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之中,有没有纯洁存在,取决于欲望有没有被引向未来。
若自己都看不清楚自身,就渴望被人理解,那绝对是错误的。
你要学会拒绝友谊或对友谊的梦想。渴望友谊大错特错。友谊应是一种无用的快乐,就像艺术或生活给予人的那种快乐。必须拒绝友谊才配得到它,友谊类似神恩(“上帝呀,您离我远一点……”)。友谊是额外给予的那类东西。应该粉碎任何对友谊的幻想。你从不曾被爱,这并非偶然……渴望逃避孤独是一种胆怯行为。友谊是不能寻求、不能幻想、不能渴望的;友谊是体现出来的(这是一种品德)。应去除这种不结、混浊的感情边缘。
当真正的友谊有朝一日降临于你的时候,在内心的孤独和友谊之间,就不会产生对立,而是相反。正是根据这万无一失的标记,你会认出这种友情。
作为恶的对立面,在某种意义上,善与恶和所有的对立物一样,都是对等的。
恶所残暴的,并不是善,因为善是不可残暴的;只有退化的善才可受到残暴。
直接同恶相对立的,永远不是高层次的善,往往比恶高不了多少!例如:资产者对财富的窃取和尊重;淫妇和“正派的女人”;节俭和奢侈;欺骗和“诚实”。
人只有在行善之中才能获得善的体验。
人只有制止自己作恶才能体验到恶,或者,若已经做了恶,只有对此感到后悔才会对恶有所体验。
人作恶时,并不认识恶,因为恶躲避光亮。
人们无法毫不畏惧地注视人可能制造、可能承受的恶的规模。
善与恶。现实。给予人和物更多的现实性,就是善;从人和物那里夺走现实,就是恶。
罪恶与强力的优势。鉴于整个灵魂并不善于认识和接受人的贫苦,人会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由此,在将我们区别于他人,或在接受他人之中的某些人时,往往会有失公正。
若世间没有不幸,我们会以为自己在天堂。
地狱的两个概念:一般的概念(不可慰藉的痛苦);我的概念(虚假的福乐误,以为自己在天堂)。
不信迫使人承认自认为不可能的东西是真实的。
我们出于本性躲避痛苦,寻求欢乐。只是因此,快乐被视作善的形象,而痛苦则被当做恶的形象。由此产生天堂和地狱的图像。然而,事实上,欢乐和痛苦是不可分离的一对。
称尘世毫无价值,称生活不足留恋,并以恶为据,这些说法是荒谬的,因为若这些毫无价值,那么恶又剥夺了什么?
……应当热爱生活以更加热爱死亡。
死亡是天赋予人最珍贵的东西。因此,最高的叛逆莫过于滥用它。无畏之死,无由滥杀。……类似的问题:无度享用,强行剥夺,均不可取。战争和爱欲是人世间的两大幻想和谎言的来源。两者的混合是最大的不纯。
人的苦难包含着神性智慧的奥秘,而不是乐趣。任何寻求乐趣的行为都是在寻求人为的天堂,都是寻求陶醉,寻求增长。但是,这种寻求给不了我们什么,除非是徒劳无益的经验。唯有沉思局限和苦难,我们才能置身更高的层次。
我们的生活就是不可能,是荒谬。我们欲求的每件事都与其相关的条件和后果相矛盾,我们提出的每个结论其实都包含着相反的意见,我们的一切感情都与其对立物相互混杂。因为我们是矛盾体,既是造物,也是上帝,而又远不同于上帝。
当人无论如何努力,似乎都不可能得到某种东西时,那就表明在此层次上的不可逾越的界限,并表明有必要更换层次并冲破界限。在此层次上耗尽精力是一种堕落。最好是接受界限,沉思并品味其苦涩。
在任何处境中,人无论做什么,都是在作恶,不可容忍的恶。
从生至死,人承受的巨大痛苦,就是看和吃是两种不同的运作。永恒的真福是“看就是吃”的状态。
由于一切善都同某种恶相连,若欲求善而又不愿在自身周围散发相应的恶,那就不得不——既然无法避免恶——把恶集中于自身。因此,完全纯洁的对善的欲望意味着自身接受最高程度的不幸。
