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4年的时候,蒂姆-伯顿刚刚结束了《蝙蝠侠》第二集《蝙蝠侠归来》的拍摄,同时他还监制了木偶逐格动画片《圣诞夜惊魂》,这些票房口碑俱佳的作品为蒂姆-伯顿在好莱坞赢得了很高的声望。好莱坞一贯的准则就是名望越大,自由就越多。因而蒂姆-伯顿得以拍摄一些个人风格更加浓郁的作品,影片《爱德-伍德》就是产生于这一时期。

影片一开始就洋溢着一种与众不同的诡异风格,伴随着阴森、可怖的音乐,演职员表出现在一块又一块的墓碑上,这又是典型的蒂姆-伯顿式的黑色幽默,虚张声势中,透着智者的冷笑和自嘲。刻意粗糙的模型和置景,配以煞有介事的雷声和闪电,似乎暗示着这个电影将要狠狠揭开好莱坞的老底儿。黑白的画面则在不知不觉中将我们带回到1940年代……

巨大的片场、忙碌的人群、虚假的异国情调被搬来搬去,这就是40年代的好莱坞,美国电影的黄金时代。约翰尼-德普饰演的主人公爱德-伍德是一个不入流的导演。不!更确切地说,他是一个怀揣导演梦想的小场工。爱德-伍德混迹于片场,为得就是实现自己的导演梦。他削尖了脑袋,试图抓住一切机会,但结果往往令人失望。

在影片中,爱德-伍德曾与一个粗俗的制片人之间有一场关于好莱坞电影的对话,尽管看似荒诞,但却道出了美国一个重要电影类型B级片的本质,B级片一般指的是那些投资少、制作周期短的影片,它在40年代主要用于影片放映正片前的加片放映,所以又称第二电影。B级片往往制作非常粗糙,为了在低技术标准下尽量吸引观众,这一类型
的影片大都以追求感观刺激为己任,恐怖、科幻、鬼怪、警匪等等滥俗的题材是绝对主流,尽管它从来不能登上大雅之堂,但由于它处于庞大的电影工业的底层和边缘,评论界的目光关注不到那里。影片的投资人更是三教九流,他们对电影基本上一无所知,因而很少干涉影片的拍摄,因此B级片的创作是相对自由的,这些特点使得B级片的创作群体集合了一批默默无名,但却野心勃勃的电影人才。B级片对于蒂姆-伯顿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许多B级片的导演和演员都是蒂姆-伯顿儿时的偶像,影片主人公爱德-伍德的原型就是其中之一。

一天,郁郁不得志的爱德-伍德偶然间路过一家棺材店,他被店中的某个景象吸引住了,一位老人静静地躺在一口敞开的棺材里,老人并没有死,他正在为自己选购一幅合适的棺材。那凝重的气氛和老人那似曾相识的面容令爱德-伍德突发了灵感……缓慢推动的镜头预示着这个水平不高、野心不小的艺术青年的机会到了。爱德-伍德穷追不舍的这个名叫路格西的老人是B级片中以扮演吸血鬼德古拉而闻名天下的老名星,爱德-伍德就是他的崇拜者之一,他想尽办法和路格西先生套近乎,为的是想拉这位过气的大明星来出演自己的电影,因为他深知B级片的规律,有了明星才可能有票房,可能有票房才会有投资。

路格西的名声果然为爱德-伍德争取来了导演的职位,他飞速地完成了这个剧本,这个剧本不但将成为他的电影处女作,还将成为他向心爱的女朋友吐露小秘密的自白书。电影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开拍了,身兼编剧、导演、演员多职的爱德-伍德以自己那饱满得几乎泛滥成灾的激情投入到了处女作当中……

这部电影是一部怎样的电影呢?简而言之,它是一个吸血鬼加异装癖的大拼盘。同时因为胶片有限,爱德-伍德还找来了一些草原野兽的纪录片镜头,就这样把这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生拼硬凑地剪在了一起,不过在爱德-伍德看来,这些可都是难得的天才之作。

影片的结果可想而知,爱德-伍德满腔热情换来的是当头一盆冷水。然而,无可挽回的失败和痛彻心扉的羞辱似乎都丝毫不能损害爱德-伍德对于电影的热爱。他想尽了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的办法继续着他的电影梦,他以大无畏的精神继续拍摄着一部又一部烂到无法抑止的作品,而正是这样的坚持和信心使得我们不由自主的从嘲笑转而肃然起敬。《爱德-伍德》这部影片是一部好莱坞小人物的辛酸史。蒂姆-伯顿在向对自己影响巨大的B级片致敬的同时,更是将个人在好莱坞奋斗的艰辛同前辈的艰辛一同摆上了台面,这从另外一个角度也是对于好莱坞制片体制中急功近利、磨灭天性的特征的一种反讽。

在《爱德-伍德》的拍摄现场,蒂姆-伯顿体现出对于B级片模式的精确把握。影片大部分时候以一种戏中戏的面貌出现,片中的爱德-伍德在拍滥俗的B级片,而影片的导演蒂姆-伯顿则在拍那些拍B级片的人。在这部影片中,蒂姆-伯顿运用了大量的B级片元素,但却利用戏中戏的形式将B级片拍摄中那些粗俗拙劣的因素有效地过虑,这是一种两全其美的方式,因为它在使影片更加精致的同时,还能保持B级片的新鲜活力。卓越不凡的导演手法使得《爱德-伍德》成为了电影史上仅有的一部制作精良的,向B级片致敬的B级片。在蒂姆-伯顿的作品序列中,这部电影被认为是他个人风格最突出,同时也是最优秀的作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