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欢电影的朋友们一定会记得1994年。在那一年,好莱坞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低俗小说》、《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等等,都向世界影坛证明了好莱坞的实力。然而,好莱坞有自己的诟病,商业化的运作只考虑金钱却忽视了艺术的创造性,于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好莱坞的电影变得越来越暗淡了,好的电影如凤毛麟角,有特色的导演更是少的可怜。就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一个电影人脱颖而出了,他就是好莱坞的鬼才——蒂姆-伯顿。蒂姆-伯顿是如今的好莱坞电影导演中你所能够想象到的最后一个有可能被称为大师的人了。当斯皮尔伯格或者乔治-卢卡斯这些人早已经得到人们认可的时候,蒂姆-伯顿尚在通往大师的走廊里徘徊。对于他的个人以及他的作品,还是需要时间的认定。

1989年开始拍摄的《蝙蝠侠》系列是蒂姆-伯顿商业化程度最高的作品,同时也是一块让他进入好莱坞一线导演行列的敲门砖。这个电影系列中对于好莱坞烂俗的商业元素的运用也一直是蒂姆-伯顿为人所诟病的地方,但它同时证明蒂姆-伯顿并非一个冥顽不化的人。游走于好莱坞类型片的世界当中,通过类型片来表达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一直是他的电影最重要的特点。

《剪刀手爱德华》是蒂姆-伯顿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很多人认定这部影片中由约翰尼-德普饰演的造型怪异、内心纯净的剪刀客其实就是蒂姆-伯顿本人,《剪刀手爱德华》可以视为是蒂姆-伯顿的一幅自画像。可是在阅尽了那些光怪陆离的影像之后,我们不由得怀疑蒂姆-伯顿究竟是谁呢,动画师、导演、技术至上的电影狂人还是永远长不大的电影顽童?他那频繁出现在镁光灯下的身影,他那羞涩的笑容,究竟是体现了他的内心,还是掩饰了他的内心?不过将蒂姆-伯顿认定为一个电影天才恐怕没有多少人会表示反对,从1978年加入电影行业开始算起,这个怪模怪样的美国人几乎每拍摄一部作品都会掀起惊世骇俗的波澜,他将自己那独特的个性渗透进他的电影的每一个角落,奇妙而诡异的场景,阴郁而敏感的人物,时而冷酷时而温暖的情节,蒂姆-伯顿用自己那与生俱来的怪诞而敏感的表达方式改造了千篇一律的好莱坞类型片。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商业电影的侵蚀之下,直到如今他仍然坚持着自己那种独特的方式,他的影片个性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反而是愈加的鲜明。

2005年到2006年期间,蒂姆-伯顿一反常态地连续推出了两部电影作品《查理的巧克力工厂》和《僵尸新娘》,证明他在经典童话和黑色电影的两条路上都能够跳起游刃有余的舞蹈。他总是能够将一些司空见惯的电影场面赋予崭新的含义,在电影技术方面,他甚至具备将一些阵旧的手法起死回生的手段,他在个人的世界中挥动空空妙手,他的所作所为不合时宜却总能逆流而上,对于电影而言,他是在重复还是在创新?

年近50的蒂姆-伯顿在迄今为止长达二十多年的电影生涯当中仅仅拍摄了十余部作品,他并非一个高产的导演,但颇为难得的是,这十余部作品却几乎部部是影史上的经典。对于中国观众和影迷而言,即便不熟悉蒂姆-伯顿这个名字,却也很难对于他拍摄的这些电影置若罔闻。在这里,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蒂姆-伯顿的电影世界,走进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电影天才。
1958年,蒂姆-伯顿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伯班克市,这里是美国影视娱乐业的核心区域之一,许多电影公司和电视台都将摄影棚搭建在这里,蒂姆-伯顿一出生似乎就和电影有了无法割舍的渊源。小伯顿的童年是孤独的,他由自己的祖母抚养长大,多数时间里他是一个内向而孤僻的孩子,最大的爱好就是躲在房间里画画和看电影。蒂姆-伯顿在童年时代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天份,他的想象力驰骋在神秘、诡异的虚幻世界当中,无论是幽灵、古堡还是吸血鬼,这些具有浓郁的哥特式风格的元素总能够引起他无限的联想。1978年,蒂姆-伯顿从加洲艺术学院毕业之后进入著名的迪斯尼动画公司,从此他正式进入电影行业,而他那独特的电影风格也开始一步步地形成。

