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父母和子女相处的很尴尬、不融洽、甚至孩子对家长有一种抵制情绪和逆反心理。在这些家庭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有的家长只注重对孩子的物质营养,而在情感的沟通与交流方面做得不好,换句话说,孩子缺乏家长所给予的情感营养。这的确给所有的家长提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一个家长都爱自己的子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们在孩子的经济开支上,只要条件允许,都要竭力满足,甚至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满足孩子的需求,从穿的到吃的无不是这样。而在情感方面,总自以为自己是对的,而不顾或很少顾及孩子内心的需要和感受。比如说,有的家长在孩子“不听话”时,便用“武力”解决问题,认为“不打不成才”;有的家长认为只要解决了孩子的吃穿问题,自己的责任就尽到了,而不注重与孩子的沟通;有的家长虽然也有意识地想与孩子拉近情感距离,但由于方法不得当,总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办事,也往往效果不佳。所有这些,都使孩子出现了“情感营养”不良的现象,继而导致了孩子学业和事业不顺,性格畸形发展。
怎样才能使孩子的“情感营养”处于健康状况?
我想,首先是要将孩子置于平等的位置来对待。家长们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总将子女当小孩,总将自己当作什么都是对的,这种居高临下的架势,不少的时候使孩子感受到的只是一种压抑,虽然他们没有或不敢明目张胆地顶撞和反对,但是心里的抵制情绪是客观存在的。我写过一篇文章:《当“哥儿们”比当父亲好》,说的就是与孩子“打成一片”的很多好处。相互感受到了平等,沟通与交流也就变得容易得多,有了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情感之花也就得到了良好的滋
润。
其次就是要在沟通与交流上下点功夫。现在人们的工作节奏都很快,工作的繁忙,不应成为淡忘孩子的理由。有时候,一个电话、一句玩笑、一个鼓励、一声表扬,都会使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幸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他们最最亲近的人。有的孩子天生有一种“记仇心”,对于儿时的事情也总忘怀不了,父母对他们某一方面的不妥或者错误态度,都会使他们在心底里形成一个难解的“心结”。因此,对待孩子,要从小培养彼此的情感浓度,使孩子从小就享受到良好的“情感营养”,不讲科学的乱“补”,只能适得其反。
一个企业的领导,聪明者都很注重对职工的“情感投资”,“情感投资”说到底就是对职工投入的一种“情感营养”。一个家长对孩子也应该这样。当我们以科学的“配方”去对孩子实施“情感营养”时,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