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慕尼黑》

标签:
影评电影慕尼黑惨案斯皮尔伯格巴勒斯坦影评/乐评回顾经典文化娱娱乐 |
分类: 影评 |
影片的叙事开始于震惊全球的慕尼黑惨案。1972年9月5日,在慕尼黑参加奥运会的11名以色列运动员和教练员,被一群巴勒斯坦武装分子绑架并且杀害。在慕尼黑事件发生后,以色列政府一方面表面上保持低调,而另一方面却秘密命令特工组织“摩萨德”派出了以男主人公(艾瑞克·巴纳)为首的一个特工小组,开始向筹划慕尼黑惨案的巴勒斯坦幕后相关人员复仇。在一系列暗杀行动全面展开的同时,特工小组的成员们发现他们已经陷入了危险,而他们本身对于行动正确性的怀疑,也在与日俱增。
排除思想性不谈,就叙事而言,影片仍然做到了步步惊心,不失为一部节奏紧凑,相当好看的惊悚悬念电影。从慕尼黑惨案开始,到男主人公接受任务,再到暗杀一个个的目标人,环绕在主角周围的线索渐次复杂,而潜在的危险也接踵而至。暗杀名单和男主人公的心理,是两条互相交织的线索,清晰的将悬念、危机、迷惘、恐惧和盘托出。而在暗杀事件中渐渐显露出的复杂的国际政治态势,显示这不是单纯的特工游戏,也绝非代表国家的政治使命,其中复杂的滋味,正是导演希望通过电影,通过男主人公的眼睛来表现的。
如果说斯皮尔伯格十几年前拍《辛德勒名单》,是本着身为犹太人的责任感甚至使命感,来表现大屠杀中人性的冷酷麻木和温暖伟大。那么《慕尼黑》则是在表现几十年前发生的人间悲剧的过程中,导演对于人性更深入的一次思考,甚至包含了对于仍然存在于当前世界的种族对立、恐怖主义、人道立场等等多方面的思考。据说,在这部影片上映后不久,曾经有评论认为影片质疑了反恐行为的正义性。说这种话的人,只能说完全没有理解这部电影本身。《慕尼黑》所展现的角色们在那个年代所遭遇的困惑和恐惧,无奈和挣扎,在当今的世界依然存在。而且这一次,在人性残忍的阴影下挣扎的不止有无辜的犹太人,还有站在他们对立面的穆斯林。我毫不怀疑,斯皮尔伯格在电影中鲜明的反对恐怖主义,但是他对于制裁恐怖主义的手段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是否以生命换取生命就能够永远消弭失去所带来的伤痛?还是只能加深业已存在的人类关系中的裂痕?生存的权利,人道的立场,是否因为种族的不同就变得模糊不清甚至不再重要?在《慕尼黑》纷繁复杂的国家、种族、个人的彼此伤害当中,提出了问题的那个斯皮尔伯格,比任何一次都要心情沉重,同时也令人敬佩。
斯皮尔伯格擅长举重若轻,在电影的镜头下,他没有让主角特工们变成英雄,但他们也不是丧心病狂的恶魔。第一次执行任务,他们也有恐惧得不敢开枪的时刻,他们也在撤离的时候因为慌张把自己随身的东西遗留在现场。最真实也是最震撼的处理是,这一切行动的进行,虽然背负着来自国家的命令,但面对的依然是这个真实无比而又荒谬无比的世界。所以特工们在一次暗杀行动和等待下一次来临的过程中,导演反复的表现他们做饭、吃饭的段落,和暗杀交叉进行,一点都不夸张和特意,因为这就是真实的情景。他甚至让某些细节有着即荒谬又喜剧的效果。最戏剧化的一幕,来自于在其中的一次暗杀行动中,犹太人特工与巴斯克分离主义组织成员同住一屋。虽然有着不同的信仰,但他们都希望有自己的国家,过安宁的日子。然而现实是残酷的,犹太人特工是来暗杀巴勒斯坦人的,而巴斯克成员是来保卫巴勒斯坦人的。第二天夜晚,两组人就成了敌人,昨天还在一起谈话听音乐的朋友这时却倒在自己的枪下。这样的真实和荒谬,其实都是来自于清浊难辨的现实世界和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利益。在影片的后半段,男主人公总是处在杀人后被追逐的无法摆脱的恐惧中,越来越怀疑任务的目的和意义。他在一开始接受这个任务前曾经对妻子说,我无法原谅我自己放弃接受这样一个任务的机会,我知道将来我会后悔。当时的他一定怀着复仇的正义感和对于国家的使命感,因为电影提到了他的父亲也曾经是以色列历史上的一位英雄。然而他的线人告诉他,他永远不会了解行动后面的真正目的,他看到眼前不同集团的人们以不同的原因被射杀,他目睹伙伴一个个从身边消失,他同时听说被杀死的那些巴勒斯坦官员,很快就换上了比他们的原任更凶残的代替者。在事件的真相逐渐显露在他面前的时候,他终于不可抑制地陷入了崩溃。
斯皮尔伯格在演员的选择上向来别具匠心,当年的《辛德勒名单》人人出彩,却并没有大明星助阵。如今的《慕尼黑》依然如此,主角艾瑞克·巴纳有很多内心戏,那种莫名的恐惧和内心的人性苏醒,非常出色。其余的几个以色列特工配角,其中包括了新一届007人选丹尼尔·克雷格,还有老戏骨杰弗里·拉什,都很符合角色本身的定位,绝不抢戏。约翰·威廉姆斯的配乐悲怆,仿佛从银幕深处穿来的高亢的女声,将陷入这个事件中的所有人物的无奈,将面对无数反人性的行为的整个人类的无力,表现得凄凉而直接。另外在贯穿全片,以男主人公梦境形式交代的慕尼黑惨案的整个过程中,音乐的效果进一步深化了永恒的人性悲剧这个主题。
电影似乎在不该结束的时候结束了,男主角和以色列特工的负责人见面,提出他心中存留依旧的问题。这位负责人没有回答他心中的疑问,只是跟他说,你还有家,回家去吧。电影嘎然而止,与片中的男主角一样,我们都没有得到应有的答案。尽管男主角在问,既然那些恐怖分子,那些恐怖事件的幕后操纵者犯了罪,为什么我们不选择让他们受到应有的审判?但显然,连男主人公本身,都对于应该用何种方式来停止无休止的人与人之间的残杀,而失去了信心。如果说《辛德勒名单》里面还有小女孩的红衣来代表一丝的希望,那么《慕尼黑》提供给我们的,就只有无数的问号。40年过去,11名以色列人的生命永远留在了慕尼黑血腥的夜晚,片尾的字幕提醒我们,此后的几年内,被怀疑与慕尼黑惨案有关的巴勒斯坦十几名相关人士,也付出了他们的生命。而看看如今并不清明的寰宇,依然有因为本身的苦难而将炸弹投向无数陌生人的恐怖分子,依然有为了制裁反人类的罪行而向无辜的平民轰炸开枪的行为,依然有绵延了上千年的仇恨在某块土地上制造的流血事件。斯皮尔伯格不是“万能”的政治家,《慕尼黑》的编导也无意为这依然千疮百孔的世界提供修补的良药,只是,每个看完本片的人们,能够因为片中的角色们并非偶然的命运做一点思考,那才是拍这部电影的人们所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