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鉏麑”怎么读?
(2014-07-02 17:49:10)
标签:
育儿 |
分类: 杂谈 |
“鉏麑”怎么读?
韩彦军
《对联入门》中有这样一副对联:“鉏麑触槐,死作木边之鬼;豫让吞炭,终为山下之灰。”由于“鉏麑”两字我不认识,就随手查字典。但书中“鉏”字的偏旁是“钅”,在现用的《新华字典》(第10版)上没有查到,便只好上网搜索“死作木边之鬼”,以便引出。果如所愿,可网上不少条目出现的是“鉏麂触槐,死作木边之鬼;豫让吞炭,终为山下之灰”,特别是还有“鉏麂墓—历史文化—温县人民政府网”这样的条目,里面是这样介绍的:“位于温县城西岳村南地,史书及旧县志均有记载。冢已无存。鉏麂,春秋时期晋国力士,屠岸贾门客,受命刺杀赵盾,麂见赵盾忠心为国,不忍杀之,触槐身亡,葬于温县。”关于读法,有的读“鉏(xú)麂(jǐ)”,有的读“鉏(chú)麂(jǐ)”。
到底是“鉏麂”还是“鉏麑”?究竟该怎么读?带着疑问,我又查了《实用汉字字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8月第一版),果然在1026页查到了“鉏”字。关于“鉏”的解释有四个条目:①(chú)姓。春秋时晋有鉏麑。②“鋤(锄)”的异体字。③(xú)古国名。《左转·襄公四年》:“后羿自鉏迁于穷石。”杜预注:“鉏,羿本国名。”按在今河南滑县东。④(jǔ)〔鉏铻〕同“龃龉”。不相配合。《楚辞·九辩》:“圜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鉏铻而难入。”枘,榫。由此可见,正确的书写应为“鉏麑”,而非“鉏麂”。关于“麑”,属于会意字,《新华字典》和《实用汉字字典》解释为“幼鹿”,读音“ní”。后来,我又专门搜索“鉏麑”二字,网上是这样解释的:“读音作 chú ní。鉏麑,是晋国著名的大力士。鉏麑,在史籍《吕氏春秋·过理》中记作沮麛,在史籍《汉书·古今人表》中记作鉏麛,而汉朝史学家刘向在《说苑·立节》中则又作鉏之弥。”我不知网上的这些解释是确实,但“鉏麑”读“chú ní”没错。另外,网上还有“鉏鸒”词条,看其内容,和“鉏麑”大致相同,但没有注音,不知是否有误。
最后,说说这副对联。按照《对联入门》说,这副对联属于谐巧类对联。上下联各用一个历史典故,并且巧妙地运用了拆字。下面,我照抄照搬原文,以飨大家:
《左转·宣公二年》载:晋灵公恨大臣赵盾多次进谏,派鉏麑行刺赵盾。清晨前往,见赵盾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不忍下手,退而叹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於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史记·豫让传》云:赵襄子灭智氏,豫让改名换姓,以漆涂身,吞炭自哑,多次谋刺赵襄子,欲为智氏复仇。被赵襄子所获后,自刎而死。
可见,鉏麑和豫让是值得人们敬重的人。
2014年7月2日星期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