……对不幸的一切安慰都远离爱和真实。
我应当希望自己一无所是。若我是什么,那将是多么可怕!热爱我的虚无,喜爱成为虚无。用帷幕另一侧的那部分灵魂去爱,因为意识能感知到的那部分灵魂不可能爱虚无,它对虚无感到恐惧,如若它自认热爱虚无,那么它所爱的不是虚无,而是另外的东西。
专注,从其最高程度上来说同祷告是一回事。它意味着信仰和爱。
只有不带欲望的努力(即不与目的相关)才包含报答,这是确定无疑的。
面对自己追求的对象退步不前。唯有非直接的东西是有效的。
若事先不后退,人会一筹莫展。
在一个人的活动中,真、美和善的纯粹而真实的价值,只是通过同一种行为,即通过对对象的某种全面的关注得以产生。
运用这种方法区分真实和幻觉 。在感官知觉中,若人不能确信自己看见的是什么,就会改变位置注视,真实的东西就显现出来。在内心活动中,时间取代了空间。人则随时间发生变化,如果通过变化人仍然把目光盯在同一事物上,那幻觉最终会消失,真实就会显现出来。条件是关注、注视,而不是依恋。
每当人发现在自身中不自觉地出现骄傲思想时,他会在瞬间把关注的目光全部投向对过去生活中所受屈辱的追忆,而且想到的是其中最苦涩、最难以容忍的屈辱。
不要在各种意见之中做选择:应当兼收并蓄,并把它们垂直地排列起来,分别安置在适当的层次上。
把每个人(自己的形象)感知为一座囚禁犯人的监狱,环绕监狱的是整个世界。
《重负与神恩》摘录(2)【法】西蒙娜薇依
……在爱之中,有没有纯洁存在,取决于欲望有没有被引向未来。
若自己都看不清楚自身,就渴望被人理解,那绝对是错误的。
你要学会拒绝友谊或对友谊的梦想。渴望友谊大错特错。友谊应是一种无用的快乐,就像艺术或生活给予人的那种快乐。必须拒绝友谊才配得到它,友谊类似神恩(“上帝呀,您离我远一点……”)。友谊是额外给予的那类东西。应该粉碎任何对友谊的幻想。你从不曾被爱,这并非偶然……渴望逃避孤独是一种胆怯行为。友谊是不能寻求、不能幻想、不能渴望的;友谊是体现出来的(这是一种品德)。应去除这种不结、混浊的感情边缘。
当真正的友谊有朝一日降临于你的时候,在内心的孤独和友谊之间,就不会产生对立,而是相反。正是根据这万无一失的标记,你会认出这种友情。
作为恶的对立面,在某种意义上,善与恶和所有的对立物一样,都是对等的。
恶所残暴的,并不是善,因为善是不可残暴的;只有退化的善才可受到残暴。
直接同恶相对立的,永远不是高层次的善,往往比恶高不了多少!例如:资产者对财富的窃取和尊重;淫妇和“正派的女人”;节俭和奢侈;欺骗和“诚实”。
人只有在行善之中才能获得善的体验。
人只有制止自己作恶才能体验到恶,或者,若已经做了恶,只有对此感到后悔才会对恶有所体验。
人作恶时,并不认识恶,因为恶躲避光亮。
人们无法毫不畏惧地注视人可能制造、可能承受的恶的规模。
善与恶。现实。给予人和物更多的现实性,就是善;从人和物那里夺走现实,就是恶。
罪恶与强力的优势。鉴于整个灵魂并不善于认识和接受人的贫苦,人会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由此,在将我们区别于他人,或在接受他人之中的某些人时,往往会有失公正。
若世间没有不幸,我们会以为自己在天堂。
地狱的两个概念:一般的概念(不可慰藉的痛苦);我的概念(虚假的福乐误,以为自己在天堂)。
不信迫使人承认自认为不可能的东西是真实的。
我们出于本性躲避痛苦,寻求欢乐。只是因此,快乐被视作善的形象,而痛苦则被当做恶的形象。由此产生天堂和地狱的图像。然而,事实上,欢乐和痛苦是不可分离的一对。
称尘世毫无价值,称生活不足留恋,并以恶为据,这些说法是荒谬的,因为若这些毫无价值,那么恶又剥夺了什么?
