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色电影可能是所有电影类型中最具颠覆性的一类,它贴近我们的现实世界,极力展示现实中的残酷与反复无常,在它黑暗的气氛中早就没有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一所谓的真理,取而代之的是最终的赢家往往是最心狠手辣的魔鬼。也许有些人会认为,黑色电影崇尚的是暴力、金钱、强权、阴谋、血惺等阴暗的一面。而这样的理解却只能说明太过肤浅,真正的黑色电影往往是想警示人们,如果邪恶战胜了正义,那后果就如电影中所描绘的一样可怕。
大卫-芬奇的电影总是带有一定的黑色风格,但每部作品的黑色程度却不相同,比如《本杰明-巴顿的奇事》就只停留在表面,而《七宗罪》却是完完全全的一黑到底,成为了电影史上最黑暗的电影之一。如果朋友们想进入到这部电影中,可能会需要打开手电筒了(开个玩笑)……

阴雨的天气开始笼罩着这座城市,就像垂死的人被索命鬼紧紧缠绕着一样,在这种的天气里往往不会有什么好事发生,果然一起连环凶杀案开始了。资深冷静的老探员沙摩塞与血气方刚的年轻探员米尔斯开始调查这起神秘的案件……

第一个受害者是一个胖子,他被人强行灌入大量的食物而被活活地撑死,凶手在现场留下了“饕餮”的字样;第二个受害者是一名律师,他被人杀死在办公室,除了被展示大量贪污证据外,凶手在现场留下了“贪婪”的字样;第三个受害者是一个无业游民,他被人绑在床上用营养液来维持一丝的生命长达一年之久,凶手同样在现场留下了“懒惰”的字样。这一切都说明凶手是有目的的杀人,他留下线索就是想让警方知道这一点。沙摩塞与米尔斯也察觉到了这一切,他们很快就发现凶手是按照天主教中的“七宗罪”来杀人的,而所谓的“七宗罪”是指撒旦的七个恶魔的形象代表七种罪恶,它们分别是:傲慢
(Pride),嫉妒(Envy),暴怒(Wrath),懒惰(Sloth),贪婪(Greed),饕餮(Gluttony),以及欲望(Lust)。不仅如此,种种现象还表明这个凶手城府极深,做事不露任何马脚,这让老少两位探员感到非常的棘手。

然而,凶杀没有停止,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因“欲望”、“傲慢”而死的受害者陆续出现了,可是正在警方对案件毫无进展时,凶手却突然前来自首……

《七宗罪》从一开始就把观众带到了黑暗之中,阴雨的天气、神秘的宗教、离奇的凶案现场,处处都被黑色包裹着,这让观众不由得产生了一种透不过气来的压抑感。然而这仅仅是表面文章,真正的黑色却在于剧情那一幕幕凶杀后的风回路转。自首的凶犯声称还有两具尸体警方没有找到,他愿意带领沙摩塞和米尔斯前去寻找。可到了目的地,等待两名探员的却是一只盒子(这里暗表,里面装着米尔斯妻子流产下的婴儿),凶犯平静地告诉他们,自己嫉妒米尔斯警官的幸福生活,他想拥有米尔斯的妻儿。暴怒的米尔斯失去了控制,开枪打死了凶犯,自已却成了待死的囚徒。影片的最大的黑暗也在于此,凶手完成了最后的两项罪名:他自己是“嫉妒”与米尔斯的“暴怒”,成为了“功德圆满”的胜利者,而警察最后却成为凶手计划的执行者,这是对社会和人生的讽刺?是对茫茫之中天主那七大信条的不可抗拒?还是象征了这多罪该罚的人世间的混乱的生活秩序?恐怕观众只有在惊诧中去思考了。

在电影里,七罪、七罚、七次下雨、故事发生在七天,甚至结局也由罪犯定在第七天的下午七时,无处不在的“7”暗示观众:它是宿命的罪与罚。既然如此,宿命的悲剧是必定要属于人间的,“上帝”作为“授意者”和“观望者”,参与了整个事件。冷血杀手作为传道者莅临人间,最终以身殉道。从某种角度看,悲剧中没有正邪的区分,作为渺小的人类,只能接受宿命的审判。

