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片《世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根据张洁的同名小说改编,本身的剧情并不曲折复杂,甚至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出来,那就是女作家在八十岁的老母亲患病后与母亲相处的最后一段日子。但在这个过程中,影片展现出来的点点滴滴涓涓细流却像一场下不完的雨,慢慢地浸润到每一个人的心中。

事业成功的女作家诃回到北京看望八十多岁高龄的母亲,母亲和心爱的猫及雇用的小保姆住在一处简陋的家里,母亲对女儿的成功和能常在自己身边而高兴,平日里在家的一举一动却十分的小心谨慎。尽管母亲对电脑感到新奇,可每当诃用电脑写作时,从不敢上前一步,生怕弄坏了它,就连剁个猫食也会事先歉意的和女儿打个招呼……
但是,自从诃经常在母亲身边以后,她发现了许多的问题。为了减少给女儿带来经济上的负担,母亲依旧省吃俭用,诃买的水果及一些食品她舍不得吃,直到在冰箱里全发霉放烂了,气得诃对母亲发脾气。

因为歌颂母爱的影片很多,所以表现这样一段只由母女二人构成的情感冲突既很容易又相当困难。每个人都有母亲,影片中的种种细节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然而也正因为每个人都有切身体会,如果导演的处理多一丝夸张和矫饰,很容易就会获得与期望相反的效果。不过出人意料的是,电影处理得很不错。母亲病了诃带她到医院做了检查,还做了手术,并担当起照顾母亲的任务。但长时间的服侍,加上还有新书要写,母亲的旧房子在装修,使诃变得消瘦疲倦、心情焦躁。诃认为母亲太不体恤自己的劳累,有时态度粗暴地把母亲训斥一通。可是诃却没有发现母亲的面色始终那么灰败,性格也变得像个小孩子一般,夜晚时常做梦说梦话,而白天则经常是一副痴呆的样子,时常像小孩子一样吵闹,并且愈演愈烈。

大夫曾告诉诃,母亲脑萎缩很厉害,并告诫诃要让她多锻炼。所以一段时间里诃用尽心机使出许多招数去试探、激励母亲,拿话吓唬、刺激,情急之中诃甚至买了跑步机要母亲锻炼,但是却依旧毫无效果。确切地说,《世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是一部令所有为人子女的人们深刻自省的影片。故事中的中年女作家对她老母亲的爱,以及爱到极致恨铁不成钢反生怒的表现方式,她的逆反心理和美好愿望的对比,构成了这部电影的主要力量。诃就像一面镜子,从她身上我们既看到自己对母亲的爱,又清晰地照见了我们自私的灵魂。在母亲生病的时候,所有人都会像诃那样风风火火、心力交瘁,但每个人都更希望这一切赶快成为过去,希望母亲快点恢复健康,但内心更希望自己能够尽快回到正常的生活秩序中去。没有多少人会真正感觉到和母亲的相处也是随时会如露水般转瞬即逝,更没有人会认识到所有人中最辛苦和彷徨的其实是生病的母亲。每个人都一厢情愿地认为来日方长,手头上没忙完的工作和正在读书的孩子,似乎都比养育了自己的母亲来得重要。影片寻找了这样一个真实得近乎残酷的角度去正视我们的内心,也是为了试探我们心里究竟有多少对母亲的爱。

诃与母亲两人都在随时随地为对方着想。诃为了妈能早日康复,狠着心让母亲锻炼;母亲不忍看女儿为自己着急,依旧努力尝试着各种毫无效果的练习。但是谁又能想到,这一切的结果却是那么残酷。除了斯琴高娃这位实力派演员之外,电影中母亲的扮演者黄素影将一位经历了无数风霜雪雨人世沧桑,却始终别无所求坚强生活的母亲刻画得亲切而感人至深。母亲自始至终都担心给女儿添麻烦,始终把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二位,甚至在情绪上都尽力做到平静、淡然,生怕引起女儿的伤感,只有在神智并不十分清醒的时候,我们突然听到母亲激动的嗓音,方能体会到一点母亲一生中曾经受过的苦难和抹不去的伤痕,而这一切在平日里都被母亲的平和幽默所悄悄掩盖。

作为人类最纯粹的一种情感,母爱在电影中是个永恒的主题,不管是作为一条明线来歌颂,还是作为一个符号左右着一个人的成长和生活。母爱在电影中的表达方式都是私人化的,是个人情感的抒写。电影的最后,母亲终究还是去世了。诃的女儿从国外回来为祖母奔丧,诃看着她,仿佛又回到开头,母亲盼望自己的殷切神情。如果生命是一场接着一场的轮回,那么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留下的遗憾越少越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