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07 北京
《思想的盛宴》读后心得(上)
英国人汉默顿(Hammerton,John
Alexander(1871年~1949年))将他认识的100部西方思想经典名中的精华汇集成了《思想的盛宴》(吴琼译)。内容涵盖哲学、宗教、历史,自然科学和思想随笔等多重领域。
从头至尾阅读了《思想的盛宴》。感觉它确实很精华、很经典、很启迪人更开阔的思维。蓄意地追溯了几本西方原著,发现本本都很厚,看起来沉甸甸的。将100部厚著浓缩成一本书,作者很伟大!有印象的不是那100部原著中的思想,而是《思想的盛宴》作者汲取别人思想并强加于读者的功与名。相信汉默顿一定很能断章取义,去源去本求功求名,否则他不可能做到如此紧凑、连续一致的浓缩。
比较原著,人们好像更需要浓缩或翻译。若是能直接得到结论恐怕最好不过。忽然心生愿望,很想仿效汉默顿的高明手法,对《思想的盛宴》再做一次浓缩。但又不想一个字一个字亲自码出来。码别人的字确实很辛苦。一心想着能有所直接复制。
在百度里,用“思想的盛宴”搜索了一次,目标是找到《思想的盛宴》的电子书或影印版。很失望。看到的不是图书广告,就是该书目录。全目录本身就是浓缩,只是也浓缩得太过了一点,不是我想要做的浓缩。我理想中的浓缩不求全,不求具有代表性,也不要求与原文主题与宗旨相同或一致,只希望能挑动人可能已经麻木或沉睡的灵魂,让灵魂有一次震惊或复苏,给记忆加上又一道刻痕。
再读《思想的盛宴》时,其中的很多片段引起了心底思潮的强烈共鸣。真奇怪,同样的片段,在不同的时刻里,引致思想波动的程度竟然是如此的不同:有时平淡无奇,有时却产生强烈共鸣!再一次想着得有一个最基本的浓缩。进入百度,继续搜索。这一次,搜索得很仔细,没有放过任何蛛丝蚂迹和藕断丝连。
终于找到了一个关于《思想的盛宴》的网页。目录、每篇概括和原文均有!不敢肯定概括和原文完整,但对于我的欲望似已足够。有毕竟胜于无!
一目十页,跑马观花。我开始在<<思想的盛宴>>里再度驰骋无忌。顺便地,将我在某一时刻心有响应或与之共鸣的少量思想火花,从中选择并复制了出来,录入于下,权作<<思想的盛宴>>读书心得。更主要的,也算是了了一次忽生的心愿。
《思想的盛宴》浓缩版
自然部
关于自然界: 美妙的适应关系存在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
在自然界中到处都充满了不同的适应关系,这些关系存在于每个个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各个部分对环境之间,以及一个生物对另一个生物之间,美妙的适应关系存在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
我们不禁要发出这样的疑问:这些关系究竟是如何发展到今天如此美妙的地步的?
关于相对论:
宇宙的奥秘尽在光的传播与行星的运动之中!
狭义相对论:当两个观察者在做相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时候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的规律是一致的。不管相对速度怎么样,对于两个观察者来说,光的速度是一致的。光速是速度的极限,在宇宙中光的速度最大。相对论将能量守恒定律与质量守恒定律结合在一起,成为了一条定律。
广义相对论:行星没有进行直线匀速运动的原因在于它们没有运行在欧几里得空间,而是在非欧空间里。在这样的空间里,它们的实际运动就是它们的自然运动。爱因斯坦对这种非欧空间规定的一般条件就是他的引力定律,他的引力定律不是有关力的,而是一种几何条件。爱因斯坦假设我们的宇宙是有限的,虽然有限,但并没有界限。他说我们可以假想一个完全扁平的生物生活在一个球体的表面,它可以一直向前爬,但却永远没有终点,但它生活的空间,也就是这个球体,却是有限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基本估计出这个宇宙的大小了。(一道光线环绕这个球形的宇宙一圈,大约要花10亿年。10亿年以前发出的一道光线如果在途中没有被许多引力场分散,那么就会在原来的点上重新形成一个点。所以,我们看到的星体很可能就是10亿年以前在那里的星体的影子,而星体本身已经不在那里了,或者已经在撞击中消失了。)
关于宇宙:
一道最有价值的风景!
对宇宙进行更多的探询,她必然教会我们更多的东西。土地和植物给我们展示的一切在水、火、空气那里也得到了同样的体现。这是来自天空、太阳、星星的启示。整个动物王国也是如此。不仅仅是易于感知的大物体,在极其微小的其他物体上,我们也能感受到自然的神奇;不考究动物们的身体,而是它们的各种本能、睡眠、食物、物种的持续不变的特征,我们也能找到证据显示造物者的技巧和威力。更为神奇的是人体本身,皮肤、血管、骨头、关节、感官、舌头和牙齿等,每一个器官对于整个身体的比例,但最重要的是人的灵魂,这是所有生物中人类独有的特征,灵魂进行思索、洞察一切,它是身体最高的统帅。上帝的智慧置宇宙万物于恒久、规律的运动中,这本应启开众人双眼,结果反而让他们更快地阖上眼睛,错过最有价值的风景。
关于地球:
永不败落的自然之花!
