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加拿大导演大卫-柯南伯格,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但是提到《苍蝇》和《撞车》,恐怕喜欢电影的朋友们都不会感到陌生。大卫-柯南伯格正是这两部片子的导演,他的作品总是能够引起观众的深入思考和强烈争论。继而,人们对他的作品的看法也产生了分歧,有的人认为他的电影是上乘之作,是揭示社会问题的“叛逆者”;而有的人则认为他的电影是垃圾,是血腥暴力的“宣传者”。今天,我们就来借助他的一部作品《暴力史》作为切入点,来了解这位擅长以血腥怪异影像剖析现代人内心世界的北美“叛逆者”!
影片一开始比较沉闷,只是用生活流程的形式展现了汤姆一家人平静而低调的生活。这是一个典型的当代北美中产阶级家庭,中庸、保守、不求出人头地,只求相安无事。当然,这循规蹈矩的平淡中也时不时掺杂着零星的激情,正如汤姆妻子假扮纯情少女勾引汤姆一样,唤醒了银幕前昏昏欲睡的观众。但这不过是短暂的鱼水之欢,第二天醒来后,生活还是得按部就班地进行着。

看完了这前面的二十多分钟之后,你可能对汤姆这个人有了一个大体的认识:一家小咖啡店的老板,有一个妻子和两个小孩。然而这只是他现在的生存状态,他当过兵吗?他坐过牢吗?他有几个兄弟姐妹?他的过去又是什么?你都统统一无所知!而影片到底会像《美国丽人》那样对中产阶级家庭进行深度解剖,还是像《美国派》那些青春校园片一样把重点放在汤姆儿子的成长上,显然也无法判断。所以为了打破这平静如水的沉寂,为了推动剧情的发展,必须得有偶发的事件的介入,于是两个抢劫分子便闯入了即将打烊的小咖啡店……

在整个抢劫过程中,汤姆首先表现得像普通人一样唯唯诺诺,软弱无力,然而抢劫分子越来越过分的暴力行为却激起了他内心的反抗欲望。他将滚水泼向对方,再用对方的手枪将他俩一一击毙(在这里大卫.柯南伯格开始了他的血腥和残酷,居然将其中一人被打爆了的头颅血淋淋地展现给观众),虽然在此过程中自己的脚也受了伤,但其矫健的身手还是向我们传递着这样一个信号:他绝对不是泛泛之辈,以前肯定有一段激情澎湃的“戎马生涯”。

而由于这次英勇行为,汤姆成了这个小镇的英雄,人们为他欢呼,媒体为他忙碌,可他却一点高兴不起来。因为他这次迫不得已的显露身手预示着:平静的生活将离他远去,接下来会是无穷无尽的麻烦。

果然,仇家很快便找上门来,威胁着他的家庭,使他每天都生活在惶恐之中。但他始终不愿将自己的过往经历告诉给家人,以至于他的妻儿感觉眼前所面对的越来越像是一个陌生人,本来一团和谐的美好家庭正逐渐走向崩溃的边缘……
其实影片对待暴力的态度既不像吴宇森那样尽力去美化,也不像某些影片那样刻意去批判,而是采用一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东方式处世哲学。汤姆每次杀人都是迫于无奈,对方的咄咄逼人使得他再无后路可退,唯有以暴制暴,杀他个片甲不留。所以这不禁又让我想起了《和平饭店》中的杀人王阿平,封刀封了十年最后还是操起屠刀,杀光所有想杀他的人;另外还有《新少林五祖》中洪熙官的儿子说的那句“忍无可忍,就无需再忍”。没办法,有人的地方就有贪欲,有贪欲就有冲突,有冲突也就会有暴力,“退出江湖”只不过是一句口号而已,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啊!
暴力会引发新的暴力!在影片中,如果没有那两个匪徒打劫,汤姆也还会像普通人一样,安安静静地过着自己的日子,即便他以前有过多么黑暗的经历,也都已经成为了过去;如果昔日的黑帮不再找汤姆的晦气,汤姆也不会为了自己的妻儿,将他们一举全歼。“黑的”就永远是“黑的”,这无助于解决暴力,只能是演变成以暴制暴,恶性循环下去。应该说,也许汤姆是幸运的,他杀光了以前的仇家,终结了这次暴力,可现实能这样吗?那些被他杀的人的亲人就不会报仇吗?恐怕恩怨是不会停止的。个人如此,国家、党派、宗教等等也是一样的,有些国家不就是想用“大棒”政策强加于其它国家之上吗?结果恐怖主义在全球爆发,自己的本国也不能幸免。不难看出,导演是想通过《暴力史》展示的暴力循环中的一节来引发观众对于暴力起因和发展的思考。

影片的最后,汤姆终于杀光了所有的仇家,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了家中。此时,妻子带着儿女正在吃着晚餐,面对他的回归有些茫然不知所措。但年幼的女儿却主动去为父亲准备好晚餐(女儿这个角色有些象征的意味,代表着人类纯真善良的本性,暴力的意识还没有移植到她脑海中去。同时,也指出家庭的温暖才是抹平暴力创伤的良药。),接着儿子也将食物主动递到父亲面前,再加上妻子原谅的目光,被“暴力”折腾够了的一家四口子就在这寂寞无语的温情中重新达成了和解。
大卫-柯南伯格就是用这样一种较为常规的方式来挖掘一个“普通”人的过去,男主人公汤姆一直在“好男人”和“杀手”两个角色间来回徘徊,多年的杀手生涯使得他厌倦并痛恨暴力(这点从他教训儿子的那番话中可以看出),但到了关键时刻却又不得不再次运用暴力来解决问题。影片是挣扎的,矛盾的,却在最后给了一个近似大团圆的结局,算是导演迫于市场需要的一次妥协,但无形中也削弱了影片的表现力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