蒂姆-伯顿的电影生涯一开始并不顺利。当时,他作为动画师供职的迪斯尼公司生产的大部分是一些糖果一般的甜腻动画片,无论色彩还是人物造型都强调暖性和可爱的模式,而蒂姆-伯顿最热爱和擅长的则是黑暗、阴冷而高亢的哥特式风格。他在迪斯尼期间执导拍摄了一部名叫《文森特》的动画短片,这部仅有五分钟的粘土动画片,表现了一个名叫文森特的小男孩的孤独生活,他的脑子里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古怪而新奇的念头,但却受到成人社会的压抑,他陷入到深深的孤独之中,活在冥想中那充满鬼怪的世界里。《文森特》已经具备了初步蒂姆-伯顿式的哥特风格,阴郁、神秘、黑暗的氛围在每一个镜头中洋溢着,甚至是人物的造型也是蒂姆-伯顿的经典模式,尽管只是一部动画片,主角文森特的造型和剪刀手爱德华却惊人的相似。《文森特》拍摄完成之后,迪斯尼公司的高层认为,这部作品恐怖、阴暗,不适合儿童观看,因而将之封杀。回忆起那段时间,蒂姆-伯顿觉得非常苦闷,他感觉自己如同是一间僵尸工厂的作业员,每天机械地重复着毫无意义的工作。幸好那个时期已经成为永远的过去,蒂姆-伯顿与生俱来的天赋还是支撑着他渡过了创业最艰难的初级阶段,很快他得到了拍摄大制作影片的机会。

蒂姆-伯顿所心仪的哥特式风格,最早是一个建筑学的概念。在中世纪的欧洲,一种以尖顶大教堂为最显著特色的建筑风格大行其道,这种风格往往利用笔直的立柱、高挑的天顶、多尖的拱门营造出升腾的感觉,而彩色的玻璃和建筑空间中大量存在的纵向延伸的线条则勾勒出迷离而神秘的氛围。哥特式风格后来被移植到其它艺术门类当中,并产生了相当广贬的影响,尤其是以在文学领域的发展最为著名。哥特式的文学作品善于描写黑暗、空虚、恐怖、凄厉的场面,古墓、城堡、幽暗的森林是哥特式风格最为主要的场景,虚弱病态而神经质的青年和披着黑色斗篷的吸血鬼是主要人物,而这些都成为了蒂姆-伯顿所心仪的哥特式电影的主要象征符号。

谈及蒂姆-伯顿的哥特式风格,必须从他个人形象谈起,蒂姆-伯顿被称为好莱坞怪客,并不仅仅因为他的电影风格的怪异,实际上蒂姆-伯顿本人的外形也令人侧目,他总是身穿一袭黑衣,蓬乱的头发、脸色苍白,眼神中总是流露出深刻的忧郁。蒂姆-伯顿对于哥特式风格的喜好表现在他个人生活的每一个侧面,甚至是他的妻子演员海伦娜也似乎是他精心挑选出的哥特式女孩,大眼睛、尖下巴、同样苍白的面容,眉宇间总有种挥不去的阴霾。海伦娜曾经多次出现在蒂姆-伯顿的影片当中,而在其它的几部影片当中女主角也无一例外是这种类似的相貌,经典影片《剪刀手爱德华》中的女主角维诺娜-赖德以及《断头谷》中的克里斯蒂娜-里奇都是这种风格的女孩。

蒂姆-伯顿的电影中不厌其烦地出现小狗的形象,经典的场面更是层出不穷。《剪刀手爱德华》中爱德华为小狗设计造型的一场戏,恐怕是我们中国观众印象最深刻的场面了。蒂姆-伯顿显然非常喜欢狗,不过在他的电影中出现的狗一般都没有什么好的下场,在他早年拍摄的影片《小科学怪人》中,一只名为斯派克的小狗刚一出场就被汽车撞死,小狗的主人小男孩维克多同样是一个热爱科学富于幻想的孩子,在他的光电实验下小狗斯派克居然又复活了,被撞得七零八落的斯派克被用线缝在了一起,摇头晃脑地成为了一只僵尸狗,这只僵尸狗使得整个小镇陷入到恐慌之中。而在蒂姆-伯顿的新片《僵尸新娘》中,小狗则干脆成了一具骷髅,这只小狗的主人也叫维克多,延续到《小科学怪人》中的情节,我们几乎可以认定《僵尸新娘》实际上就是《小科学怪人》的延长。

