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男人,一个女人,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下相遇,出于某些或大或小的原因,他们总是合不来,他们互相鄙视,互相攻击,甚至互相拆台,一出出闹剧让人啼笑皆非,可是当这两颗心平静下来时,才发现原来他们彼此已经相爱。——这就是好莱坞最经典的“欢喜冤家”式的电影格局,而这种格局的开创恐怕就要算是那部老电影《一夜风流》了。

能够成为好莱坞影史上一部标杆式的喜剧,《一夜风流》的成功是立体的,因为相比银幕上的嘻笑逗乐,它的幕后也充满了谐趣。

影片筹拍前期,卡普拉两手空空,只有一个剧本,后经哥伦比亚的大老板哈里-科汉斡旋,从米高梅借来了克拉克-盖博,又从派拉蒙借来了克劳黛-考尔白,这才凑足了剧组的三巨头。然而,拍摄期间盖博和考尔白这两位雇佣兵也是大摆明星谱,丝毫不给卡普拉面子。幸好,卡普拉早习惯了和好莱坞的星星们玩太极,影片里的许多传世桥段就是在三人的勾心斗角中诞生的。比如,拿了两倍片酬并且只抽出四个星期拍摄的考尔白拒绝在银幕前过多裸露自己的身体,于是卡普拉想出了在房间内架设一道“耶利哥墙”的绝妙点子。此外,在拍摄考尔白露大腿拦车的场面时,这位牺牲假期工作的女星依旧拒绝配合,卡普拉遂找来一位腿粗如牛的替身代替,为了不让观众认为自己的身材糟糕至此,考尔白这才忙不迭的要求自己上阵,最终顺利完成了这一香艳镜头。

《一夜风流》上映后,影评人对其没啥感觉,但影片却因自己的平民姿态俘获了大量观众的心。次年的奥斯卡上,它一举囊括五项主要奖项,是第一部完成所谓“奥斯卡大满贯”的影片。《综艺》评价道,这是一部让美国陶醉的划时代喜剧。


向朋友们提到《一夜风流》这部电影还有其它的原因,那就是想说一说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和它的创史人。
哈里-科汉(《一夜风流》的制片人)初次接触电影业是托哥哥的关系进环球打了份小工,熟悉了相关流程后,科汉和哥哥及另外一位朋友合伙办起了一个名为CBC的电影公司,这也就是哥伦比亚的雏形。由于预算低、拍摄影片粗糙,CBC的早期出品作品被好莱坞讥讽为“咸牛肉加卷心菜”,公司更名为哥伦比亚后,在科汉的精心打理下,稍有起色。当时其它的大制片厂商均有自己的签约演员与导演,哥伦比亚没有资金这么干,只能是每每拍片前到各大公司借人,然后让自己旗下签约的二三线演员充当配角,更为绝妙的是,为了拥有自己的导演人才,科汉不惜培养公司的编剧、演员、作曲家等学习相关技术,转行当导演。科汉一心扑在公司上,甚至为了激励下属推行独裁式管理,据说哥伦比亚的摄影棚四周都安装了窃听器,以方便科汉随时随地监控自己的下属。在其身边服务了23年的摩尔-霍华德说,他就是那种典型的双面性格,他可以在下午大声训斥和辱骂导演和演员,又会在晚上的宴会上向他们表达自己诚恳的敬意。

科汉一生没少折磨那些明星,约翰-韦恩便是受害者之一。在哥伦比亚还是默默无闻的小卒时,韦恩因顶撞科汉被辞退,随后他数月找不到工作,才知道事后科汉给各大制片厂老板打电话,诬蔑其酗酒、怠工,让任何人不得雇佣他。盛怒之下的韦恩冲进科汉的办公室,几乎掐死对方,并就此发誓不再拍摄哥伦比亚出品的影片。尽管科汉性格顽劣,但却激发了好莱坞的无限创造力,日后以他的性格为蓝本塑造人物的作品不在少数,布罗德里克-克劳福主演的《当代奸雄》和《降帐海棠春》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看《一夜风流》这样的好莱坞老电影,让我想到了现在的好莱坞。也许现在的好莱坞是应该向前辈们好好学习一下了,没有创新,只是一味的坐吃山空,势必要走向灭亡,再绚、再神奇的特效也只不过是一件华服而已,而观众要看的是本质上的东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