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秀才三年成白丁
上课,培训。想起读《胡适自述》时看到的一句话:秀才三年成白丁。
联系到古人说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理解,这里的白丁是相对于读书人而言的,即与知识分子或者说是知道分子有关。人们常常也就认为如果不好好学习,过上个三年五载,也会成为一个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的“白丁”。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知识是有衰减性的,由此可见学习的重要性。
但是,“秀才三年成白丁”,不仅是说学习的重要性,还是一种制度的安排。
话要从中国的科举制度说起。大致说来科举考试是分三级的:“秀才”、“举人”和“进士”。一个士子要当秀才,他第一步要参加他祖籍所在的本县的“县考”;及格了,再升一级参加“府考”;又及格了,则由本府主管官的“知府”提名参加朝廷特派之“学政”所举行以“府”为单位的“院考”;院考又及格了,则由政府正式承认为“生员”,通称“秀才”。
做了秀才并不是高枕无忧了。为了避免“秀才三年成白丁”,朝廷每三年还要考他一次,是为“岁考”;秀才如想考“举人”,他还要参加府级的甄别考试,是为“科考”。科考不及格,他就不能参加省级考试举人的“乡试”。岁考不及格,那可能连个秀才的招牌都保不住了。可否称为失去了资格?
岁、科考试及格的生员(秀才)又按成绩分为“附生”、“增生”、“廪生”(官家给点口粮故名)和“贡生”(贡献给朝廷的人才)。贡生又按考试成绩分为数等,最好的“拔贡”、“优贡”就有向朝廷申请做小官的资格了,优贡一等可以做“知县”(县长)候选人,三等也具有县教育局局长(训导)的资格。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学而优则仕啊。
清朝时江苏、安徽两省合称“江南省”。在“江南乡试”里名列前茅的,当然就是“江南才子”了。所以,我国俗语上所谓“江南才子”并不限于长江以南所出生的“才子”,苏北、皖北的庄稼汉,乡试考得好的也有份。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是一种境界。熊十力先生早在1946年就曾提倡:“凡有志于根本学术者,当有孤往精神,人谓我孤冷,我以为不孤冷到极度,不堪与世谐和。知识之败,慕浮名而不务潜修也;品节之败,慕虚荣而不甘枯淡也。”在今天如此浮躁的世界,又有几人能耐得住寂寞?忍受得了独寂?
科举考试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并不是最好的制度,如同今天的考大学、评职称。不是最优选择,只是个次优的安排吧。光绪末年,一秀才应试落第,以厕所比喻为试场、官场,以考试比喻为上厕所,撰写了一幅对联,淋漓尽致地讽刺了不合理的科举制度。上联是:“急则来周身不快”,下联是:“了而去两便安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