩子自动自发感兴趣的事,他学起来是很快的。其实,洋洋玩起来一点也不输给其他孩子。吊杆、滑板、溜冰……他都玩得很好。洋洋妈没有给他请专门的教练,滑板和溜冰鞋买回来,他自己便把配送的光碟拿出来放,一边看,一边在客厅里先练习,摔倒了就爬起来,哪怕是弄伤了出血了,也不哭,因为是他自己想学的,洋洋妈在买之前已经跟他说好了的。
洋洋想画画,洋洋妈便给他买来各种画笔和纸,让他自由创作,不教他任何技法,也不给他任何约束。后来,洋洋看到别人画毛笔画很有兴趣,洋洋妈又给他买了毛笔、国画颜料、墨汁和宣纸,他每周都要挥笔弄墨一次,饶有兴致。
洋洋六岁时上了国学班,学习《论语》、《弟子规》等,老师要求他们背诵。洋洋对背课文没什么兴趣,却喜欢摇头晃脑地朗诵和抄写。洋洋妈没有以老师的标准去要求洋洋背诵,而是支持他朗诵和抄写。不知不觉,洋洋竟然把一本《论语》抄了一大半!看着自己的抄写成果,洋洋颇为得意地说:“妈妈,等我抄完了,你就把学校发的这本《论语》送给别人吧,我有自己抄的这本就行了,也可以读的嘛!”
“好啊!”洋洋妈适时鼓励,“你继续抄吧,相信你会抄得越来越漂亮!”
……
“小神童”洋洋的学习就是在这样自由快乐、自动自主的过程中出色地进行着!
潇竹感言:
其实每一个孩子天生都爱学习,学习本应是快乐的,而不是痛苦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都对未知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力。
六岁之前的孩子,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保护他那份学习的兴致,激发他的创造力和想像力,决不可以逼着他乖乖地坐在桌子旁写着永远也写不完的生字,做着永远也做不完的算术题。一旦破坏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在未来的日子里,孩子与家长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漫长而痛苦的拉锯战!
只要家长不用一些世俗的观点和约束去破坏孩子的学习动力,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好学的天才!学习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他们天生对世界充满好奇,热爱挑战,不懂的事情,一定要弄明白,甚至可以不吃饭不睡觉,学习是与成长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简直就是孩子的生命!
可是,为什么我们常常听到许多家长埋怨自己的孩子不爱学习呢?
根本的问题在于家长错误地理解了“学习”的含义,以为只有老老实实坐在桌子前看书写字,学唐诗,学外语,做算术,这才叫学习。其实不然,真正的学习,是在生活中,是贯穿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细节之中的。吃饭、穿衣、玩耍,都是孩子学习的“课堂”。孩子生下来就开始探索未知世界,这本身就是学习,只要不是有害的,孩子对什么有兴趣对什么好奇,家长们就配合他们,给他们提供环境就行了,他们自动自发地就在学习了。就像洋洋妈一样,配合孩子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双方都没有任何压力,孩子就“自动”长成“小天才”了!
给家长的建议:
1、家长首先在思想上要充份相信:每个孩子天生都热爱学习,每个孩子都是天才,你自己的孩子也不例外。
2、其次,要正确理解学习的含义,了解孩子的特征,一定不要逼迫六岁以下的孩子乖乖坐在桌子旁读书写字,这样做后患无穷。
3、做好一个观察者,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及时捕捉到你家孩子不同时期的兴趣点和敏感期,一旦发现,要立刻给孩子提供相应的环境。因为孩子的兴趣转移很快,一旦错过了,可能很难再找回来。
4、通过生活中的小事唤起孩子认识世界的兴趣与热情,帮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学习中游戏,从而增加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孩子对什么感兴趣,我们就教他什么,孩子有什么样的生活,我们就给他什么样的教育。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文化、心理、身体等各方面的素质的萌芽、发展乃到形成,并非始于学校,而应当追溯到幼儿园、托儿所、家庭里,以及点点滴滴的生活之中。
5、培养孩子独立自主学习的习惯和信心。孩子喜欢自动自发地去探索世界,我们家长不要过多的参与,尽量让他独立去思考。如果孩子提出需要帮助的要求,我们也不要包办和代办,而只是给他一些引导,最终的目的还是让他自己去完成。就像上面故事中的洋洋妈,当洋洋遇到一些字不会写不会读时,洋洋妈不是直接教他,而是给他买一本字典,让他自己动手去查,这样既增加了学习的兴趣,而且在查字典的过程中,还学能学到更多的东西。这样,孩子就会逐渐养成独立思考和学习的习惯。
一个六岁小孩在海边的即兴公益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