是谁在宇宙之间放置了地球——这个静止不动的球体?是谁创造了一切的基础?似乎没有什么比地球更加微不足道、备受轻视了,因为最卑鄙的人都能将它置于脚下践踏;然而正是为了拥有它,我们离开的时候都留下了巨大的财富。若非如此,人类不会从花蕊中采摘种子,进行耕耘;若非如此,地球也无从承受人类的栖息,那么人将有如置身沙尘之中、沼泽之内,随时陷落。从地球永不败落的自然之花,我们提取自己最需要的一切。
这无形、微不足道且蛮荒的实物采用了最多的形态,回馈给我们一切欲求的美好事物。脏的泥土将自己转变成了万种事物的根据地,结果风景美不胜收。经过一年,它便能呈现给我们粗干、细枝、嫩芽、绿叶、花朵、果实、种子,这些形态各异的生物又将继续繁殖,展现自然的慷慨。
地球永不会耗尽。自远古以来她从未有过腐坏的迹象,她的内部仍然蕴藏着无数的宝藏。一代代人在她的怀抱里来来往往。一切都会老去,地球也懂这个道理,因此她每个春天都播种新的生命。即使原本崎岖不平的土地,起初被视为缺陷,最终也能谱出动人的旋律,给人们带去丰收的喜悦。按照上帝的指示,山峦起,河谷沉,土地的这些不同形态自有他们独特的优势所在,由太阳的多样性而定。深谷中长出了新鲜、柔嫩的草,喂养牛群。深谷旁边形成一片开阔的平原,富饶肥沃。山丘如一个圆形的竞技场般兀自升腾,覆盖着葡萄藤和各种果树。高山之脊耸立云端,激流在脚下经过,喷流成河。岩石那突兀的峭壁承受着山地的重量,就如同人的骨头支撑着血肉一般。土地的魅力就在于它具有如此的多样性,同时这种多样性也能满足人类不同的需求。几乎没有一块地方是彻底贫瘠的,除非人类厌倦了耕耘、让它感受不到太阳的生气和照射,当然,如果人类不向土地索取,那样做也不为过。通常在土块和岩石之间,长着绝妙的牧草,太阳光线能够渗入叶脉,滋养牧草,酿出最适宜牛羊牲畜的草汁。海滩,显而易见的不毛之地,有时候却长出美味的水果、最强身健体的药材,即使肥沃的国土都对此源源不断地需求。
此外,在上帝明智且至高无上的旨意下,土地不会生产对人类毫无价值的一切。人类出于需求开始了贸易往来,以此互相供给。因此需求是国与国之间的天然纽带;地球生产的一切腐蚀之后也最终回归她的怀抱,成为下一轮的养料。这样,为了能再次给予,她要重新采用曾经馈赠人类的一切:她喂养过的动植物腐烂后的尸体,转而喂养了她,使她更加肥沃。那么,给予的越多,得以重新利用的就越多;只要在地球上耕种的人类不忘将她的产出最终还原给她,资源就永不会被耗尽。一切都来自地球的怀抱,最终回归她的怀抱,并且能量不会消失。任何种子都在她的怀里繁衍。破土而出的植物真是让人赞叹:它们是健康人的食品,病人的良药。物种与品质数不胜数。它们装饰了地球,长成茂密的青葱、盛开着馥郁的花朵、结出美味的果实。你是否看到那大片似乎亘古长存的森林?树的根茎深入土壤,枝桠却高耸云霄。根茎能够阻挡风沙的侵袭,更能提供给树干良好的树汁,就好像埋藏在地表深处的管道,输送着养分。树干外面蒙着一层粗糙的皮,能够保护脆弱的树木不受空气的损伤。根茎通过树干将汁液传送到各个枝桠。夏天,树干能为我们遮阴,使我们不受太阳光线的辐射。
无论是充满生命力的巴西,还是被死亡和毁灭的力量笼罩着的火地岛的原始森林,都是充满自然创造的神殿。在这幽静环境里,任何人都能感觉到人生除了活着之外,还有其他更重要的东西值得追求。
关于动物:一切自然力量的组合!
动物结合了所有的自然力量,特有一种使自身充满生气的力量。它有愿望、行动、决定、工作并通过感觉和最远的对象交往。自我就是一切汇集的中心,是一个反映宇宙间一切的点,是一个具体而微的世界。有机的分子是生命之所在。“是这些分子组成了生物体。分子的数量是无限的,它可以分离但不能消亡。它与非生物交汇在一起,并在那里活动和发展,也许发展成动物,也许发展成植物,这完全取决于它所处的物质的性质。这些不可破坏的分子在宇宙间循环,从一个生物转移到另一个生物身上,为生命的延续而效劳,为个体安排营养和生长,并决定物种的繁衍。”
关于自然选择法则:生命变异是为了永久的延续和更好的生存!
不论是多么轻微,也不论是由于哪种原因促发的,由于生存竞争无处不在,只要各种变异能够在一个物种的个体与其他生物以及自然生活环境之间的无限复杂的关系中找到任何好处,它们便能实现自我个体的保存,并能在下一后代体现这个特征。相应地,后代就会具有更好的生存机会,这是因为任何周期性产生的物种的许多个体,能够生存的只有一小部分。这个原理——只要有用,任何轻微的变异就能保存——就是我们称道的自然选择,从而说明它与人类的选择能力的区别和联系。按照赫伯特•斯宾塞常用的话来说,那就是“适者生存”,此语倒更确切一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