……应当热爱生活以更加热爱死亡。
死亡是天赋予人最珍贵的东西。因此,最高的叛逆莫过于滥用它。无畏之死,无由滥杀。……类似的问题:无度享用,强行剥夺,均不可取。战争和爱欲是人世间的两大幻想和谎言的来源。两者的混合是最大的不纯。
人的苦难包含着神性智慧的奥秘,而不是乐趣。任何寻求乐趣的行为都是在寻求人为的天堂,都是寻求陶醉,寻求增长。但是,这种寻求给不了我们什么,除非是徒劳无益的经验。唯有沉思局限和苦难,我们才能置身更高的层次。
我们的生活就是不可能,是荒谬。我们欲求的每件事都与其相关的条件和后果相矛盾,我们提出的每个结论其实都包含着相反的意见,我们的一切感情都与其对立物相互混杂。因为我们是矛盾体,既是造物,也是上帝,而又远不同于上帝。
当人无论如何努力,似乎都不可能得到某种东西时,那就表明在此层次上的不可逾越的界限,并表明有必要更换层次并冲破界限。在此层次上耗尽精力是一种堕落。最好是接受界限,沉思并品味其苦涩。
在任何处境中,人无论做什么,都是在作恶,不可容忍的恶。
从生至死,人承受的巨大痛苦,就是看和吃是两种不同的运作。永恒的真福是“看就是吃”的状态。
由于一切善都同某种恶相连,若欲求善而又不愿在自身周围散发相应的恶,那就不得不——既然无法避免恶——把恶集中于自身。因此,完全纯洁的对善的欲望意味着自身接受最高程度的不幸。
……对不幸的一切安慰都远离爱和真实。
我应当希望自己一无所是。若我是什么,那将是多么可怕!热爱我的虚无,喜爱成为虚无。用帷幕另一侧的那部分灵魂去爱,因为意识能感知到的那部分灵魂不可能爱虚无,它对虚无感到恐惧,如若它自认热爱虚无,那么它所爱的不是虚无,而是另外的东西。
专注,从其最高程度上来说同祷告是一回事。它意味着信仰和爱。
只有不带欲望的努力(即不与目的相关)才包含报答,这是确定无疑的。
面对自己追求的对象退步不前。唯有非直接的东西是有效的。
若事先不后退,人会一筹莫展。
在一个人的活动中,真、美和善的纯粹而真实的价值,只是通过同一种行为,即通过对对象的某种全面的关注得以产生。
运用这种方法区分真实和幻觉 。在感官知觉中,若人不能确信自己看见的是什么,就会改变位置注视,真实的东西就显现出来。在内心活动中,时间取代了空间。人则随时间发生变化,如果通过变化人仍然把目光盯在同一事物上,那幻觉最终会消失,真实就会显现出来。条件是关注、注视,而不是依恋。
每当人发现在自身中不自觉地出现骄傲思想时,他会在瞬间把关注的目光全部投向对过去生活中所受屈辱的追忆,而且想到的是其中最苦涩、最难以容忍的屈辱。
不要在各种意见之中做选择:应当兼收并蓄,并把它们垂直地排列起来,分别安置在适当的层次上。
把每个人(自己的形象)感知为一座囚禁犯人的监狱,环绕监狱的是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