《七宗罪》向人们呈现了一个变态的宗教杀手。芬奇无意用血淋淋的感官刺激和大量的追逐场景来达到使人恐怖的效果。他并非对杀戮场面进行简单的电影图解,而意在揭示这种杀戮后面的东西。这部电影塑造了与以往电影中截然不同的一类杀手。《七宗罪》中的杀手杀人并非是因为嗜血,而是有着强大的理论信条加上妄念来实施他自以为的通过“审判”和布道来拯救的目的。这才是最可怕的。这个杀手也许平时连一只鸡也不杀,但是他找到了依据来实施对人的毛骨悚然的谋杀。这种恐怖并非是亲眼看到某种可怕场面时感官的自然反应,而是心理上的恐怖。这使得《七宗罪》这部看起来像是侦探片或类型化恐怖片的电影脱离了这些窠臼,而与美国社会现实生活建立起了心理上的联系。
一个不正常的社会是产生这样的杀手的根源。现实生活中美国持续不断发生的连环变态杀手事件也在电影中不断有所反映和体现。然而,现实中以完全相同的手段进行残害的杀手虽然还没有发现,但却有很多在精神气质和思想观念上和他十分接近的人,让我们想想世界各地近年来出现的邪教组织和连环杀手:太阳圣殿教、奥姆真理教、吉姆·琼斯、邮包连环杀手大卫·卡钦斯基……最终都是以悲剧收场。

《七宗罪》使人们接触的是最黑暗的人性的一面,尽管它是虚构的,可是它的气息已经进入了现实的思绪和情感之中。正像片中老侦探说:“如果我们抓住了John
Doe
(杀手),而他本人就是魔鬼和撒旦的话,那也许是我们所期望的。但他不是魔鬼,他只是一个人……”有什么能比一个人做魔鬼的行径更为恐怖的吗?但更为恐怖的是,杀手的动机是以宗教为名义的。在杀手的彻底疯狂里似乎还有某种理智,这是最恐怖的事情。这部电影并非是关于杀戮,并非是关于一个人如何干出魔鬼般的行径的,而是关于那种杀戮的动机,以及这个动机的由来和它后面的东西。


关于演员方面,似乎人们一提到这部电影总能第一个想到英俊潇洒的布拉德-彼特。的确,彼特饰演的米尔斯警官年轻气盛、血气方刚、冲动易怒,他总是想极力证明自己的价值,却因为缺乏经验与耐心而屡屡受挫。在影片中米尔斯是一个张扬的人物,这与摩根-弗里曼饰演的年老警官沙摩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米尔斯的性格展示也为以后凶手利用他完成最后的“七宗罪”埋下了伏笔。而摩根-弗里曼饰演的沙摩塞警官在这部影片中很像是一面镜子或者是一条纽带,他用经验、智慧和冷静的刑侦探案过程向我们揭示了凶手的高明与诡异。同时,在与米尔斯的共同工作的过程中,也衬托出了年轻警官的浮躁与暴怒。弗里曼凭借他那不温不火的演技将这部电影有效地串联了起来。

如果说,布拉德-彼特与摩根-弗里曼这一老一少的表演还算是精彩的话,那么凯文-史派西饰演的宗教杀手就只能用“叹为观止”来形容了。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大卫-芬奇会选择凯文-史派西扮演宗教杀手这一角色,但是我们知道这个决定真的是太明智了。凯文的表演充分展现了这个杀手的一切:冷静、睿智、博学、彬彬有礼、偏执……当他微笑着对布拉德-彼特说:“你们一直在找我……”观众会仿佛觉得自己看到了上帝.他是那样的胜券在握,来自首明显是出于自愿,以至于每个人都知道最精彩的肯定是这之后。在审讯室里他还是那样的坦然自若,装着红茶的小口袋被他拿在手里玩来玩去。然后,最精彩的就是他在汽车里的那段对话了,他平静的看着远方,令人震惊的理论就这样坦然的说了出来……

《七宗罪》无疑是大卫-芬奇最完美的代表之作,观众们除了为他鼓掌,为他流泪,真的没有什么别的可作。在写这部电影的影评时,我有很多地方只能欲言又止,因为这其中的精彩必须要到电影中才能领略。所以,我真心的希望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们马上去找来看一看;而那些看过此片的朋友应该明白,《七宗罪》是值得再次认真回味的。最后,借用影片中老警官沙摩塞先生的一句话作为结束,“海明威说:‘这个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们为它奋斗。’但我只同意后半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