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滨逊漂流记》无疑是观众最熟悉不过的一部文学作品。即便是没有看过这部原著,相信很多人在儿时也都听说过关于鲁滨逊先生落难到荒岛上,凭借智慧和毅力征服自然独自生活的传奇故事。拍摄于1997年,由皮尔斯-布鲁斯南主演的影片《鲁滨逊漂流记》无疑是这个故事的最新版本,从一个独特的视角为观众重新解读了这个不朽的传奇故事。

与1957年版的同名电影不同的是,影片没有对鲁滨逊如何在荒岛上战天斗地建立家园进行详细的描写,而是将浓重的笔墨施着于鲁滨逊先生如何从食人族手中救出黑人“星期五”,以及在随后的日子里鲁滨逊先生与这个黑人伙伴在孤岛上同舟共济的岁月。
影片中的鲁滨逊与“星期五”在种族、宗教和信仰等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和冲突,两个人也由此产生了许多隔阂。但是,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上,尘世间所有的规则、等级和价值观念,在生存和死亡这个大主题下都显得毫无意义,于是人性中的善良和宽容最终战胜了彼此的隔阂,两个人由开始的相互对抗逐渐转变为相互理解、相互依存,表现出了人性在大自然中很以回归本初状态的一种历程。

影片中唯一的激烈场景出现在鲁滨逊先生和“星期五”联合起来对付可怕食人族的这场战斗。在这场杀戳中,战斗也表现出蛮荒世界里的单纯状态,没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战斗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掠夺财富、争夺土地或者权利,而只是为了生存。
战斗结束后,“星期五”载着奄奄一息的鲁滨逊,驾驶着独木舟向大海深处漂去。前方是一个终点也是一个起点,因为“星期五”早在部落人的眼中被视为死去了,而死去的人是不能够再回来的。于是对于鲁滨逊来说,未知的彼岸是新生的开始;而对于“星期五”来说,却是一种生命终止的回归。
最终,白人奴隶贩子的子弹射入了“星期五”的身躯,痛苦万分的鲁滨逊抱着“星期五”的尸体终于领悟到了生与死的真谛……
归途中,鲁滨逊耳边回旋着“星期五”那句简单的话语:“死并不重要,每个人都会死,重要的是怎么去死。”在结束了漫长的漂流生活,在重新领悟了有关生死的意义之后,面对阔别已久的爱人,除了深情的凝望和拥抱,所有的言语在这一刻都显得毫无意义。

或许是《鲁滨逊漂流记》太过于经典和深入人心,为此类故事树立了一个永远无法回避和超越的模版,于是在后世的相关电影作品创作中或多或少地有着《鲁滨逊漂流记》的影子。由汤姆-汉克斯主演,拍摄于2000年的影片《荒岛余生》为观众讲述的就是一个现代版的《鲁滨逊漂流记》。
影片中的男主角切克-诺兰,是美国联邦快递航运公司的一名职员。刻板的生活和繁重的工作压力几乎是他生活的全部。然而,在一次运输途中,切克-诺兰所乘坐的飞机偏离了航线并遭遇恶劣天气,飞机坠入汹涌的大海之中……

切克-诺兰成了飞机失事的唯一幸存者,漂流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之上。于是在这个四面环海的孤境之中,生存下去是他唯一的乞求。但是习惯了现代社会生活的人在一个荒岛上生存谈何容易!光是面对眼前的椰子,如饥似渴的切克-诺兰都没有了办法……影片在这里无意借用了切克-诺兰的笨拙举动,对现代社会进行了小小的讽刺,那就是如切克-诺兰一般可以在办公室内呼风唤雨的人,当他面对大自然的时候,却表现得一无是处,现代文明的种种灌输在大自然面前顿时显得毫无意义。为了生存,常日里一向自以为是的切克-诺兰不得不转身,向石器时代的祖先学习如何使用工具,如何钻木取火。不过,影片在进行讽刺的同时,也表现了人类智慧的伟大,这种伟大在于人类不可比拟的思维能力,只是借助大自然给予的一点点启发,就会迅速掌握其中奥妙,创造奇迹。

四年过去了,切克-诺兰由一个身材臃肿的公司职员变成了一个身材健硕茹毛饮血的野人,眼神中透露着无望的忧郁。然而一天,一块从天而降的装饰面板却在无意中再次给了切克-诺兰巨大的启发,于是切克-诺兰鼓起勇气,制作了一条木筏,满载着求生的欲望,再次向着大海驶去……当最后一个巨浪扑来的时候,切克-诺兰打开面板制成的风帆,借助风力成功地跃过浪尖。看着自己生活了四年逐渐远去的小岛,切克-诺兰心底的矛盾和感触难以言表。消失在身后是那个给自己带来无限痛苦孤独,但是却可以赖以为生的小岛,而前方则是没有尽头生死未知的海洋……

在影片百分之七十的段落里着重表现了切克-诺兰在荒岛上苦苦挣扎的求生过程。主人公因为一场空难,转眼间从衣食无忧的现代社会生活陷入近乎绝望的孤境之中,从最开始的心灰意冷,到最后的顽强斗争,影片揭示的也正是人的精神可以战胜一切困难的鲁滨逊精神。

孤独的个体在四面环海的荒岛上是那么的渺小,处处都是危机四伏。饥饿、痛苦和孤独时刻都会摧毁一个人的意志,终结一个生命。然而,求生人本能和对爱人的思念则是支撑切克-诺兰勇敢斗争下去的精神力量。最终,当切克-诺兰又回到了纷繁复杂的社会当中的时候,四年的荒岛生活给了他重新审视生命的视角,生活如同一个个孤岛,在孤岛中学会忍耐和坚持不灭的信念,是彼此生活下去的理由之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