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德利-斯科特在好莱坞是最热衷于搞导演剪辑版的导演,他的这个爱好其实完全是被制片方和发行方逼出来的。雷德利-斯科特初出茅庐时的《银翼杀手》就因为发行商嫌影片时间太长而自作主张做了大段删减,从而让本片口碑票房双双惨败。直到十年后,在好莱坞已经功成名就的雷德利-斯科特才通过导演剪辑版的《银翼杀手》为自己挽回了名声,同时也让《银翼杀手》成为了科幻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将近30年后,在好莱坞如日中天的雷德利-斯科特却又一次遭遇了这样的悲惨命运,拍摄于2005年的史诗巨著《天国王朝》公映后评论和票房都只能用“惨败”形容,无数影迷都在哀叹或疑惑,难道雷德利-斯科特真的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吗?
雷德利-斯科特在影片公映后一年后推出的《天国王朝》导演剪辑版,比公映版本多出了50分钟内容,所以有影迷看完导演剪辑版后都沸腾了,电影公司的剪刀手又一次谋杀了一部杰作,有评论甚至认为电影公司谋杀了斯科特最好的一部电影——一部有可能名垂青史的史诗杰作,而被谋杀的原因竟然还是如此的简单——太长。公映版已经有145分钟,而导演剪辑版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94分钟,不过正如愤怒的影迷们所说的那样:如果一部电影好看的话,凭什么认为我会嫌长呢!?

由雷德利-斯科特导演的《角斗士》开始,好莱坞又掀起了一股史诗片热潮,经过《特洛伊》、《亚瑟王》和《亚历山大大帝》等史诗片的轮番轰炸后,观众和评论界都已经开始对一成不变的大场面感到厌烦,而《天国王朝》在票房和口碑上的双重失败正式为这一轮的好莱坞史诗片热潮画上了一个句号,不过值得影迷欣慰的是雷德利-斯科特同时站在了起点和终点上。

影片故事发生在公元1184年,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时期。奥兰多-布鲁姆扮演的法兰西铁匠巴利安因为受失散多年的父亲召唤,也为了替自杀的妻子寻求救赎,来到了三教圣地——耶路撒冷。在旅行途中父亲亡故,巴利安承袭了父亲的爵位和封地,但他发现自己刚刚来到耶路撒冷就陷入了十字军的政治漩涡……
当时,身染麻风病的耶路撒冷王鲍德温四世与阿拉伯的传奇英雄战神萨拉丁维持着脆弱的和平,鲍德温四世期望把耶路撒冷建成宗教共存民族和谐的家园,但是鲍德温四世的妹夫和好战势力却通过袭击穆斯林商队的方式不断挑起争端……

在影片的开头有一段字幕,欧洲军队占领耶路撒冷已经100余年,当时的欧洲人民穷困、政治黑暗,人们奔向东方,或追求财富,或寻求救赎。寥寥数语点明了影片的基本态度,所谓的十字军东征并非是像当时的基督教世界所宣扬的那样,是讨伐异教徒的神圣之战,更多的原因还是为了土地和财富。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战争终于变得不可避免。

据史料记载,十字军和萨拉丁的决战以惨败告终,萨拉丁杀光了所有的俘虏,因为天空中都是觅食的秃鹫,战场方圆几十里之内都看不到阳光,十字军的鲜血让战场的岩石几十年内都是红色的,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哈廷之战。

获胜以后的穆斯林大军立即挥师直取已经失去防御能力的圣城耶路撒冷,欧洲人开始了大逃亡。在电影故事中,原本只是小人物的巴利安挺身而出,率领城中百姓开始抵御数十倍的敌人和战无不胜的萨拉丁。在挫败了穆斯林大军的屡次进攻之后,巴利安终于迫使萨拉丁签订了城下之盟,以让出圣城为代价,换取了城中几十万百姓的安全撤离和耶路撒冷城的完整,这就是著名的耶路撒冷围城之战。
在后911时代,推出这样一部以十字军东征,基督教、伊斯兰教冲突为主题的电影,无疑是需要勇气的。如此敏感的题材一旦处理不好,很容易引起各界的争议与批评,而雷德利-斯科特再一次用他那不容置疑的艺术水准和对史诗电影的高超掌控能力完成了一道视觉与心灵的盛宴。
这部电影传达给我们的不是宗教间孰优孰劣的价值判断,不是征服与杀伐的道德评价,不是上帝选民与异教徒的贵贱之别,也不是对历史事件的单角度诠释,而是颂扬了在宗教与民族纷争中始终高扬的一种理想主义,以良知磨合争端,以为民为最高道义。

在和平的机会被野心家们肆意破坏之后,巴利安表现出了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的高贵素质,竭力维护和平,但如果战争不可避免,则挺身而出,决不退缩。他承担起起了一个骑士应有的保家卫国的荣誉和责任。而此时,那些平日里高喊“耶苏大军不可战胜”的激进派人物早已逃得不知去向。萨拉丁的大军在众志成城的耶路撒冷城下屡攻不克,一愁莫展。此时,巴利安再次表现出了他的睿智和明达,在得到萨拉丁不屠城的承诺之后,他决定将耶路撒冷归还给穆斯林,为城中伤亡惨重的几十万百姓保全了性命,也避免了圣城被毁灭的命运。
影片颂扬了这两位英雄之间的明智举动,也许只有这样双方都能保持完整的尊严和责任。斯科特在这里告诉观众,在这片基督徒和穆斯林必须共同生存的土地上,玉石俱焚是最愚蠢的选择。

耶路撒冷这座城市是“NOTHING”还是“EVERYTHING”全在于世人的抉择。对巴利安而言,耶路撒冷之旅是一次路途与心灵的远行,他寻找救赎,最终归于四海一家的理想主义。对纷争千年的宗教而言,共存于神圣的、和谐的、和睦的耶路撒冷也许才是走向真正天国王朝的救赎之路。
雷德利-斯科特的名字与诸多电影大师相比,或许显得并不出众。他既没有像弗朗西斯-科波拉那样的绝世天才,也没有像英格玛-伯格曼那样的人文追求;与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相比,他也显得不够幸运,而和一些年轻后辈比起来,雷德利-斯科特又经典得老气横秋,但他恰恰代表了平凡的大多数商业片导演,正是这些导演的合力,才撑起了电影艺术的天空。雷德利-斯科特的勤奋用功和矢志不渝的热情代表了一个商业片导演可以达到的最高境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