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说,蒂姆-伯顿是一个偏爱哥特式风格的好莱坞怪客。所谓哥特式风格,最早是一个建筑学的概念。在中世纪的欧洲,一种以尖顶大教堂为最显著特色的建筑风格大行其道,这种风格往往利用笔直的立柱、高挑的天顶、多尖的拱门营造出升腾的感觉,而彩色的玻璃和建筑空间中大量存在的纵向延伸的线条则勾勒出迷离而神秘的氛围。哥特式风格后来被移植到其它艺术门类当中,并产生了相当广贬的影响,尤其是以在文学领域的发展最为著名。哥特式的文学作品善于描写黑暗、空虚、恐怖、凄厉的场面,古墓、城堡、幽暗的森林是哥特式风格最为主要的场景,虚弱病态而神经质的青年和披着黑色斗篷的吸血鬼是主要人物,而这些都成为了蒂姆-伯顿所心仪的哥特式电影的主要象征符号。
 

   通过这些特征鲜明的符号元素,我们发现伯顿的新片《黑影》仍是一部标准的哥特式风格的电影。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部电影应该是蒂姆-伯顿与约翰尼-德普的第八次合作。在《黑影》这部电影中,我们惊喜的发现,可爱而迷人的德普先生终于被鬼才蒂姆-伯顿变成了吸血鬼,而这个讲鬼的故事却有着不平凡的三角恋情……
 

   影片讲述的是,1760年,科林斯夫妇带着年幼的儿子巴纳巴斯登上开往新大陆的船,前去扩张科林斯家族帝国。16年后,巴纳巴斯长大成人,继承了家族产业,坐拥科林伍德庄园。女巫安琪莉可投怀送抱,而巴纳巴斯却心系善良姑娘乔赛特,无情地拒绝了女巫。女巫恼羞成怒,对两人施行毒咒,乔赛特香消玉损,而巴纳巴斯则变成了一只永远的吸血鬼被封在棺中。两个世纪后,一个施工队无意间挖开了棺木,巴纳巴斯回到庄园准备东山再起时,却发现曾经属于自己的科林斯港已经变成了女巫的天使海湾,身为吸血鬼的巴纳巴斯决心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产业,重振家族。与此同时,一位长相酷似昔日爱人乔赛特的年轻女孩维多利亚也鬼使神差地来到了科林斯港……
 

   尽管约翰尼-德普所饰演的吸血鬼巴纳巴斯有着夸张的形象,但我第一眼看见他就会马上想起《惊情四百年》中的德古拉伯爵,这不仅仅是他们都有着苍白的面庞和带有尖尖指甲的细长手指,更主要的是巴纳巴斯与乔赛特以及乔赛特转世的维多利亚的恋情几乎与德古拉的凄美故事相差无几。所以如果再去强调这样一个忠贞不渝爱情故事,无疑将会重复《惊情四百年》,蒂姆-伯顿非常清楚这一点,于是他将更多的笔墨放在了另一条主线上,这也让故事变得更有颠覆性和可看性。
 
 

   女巫安琪莉可从小就暗恋着巴纳巴斯,可是因为她出身卑贱,曾被别人粗暴辱骂说“下人不配和主人有来往,连仰视的权利都没有”。或多或少,这是造成她心理扭曲的原因之一。童年“阴影”向来是内心黑影的最大源泉,恶人如此,善人亦是。自古以来,往往越是得不到的就越是渴望得到。所以安琪莉可对一切都有着强大的占有欲,金钱、权利甚至是爱情。她表面上是个可以呼风唤雨的强大女巫,可她的内心却脆弱得如同玻璃。这种玻璃的心也透着冷酷,她没有情感来温暖和影响巴纳巴斯,只能通过肉体来引诱他,为了占有巴纳巴斯,她害死了乔赛特,还是为了占有巴纳巴斯,她将他变成了吸血鬼,并封在了棺材中。有人认为女巫的是有爱的,是那种爱得越深恨得越深的毁灭之爱。其实细分析就看出完全不是这样的,因为女巫没有让巴纳巴斯死去就已经说明了问题,她不是为了破坏巴纳巴斯的徇情,而是要永远的留着他。所以,大决战后巴纳巴斯对女巫说“你根本就不懂爱,因为你没有心,没有爱这个功能”。联想到现实当中,有很多人的所谓爱情不也只是占有吗?占有这个人,占有美貌,占有权利,占有金钱……,就是没有感情。
 

   “黑影”这个词在这部电影中有着充分的展示,片中的每个人物内心都有着“黑影”。想占有巴纳巴斯的女巫,想将巴纳巴斯的遗产据为己有的伊丽莎白,想游戏人间并重振家威的巴纳巴斯本人,想用巴纳巴斯的血获得永生的心理医生,想要财色抛弃责任的罗杰,想得到家人关心的卡洛琳……没有谁的手是干净的,没有谁的心是一片赤诚通透的。然而,“黑影”又不仅仅存在于单一的个体身上,家族与血亲点出了“黑影”的另一面,只要身上流着同样的血,羁绊也好束缚也好,都是彼此毫无理由便亲近信任的理由,同样是毫无理由便联手排外的理由。从头到尾,德普的旁白都强调着“血缘”,乍听之下他再说的是他和后世子孙血浓于水的亲情,其实多想一层,根本就是在强调以家族为单位的永无止境的自私。蒂姆没有明白的去褒贬,他只是把它呈现出来了,让大家去思考。一个种族的对内对外,一个国家的对内对外,甚至作为地球人和外星人的对内对外,在这一点上所有生物无一例外。无性的压抑感,找不到突破口的压抑感,巴纳巴斯说终于杀了女巫留住爱人打破了诅咒,何尝不是进入了另一个诅咒呢?片尾那个尸沉海底的喝过吸血鬼血的霍夫曼医生睁开了眼睛,所谓的永生何尝不是与死亡对立的煎熬。
 

   
当我们笑看《黑影》这部电影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黑影”比电影更深入我们的生活中呢?片中巴纳巴斯靠催眠控制人心,可女巫在长达二百年的时间里牢牢撑控着民众,她靠的是什么,是最恰到好处的“煽”动,是拿捏到位的“煽”情,而让人“动情”的最好办法就是舆论和利害关系。联想我们的周围,偶像的崇拜、大师的倍出、神药的功效以及不同社交平台上的那些令人心慌意乱流言蜚语……种种这些不是最可怕的“黑影”作怪吗?蒂姆-伯顿用童话般的电影在讲一个最现实道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