在演员方面,最令人称道的自然是蒂姆-伯顿同约翰尼-德普的合作,德普无疑是蒂姆-伯顿最心爱的演员,他的形象气质实在是上帝预备给蒂姆-伯顿的绝佳礼物,卷曲的黑发、苍白的面容、神经质的嘴角还有他那独特的飘忽不定的说话方式,约翰尼-德普那怪异的表演风格成为了蒂姆-伯顿所推崇的哥特式风格的核心之一,他利用德普所饰演的一个又一个人物串连起各种各样的新奇诡异的电影元素,并依赖表演所传达出的强大的戏剧力量将这些迥然不同的影片赋予了浓郁的个人风格。自从《剪刀手爱德华》开始,约翰尼-德普主演了蒂姆-伯顿个人风格最为强烈同时也是最令人称道的几部影片,其中又以《断头谷》和《理发师陶德》最为著名,这两部影片是蒂姆-伯顿那独特的电影风格的集大成之作,它们将哥特式风格那种怪异、阴郁和诡异这些与死亡这个概念密切相关的气质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成为了哥特式电影中无可替代的经典。《断头谷》和《理发师陶德》这两部影片除了完整地具备蒂姆-伯顿哥特式电影的所有符号外,更是深入的涉及了哥特式风格另一个重要的内容,那就是死亡。

有人说,蒂姆-伯顿是一个通灵者,能够看到死亡之后的另外一个世界。这种说法并非全无道理,因为那个世界就在他的脑子里。从这个角度上可以说,在虚幻的空间中,蒂姆-伯顿早就插上了想象力的翅膀,成为了一只黑色的蝙蝠,自由纵横在地狱和人间。
蒂姆-伯顿是看美国好莱坞的B级片长大的,因而除了他所推崇的哥特式风格之外,他的作品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带有浓郁B级片色彩。所谓B级片所代表的概念,针对的是一种黑色的充满想象力和实验精神的低成本电影类型。尽管自从拍摄《蝙蝠侠》开始,蒂姆-伯顿一直是在操作成本高昂的大制作,但他却将B级片的优良传统完美地结合到大片的制作当中,这些电影结合着孩童一般奇思妙想,为我们带来了一系列蒂姆-伯顿式的B级电影童话。

好莱坞的B级片是怎么产生的呢,它的本质是什么呢?蒂姆-伯顿拍摄的《爱德-伍德》中就道出了其中的奥秘。B级片一般指的是那些投资少、制作周期短的影片,它在40年代主要用于影片放映正片前的加片放映,所以又称第二电影。B级片往往制作非常粗糙,为了在低技术标准下尽量吸引观众,这一类型的影片大都以追求感观刺激为己任,恐怖、科幻、鬼怪、警匪等等滥俗的题材是绝对主流,尽管它从来不能登上大雅之堂,但由于它处于庞大的电影工业的底层和边缘,评论界的目光关注不到那里。影片的投资人更是三教九流,他们对电影基本上一无所知,因而很少干涉影片的拍摄,因此B级片的创作是相对自由的,这些特点使得B级片的创作群体集合了一批默默无名,但却野心勃勃的电影人才。B级片对于蒂姆-伯顿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许多B级片的导演和演员都是蒂姆-伯顿儿时的偶像,影片《爱德-伍德》中的主人公爱德-伍德的原型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在看蒂姆-伯顿的电影时总会感到有一种新奇的与众不同,这便是B级片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在蒂姆-伯顿手中运用的结果。在《火星人玩转地球》中,蒂姆-伯顿饶有兴致地提炼出了好莱坞科幻片中抵抗外星人的种种伎俩,并一一加以讽刺。火星人的眼泪和总统的灭亡加在一起显得相当搞笑,这种对于传统的恶搞恰恰正是好莱坞B级片的精髓所在。而是另一部影片《大鱼老爸》中,蒂姆-伯顿将黑色的B级片融入到儿童片和动画片当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B级童话风格。童话般的色彩加上B级片的稚嫩甚至是粗劣,反而会给观众带来一种孩童般的纯真和脉脉温馨的亲情与友情,而这种风格所掩蔽的永远是一片敏感而柔软的内心世界。

在这里,我们大概总结了蒂姆-伯顿的影像风格,那就是哥特式的影像色彩和B级片模式的灵活运用。相比之下,我更欣赏蒂姆-伯顿的哥特式风格,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阴暗的一面,这是现实强加给我们的,周围存在的危机感、前途的不确定以及对死亡的恐惧,让人们变得唯唯诺诺了。蒂姆-伯顿就是把这些令我们感到恐怖的符号拿出来,加以讽刺、批评和嘲弄。吸血鬼、僵尸、骷髅甚至是魔鬼并不可怕,只是我们内心的阴暗面在作祟罢了。我们终有一天会面对那个所谓的“死神”,那时可千万不要哭哭啼啼的,笑着迎过去,向他眨一下眼睛,给“死神”大人做一个鬼脸。
加载中,请稍候......