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启亮,云南镇雄县白鸟草寇山人,与我同龄、同姓、同坐一列火车入伍、同在一个部队服役、同时转业在一个企业工作,最后竟然还同时在机关一个部门工作,如此缘分,注定了今生我们有很多回忆不完的故事、叙述不尽的友情。
今天翻看过去的一大堆照片,又一次看见了朱启亮和我的一张合影照,于是又勾起了我对他的很多回忆。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一转眼,朱启亮已经离开单位回老家十年了。这十年,虽然我们天各一方,但是彼此却并未忘记对方,我对他的很多经历都记忆犹新。
朱启亮入伍后,和很多铁道兵战士一样,为了祖国的铁路建设而忘我地奋斗着。1984年集体转业后,朱启亮在基层主要负责单位的物资管理。他对工作的负责态度得到了干部工人的一致赞扬。记得有一年我到珠海他所在的单位采访,他的领导就一再对我说,应该采访采访他,报道一下他的敬业精神。果不其然,他的事迹很有宣传的价值,我为他而写的一篇新闻稿很快就被新闻单位发表了。
朱启亮只有高中文化,但是他很喜欢学习。工作之余,他也喜欢写点文字性的东西。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的磨练之后,他的文章不时就会在报刊上发表,成为当时我们单位小有名气的业余报道员。有段时间,我们单位很缺乏写点东西的人,对外宣传的任务又很重,而我当时负责单位宣传部的工作,于是我就将朱启亮从基层掉到了机关的宣传部,主要让他采写新闻稿件。我们宣传部有三名专门采写新闻的同志,相比之下,启亮的文字基础稍差一点,但是,他却毫不气馁,他相信勤能补拙。于是,除了跑外采访,回到机关他几乎白天黑夜都在构思和撰写文章,最终,每年的报道指标他都能较好地完成,多次被新闻单位评为先进报道员。
启亮是一个很正直的人,这在他的文章中也能显露无遗。记得有一年他用匿名写了一篇文章,虽然是客观的,但有些人看了就不满意,非得要我查一查到底是谁写的。作为宣传部的领导,我很是为难,上级领导的要求我不好对抗,但启亮的文章又找不出什么明显不对的地方。我知道文章是他写的,但是我最终还是用婉转的方式向领导作了解释,希望领导能够理解一个报道员的苦衷,不要过于的为难作者。领导最终是开明的,在提出了报道工作需要把握正确导向的要求之后,也就再没有继续追问此事。自然,我还得告诉启亮,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应该善于从全局从大局看问题,这样才能不走极端。启亮是聪明的,后来的采写质量不断提高。
启亮还有一大特点,不喜欢社会上的各种“小动作”和歪门邪道,他痛恨各种乌烟瘴气的东西,绝不同流合污,尽管有的人对他的人生哲学感到不可思议,可是他始终“执迷不悟”,在他的心里,始终固守着自己的信念,固守着自己做人的原则。这一点,对于当今这个物欲横流、思想浮躁、价值观游荡的时代,显得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启亮回到家乡后,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生活平凡但有滋有味,辛苦着也幸福着,我坚信,他比很多的人生活得坦然和安宁。他多次来电邀请我方便的时候去他家做客,遗憾的是,因为工作总是脱不开身,此愿至今未能实现。但我想,我们一定要找个机会相聚相聚,因为我们相处的那些日子值得回忆,不能忘怀。
(上图为我和朱启亮(右)去北京新闻单位时在天安门前的合影)

=====================================================================
推荐一组情感精品文章,
敬请点击图片欣赏指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