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盲井》——吞噬人性的黑暗

(2011-12-15 09:11:45)
标签:

回顾经典

影评/乐评

文化

娱乐

盲井

分类: 影评

 

 

《盲井》——吞噬人性的黑暗



 

 

 

曾经听一位老矿工这样形容矿井中的生活:阴间干活,阳间吃饭。

 


   在国产电影中很少能有像《盲井》一样使人长久震撼的电影。对于我个人而言,看过这部电影后就发誓,像矿井这样的黑暗地方打死我也不下去!而每每在电视中看到黑暗的矿洞时,心里总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恐惧和不舒服。
   影片《盲井》改编自刘庆邦的小说《神木》,影片以一种近于写实的手法描绘了在偏远地区的矿井下有人靠杀人制造矿难从而骗取抚恤金的故事。据说这样的事件真在现实生活中出现过,其血腥与冷酷令人发指。

 

《盲井》——吞噬人性的黑暗


   在井下,杀人,制造假象,骗来抚恤金。沉重的铁镐,冰冷的尸体,泯灭的人性,换来的是一叠带着血腥味的钱。然后用这钱买欢,把其余的寄回家给孩子当学费,给老婆做生活费。生活的苦难,人性的丑恶,磨灭了对生命的敬畏。在唐朝云和宋金明眼中,没有生命,只有钱。“什么都是假的,只有钱是真的”。人,只是用来换钱的工具。

 

《盲井》——吞噬人性的黑暗


   获得一笔抚恤金后,他们到另外的地方寻找下一个目标,这时候,穿着校服背着破书包的凤鸣出现了。据说这是“傻根”王宝强的首次担当主演,2002年的他比《天下无贼》时还要傻,还要本色,简直就是个活生生的土兮兮的农村娃。他是来城里找失踪了的父亲的。唐朝云盯上了他,尽管宋金明不同意,说他还是个孩子,可在金钱的诱惑下,他再一次昧了良心。

 

《盲井》——吞噬人性的黑暗


   和任何一次骗局一样,他们让凤鸣谎称是自己的侄子,一起去矿上干活。唐一次次的催宋赶紧下手,免得夜长梦多。宋虽然是个杀人凶手,可无疑他是个好父亲,杀人赚来的钱都是用来给孩子上学,找小姐花100块都心疼。这样的好父亲,面对和自己儿子一样大小一样爱学习的凤鸣,怎么也下不了手,后来发现他竟然是上一个被杀的“兄弟”的儿子,愈加不忍心下手,于是一次次的找借口搪塞,这借口甚至包括要给凤鸣“开开荤”,当然,凤鸣吓的跑回来了。

 

《盲井》——吞噬人性的黑暗


   “谁挡了我的财路,谁就要死”,唐朝云的信念简单而残忍。所以,他会对只有十几岁的凤鸣下手,所以,当宋金明不忍杀凤鸣而流露出犹豫、无奈、痛苦的表情时,他会毫不犹豫的、冷不丁的将榔头对准同伴,毫不留情。大概那时候他还会为自己能拿到两份抚恤金而欣喜若狂。
   电影的最后颇具戏剧性。当唐朝云打倒宋之后,又一步步向凤鸣逼近时,宋忽然支撑着站起来,“砰”的一声,一榔头将他打倒在地。之后,摇摇晃晃的倒下。而吓呆了的凤鸣,慌慌张张逃出黑暗的矿井,看到阳光的一刹那,凤鸣满脸痛苦,欲哭无泪。
   《盲井》的英文片名是“blind shaft”,其中 blind 意为“黑暗的,看不见的”,这也正是矿井下的真实写照。每次看到关于矿难的新闻,我痛惜的不只是那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更是其背后许许多多个家庭的破灭。像凤鸣这样失去父亲的孩子,他们以后的路,会走到哪里?

 

《盲井》——吞噬人性的黑暗


   然而,这部电影给我们的思考还远不只是如此。凤鸣在这一事件后成了意外的受益者(因为当时他们都假称是叔侄关系),面对这笔带血的抚恤金,凤鸣将有何想法呢?影片的结尾是开放的,将问题留给了观众。也许这个憨厚的孩子会马上回家用这笔钱过正常的日子;也许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因为凤鸣收下了这笔钱,这也就等于收下了那种罪恶,有人会说,这钱本就是他的,他的父亲是被这两人害死的。这种解释纯属在找借口,如果凤鸣真是一个有良知的人,那他会断然拒绝这笔不义之财,而且还会马上报警。可是,他默默的收下了。一方面说明了钱的诱惑对于一个农村娃来说是多么大;而另一方面则说明他认为这钱是他应得的,是老天爷让他不死,那两个害人命的家伙成了这次事件的倒霉蛋。这样的想法就邪恶啦!凤鸣是个涉世未深的孩子,而唐朝云和宋金明给他上了一堂人生中的重要一课,而考试的结果是凤鸣收下了抚恤金,至少说明他已经默认了这种罪恶。如果继续往下走,他会不会认为这确实是一个来钱的好方法呢?他会不会用同样的方式来报复他人呢?我真的不敢往下想啦,因为摆在眼前的是一个人性的黑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